大臣:狄青要造反!皇帝:证据呢?大臣:他养的狗长出了龙角

胡不喜 2022-05-30 22:06:09

古代的皇帝没有一个不害怕武将造反的,毕竟他们手里掌握着几十万,甚至上百万的军队。

有一句话说得好:不怕有心造反,就怕有能力造反。这也是古代皇帝忌惮武将的原因,即便是武将忠心耿耿,可皇帝却总觉得有把刀悬在身侧。

狄青的一生,正是诠释了“武将难为臣”的道理。

狄青

狄青是宋朝人,而宋朝是一个严重“重文抑武”的朝代,什么意思?也就是说在宋代,宁可做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也不要去拿兵器当武将。

在宋代官场的鄙视链中,武将往往是地位最低的,文臣出任武将的职务,即便同级或是高一级,也会被人视为耻辱的贬谪。

因此,很多武将在宋代混得都不好,岳飞是我们都知道的悲剧人物,但狄青的悲哀却鲜有人闻之。

狄青是出身寒门的乡野小子,邻居街坊对他都不太友好,因为狄青从小就逞凶斗勇,十几岁时,就因为和人打架斗殴被抓进了监狱。

狄青

或许是打架的情节严重,狄青脸上被刺了字,注销了户籍,甚至被发配到京师充军。这个惩罚真的是太狠了,毕竟当时狄青还只是一个少年,光是脸上刺字这一点,便足够毁他半生。

可如今连户籍都注销,人生的开端,狄青便是拿着一手烂到极致的牌。

年少冲动的代价太过高昂,从此狄青变得谨慎小心,唯恐再犯下大错。但他的英勇和骑射之术却意外在军中大放异彩。

福祸相依,狄青虽拿到一手烂牌,却总能等到风水轮流转的那一天。

当时宋朝有边患,常年与西夏作战,屡战屡败给大宋士兵的心头带来很大阴影,因此士兵士气颓靡,可狄青在战场上从来都不是软脚虾。

狄青

每次战火纷飞,总能看到狄青一马当先,敢做前锋!在四年的战役生涯里,狄青经历了25场战斗,屠杀数个敌军部落,焚烧西夏粮食万担,俘虏五千人。

而这荣耀的功勋全都是以命相搏换来的,身上大大小小密布全身的伤疤,都在无声诉说着他经历的生死存亡。

因为作战勇猛,狄青竟然引起了皇帝宋仁宗的注意,因为想见一眼狄青的长相,而让人递到京城一张画像。

传说狄青很不一般,因为脸上刺字,所以打仗的时候会带上青铜面具,披头散发形若杀神,后来的老百姓都称呼狄青是武曲星下凡!

军中那么多勇猛的战士,独独狄青被皇帝看重,不得不说在能力之上,运气也是起到一定作用的。

宋仁宗皇后

狄青很是激动,愿誓死效忠大宋,此时的狄青距离一战留名只差一个机会,而机会很快就来了!

皇祐四年(1052年),广源州蛮侬智高反叛,叛军的气焰实在嚣张,打得宋军是节节败退,城池一座座被攻陷,不要说收复失地了,能够守住城池就已经是难题了。

宋仁宗急得饭也吃不好,朝廷上的文臣吵得天翻地覆,也没有人拿出一个像样的办法来,怎么办?难不成又要割地赔钱来求和?怎么我大宋朝还出不来一个能收拾叛军作乱的武将么?

而这个时候,狄青一挥官服的下摆,跪在了大殿之上,豪情满满向皇帝宣誓:

“臣是当兵出身的草野莽夫,除了在战场上杀敌,没有什么可以报效国家的!您若是肯给我一些兵力,我定要将叛贼的头砍下来送回京城!”

狄青

宋仁宗听了感动得快要落下眼泪,谁说我大宋无猛将,狄青不正是!

当时朝廷一些文臣瞧不起狄青,豪言壮语谁都会讲,可几个真能做到的,前面几个经验老道的将军都没辙,你一个靠运气取得成绩的小子能有多大本事。

那些鄙夷狄青出身的同僚都等着看狄青的笑话,却没想到狄青的举措却先惊呆了他们的下巴。

狄青到了军中,很快就发现宋兵接连败仗的原因,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军队号令不一,于是他命令各将军的部下统一听从自己的号令。

当然会有一些刺头不服管教,狄青赏罚分明,提拔了几位有才能的将士,又二话不说斩杀了一些违反军法的将军,吓得其他将领两腿打颤,再不敢闹事了。

狄青

狄青解决了内部不合的矛盾后,便又头疼起第二个问题:兵力颓靡。

这个问题可谓是困扰了大宋朝百年的难题,兵力孱弱,士气颓靡,加上宋军在叛军侬智高手里连吃几场败仗,此时很难再重振旗鼓,挥师而战。

于是,狄青想到了一个办法:投掷钱币。古代人迷信,常常相信鬼神的预示。狄青掏出一百个钱币,对士兵大声地说:

此次出兵,咱们谁也不知道会是怎样的结果,不如来掷钱币,如若神灵听见我胜利的祈祷,就让这一百枚钱币全是正面朝上。

狄青的一番话,吓坏了左右跟随的官员,好你个狄青,怎么能出这样不靠谱的主意呢!一百枚全部朝上这太难了,万一不中,这士气不就更糟糕了!

但是已经拦不住了,狄青已经开始撒钱币了,可结果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全部都是正面朝上。

将士们看到了,都欣然欢呼起来,都相信神灵保佑,此战必然会胜利!

而狄青却在没人注意时,偷偷笑了起来,因为那一百枚钱币都是特制的,两面都是正面。

士气大振,加上狄青策略有方,战场上简直是势如破竹,无往不利。

狄青作战很有他的一套原则,不是只考虑自己的战绩,他还会考虑这个军事策略是否会埋下隐患,比如他在这次讨伐作战时,宋仁宗担心他兵力不够,便提出向外族借兵,并许以重金。

但是狄青立即派人追回使者,贪财未必信义,在双发情况不明的状态下,贸然借兵,只怕后患无穷,狄青担心的就是这边战乱没有平复,那边外族再借机生事。

届时别说一个狄青了,就是十个狄青也没法处理这乱摊子了。

平定邕州后,狄青班师回朝,受到了宋仁宗的礼遇和嘉奖,但是狄青并不在功名和财富上计较,还特别喜欢将自己的军功往副将身上推,就连皇帝赏赐的金银财宝他也是和自己的将士们共同分享。

一方面是因为狄青确实爱护自己手下的士兵,另一方面恐怕也有避免锋芒太绽的原因。狄青或许早就察觉自己在朝中尴尬的境况。

自古将军最容易功高震主,他能够在风光得意时谨防“水满则溢”的道理,尤其是在宋朝严重“鄙夷武将”的制度下,皇帝身边最不缺少诋毁狄青的文臣小人。

对于给国家打了胜仗,接连收复失地的大将军,宋朝的文官非但没有给予狄青应有的尊重,反而一直在皇帝耳边煽风点火,导致君臣隔心。

狄青

就连欧阳修都对狄青抱有很大的意见,更有甚者,会当着狄青的面,故意叫他“赤佬”,这可是对武将一种侮辱的称呼。

还有人会故意嘲笑他脸上的刺字,但狄青并没有再像年少时那样热血冲动,大多时候还是选择忍让,但实在忍无可忍之时,他也会出言回怼几句。

但狄青的忍让并没有让那帮文臣收敛,反而助长了一些小人的气焰。

他们诋毁狄青一定会谋反,为了佐证自己的看法,还举出了一堆莫名其妙的理由:什么狄青家里的宅院总是会发出奇光,这一幕和唐朝篡位的朱温家里光景相同。

还有人说,狄青家里的狗长出了龙角,这正是造反的前兆,更搞笑的是有人举例说,狄青和宋太祖一样全身黑,就脸上白,所以会和赵匡胤一样闹兵变。

这些人诋毁狄青的时候,真的没有带脑子吗?这不是明晃晃地告诉宋仁宗,你家老祖宗是造反得来的天下,这样的忌讳也能说出口,真不怕被皇帝杀头吗?

诋毁的人越来越多,宋仁宗头疼得不能行。

宋仁宗原本是看重狄青的,想给他封高官,可宰相不乐意,他就只能给狄青赐宅子。

宋仁宗

但是,在文臣轮番的诋毁下,宋仁宗不免动摇了对狄青的信任。

后来有一件事情捅到了皇帝的跟前,说是每次朝廷下发衣物粮食,士兵都会说:“是狄家爷爷赏赐的。”

这句话就像是一个石子,在朝廷里激起了千层浪。只认将军不识君,这怕是皇帝心生忌惮的开始。

朝中重臣文彦博给皇帝出了一个主意:陛下让狄青出任节度使,离开京城吧!

京官外调就是贬谪,是犯了错误才会如此,但给狄青封赏节度使又做到明面上的褒奖,狄青知道皇帝的打算之后,心里很委屈,上书说:

陛下,我无功,却受封节度使;我无过,却遭到外放。

宋仁宗听出他心里的不平 ,也觉得这事处理得有些过分,便将狄青的想法传递给了文彦博,并说出自己的心里话:朕觉得狄青是个忠心的臣子。

结果没想到这文彦博竟然说:“太祖(赵匡胤)难道不是周世宗的忠臣吗?但因为得到军心,所以才会发生黄袍加身、陈桥兵变的事。”

宋仁宗听后,也沉默了起来。

还是那句话,不怕造反之心,就怕造反之能。

后来外放的旨意下来了,狄青想继续找皇帝辩驳,结果却见着了文彦博。

文彦博知道狄青心里的想法,直接扔出了一句话给狄青,谁知这句话像是一道惊雷,炸在了狄青的心里面。

狄青终究是被打发到了小地方当官,宋仁宗怕他心里不好受,便每个月都会派使者去安慰他。

原本这是帝王的重视,可不知为何,每次皇帝的使臣来,狄青都吓得脸色发白,加上仕途上挫败,狄青没过半年便郁郁而终,离开人世了。

听到消息,宋仁宗十分难过,甚至在禁苑给他举哀,像是在送他最后一程,或许宋仁宗心里充满愧疚,毕竟狄青的英年早逝与遭到贬谪不无关系。

可是宋仁宗或许不知道,狄青之所以惶惶终日,是因为当日文彦博给狄青说了一句话:

贬谪你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就是朝廷对你有些怀疑罢了。

一代忠臣良将,被人怀疑是造反的臣子,这样诛九族大罪的帽子,又岂是他能承受得了的?文彦博能这样说,就相当于皇帝也开始怀疑他了。

每次使臣来的时候,他都觉得是皇帝故意派人来监督他的情况,或者下一次就是一杯毒酒送过来,终日在头上悬一把刀,被自己忠诚的君王忌惮和怀疑,狄青心里想必是极为痛苦的!

或许对于武将来说,生在宋朝是一种不幸,可一个太平的王朝,即便暂无战事,也不能寒了武将的心。

武将功高震主是隐患,可放马南山未尝不是王朝兴亡更大的隐患。

0 阅读:45
评论列表
  • 2022-05-31 10:59

    这段历史看官史还不如看野史。这段历史是最面目全非的一段

  • 2022-05-30 23:37

    我觉得不如急流勇退,还干个什么劲儿

胡不喜

简介:尘封在旧光阴里的故事,揭开风月背后的一段深情与错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