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元朝、明朝亡国时,部分江南士绅投降新朝非常丝滑毫无心理负担,这点非常有意思。
这群士绅自幼读熟读儒家经典,对华夷之辩烂熟于心,为何蒙古和女真这些蛮夷来了能主动给蛮夷辩经呢。
江南士大夫啥时候成了知识分子的代称了南宋以前的士大夫大部分是指的北方人,唐代时大部分出自北方世家大族。到了唐末随着世家大族被黄巢等农民军杀的解体。宋代以后雕版印刷普及,江南地区贡献了大量的朝廷高级官员。比如之前默默无闻的江西就涌现了大量的才子和宰相。
部分唐代宰相籍贯
可以看看唐代宰相的户籍分布。唐代的主要是关中、河北人居多。到了宋代,来自江西等南方省份的宰相就多起来了。比如福建共有17名宰相活跃在权力核心,福建宰相大家最熟悉的当属蔡京了。江西也是一个出状元的地方。在宋朝时期,江西走出了16个宰相
从这时开始江南的士大夫在人们观念中已经不新鲜了。宋代不抑制兼并,知识分子背后往往是地主阶级,他们在宋代过的比较舒心。
出身南方的知识分子跃升到宰相的越来越多
但是大宋不给力,不仅燕云拿不回来,徽钦二帝北狩后连中原都丢光了。大量人口只能南迁,到此为止北方都是胡人主导,那么南方从此以后江南地域+士绅+知识分子就此绑定了。
其实早在安史之乱后,南方地区经济就超过了北方。特别是赋税钱粮的支持让李唐王朝又撑了150年。
赳赳武夫开国宋朝却把重文抑武进行到了极致
虽然长期以来是作为王朝的奶牛,但是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也促进了本土精英要向中央索要政治权利的欲望。江南是不会一直默默当一个ATM的。宋代以后以地域、阶层加上科举同学的泛政治联盟变得在政治上越来越强势。不知不觉中他们阶级的利益超越了国家和民族的利益。
宋元之变时丝滑投降的南方地主阶层蒙古灭宋时,南方的士大夫真的是感觉天要塌下来了。以前即使之前北方政权南下消灭南方,但基本都是汉人政权或者汉化的政权。士大夫没有那么强的隔阂感,大家哭一哭先帝,磕几个头马上又效忠新君了。
但蒙古人此时完全是一副北方蛮族的形象。几十年前蒙古灭金,金朝皇族贵胄几千人被拉出来挨个宰杀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衣冠不在,蛮夷入主华夏,文化道统断绝,这些士大夫想想就心凉了一截。
人生自古谁无死,誓死不降的文天祥
南宋的士大夫阶层一开始激烈抵抗蒙古的侵略,崖山海战时宰相抱着年幼的皇帝,数以万计的君臣投海自尽场面极其悲壮。
崖山海战
十万军民齐赴死
不过南宋主力被歼灭后,本着要做亡国奴的士大夫和地主阶层与元朝高层接触的多了,态度就发生了转变,后面投降归顺反而相当丝滑,他们开始歌颂蒙古皇帝是千古名君。
江南士大夫发现,蒙古人勇武,但是治理国家非常大条。
蒙古统治者治理国家比较“粗糙”
但是对于治理幅员辽阔的国家,对于细化到万千个乡镇市井的管理非常不在行也懒得管。元朝可能是中国历史上最依赖外包服务的政权,他把中东那块报税人制度直接移植到中原了,只要包税人定时按量把税收齐就好,过程完全不考核。
元代的地主过的相当滋润
底下人怎么鱼肉百姓,巧取豪夺,大都朝廷不在乎。元代的地主阶层过的非常滋润,而其他阶层包括蒙古自己的军户到了元末都普遍破产,想想朱元璋一家,但凡能有口热饭吃人家至于造反吗。
历朝历代中原统治者都非常想把国家的触角直接对接到最低一层。但蒙古人是个例外这个民族真的太大条了。
忽必烈狩猎图,元朝顶层统治者带着深刻的草原特色
所以南宋的士大夫阶层从一开始的绝望马上变成了惊喜。发现新的蛮夷主子还“挺好说话”的。自己上下其手的空间比汉人皇帝在位时还更大了。同时元朝在南方地区控制力相当薄弱,也非常依赖地主士大夫的帮助。
最后的事实上南方汉人地主的地位在异族统治下反而提高了。
除了明面上南人是四等公民,政治地位不高之外。完全成了当地的小皇帝。而且元朝皇帝刚打下南宋时被忽悠了,儒生作为一个特殊阶层还不用纳税,这日子简直太爽了。
一个没有大的增量的农业社会,某些阶层过的太爽,那大部分人就会过的很不爽。
元末就是这么一个社会矛盾集中爆发的时代,连蒙古人自己底层军户也被逼着要造反了。
朱重八来了汉人大儒在元明鼎革的战争中,大部分对元朝心存眷恋,个别人会背叛阶级,但是一群人不会背叛自己的阶级。不少知识分子甚至为了大元“殉国”了。
台湾大学教授,历史学家萧启庆(1937-2012.11.11日)毕生主要研究元史,他的研究论文中提到:
元末可查的汉人进士名单中,为国家殉国守节者占到了60.4%,有8.3%的人选择归隐田园,终身不为明朝服务。
1368年明朝刚建立就发动北伐战争,恢复中原
不过很多知识分子还是观望的,毕竟新朝是个汉人皇帝。但等到朱元璋建立明朝,全面强化对基层的控制时,大部分江南士大夫就后悔了。
新皇帝毫不避讳自己对于旧的官僚集团和南方士绅的不信任,他直接削弱了江南地主阶级的话语权和经济特权。
老朱从底层杀上来,对官僚天然的不信任
朱元璋在做吴王的时候就特别重视对地方田亩、户口的统计。他每次攻克城池,就向百姓发放“户由”,而且“俱自花押”。
“户由”是明朝黄册制度的缘起,朱元璋的“大数据治国”。为了能全面的控制国家,明初对核对国家田亩户口特别上心。
1368年南直隶和江西三府搞了一个“均工夫”的政策。简单来说是把人头税折算田里,有多少田就按照田来交税和劳役,先把人稳定到田里。
清查土地是封建王朝最重要的工作
1370年朱元璋又发下了著名的白话圣旨:
“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只)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这大军如今不出征了,都教去各州县里下着,绕地里去点户比勘合......”
这个白话圣旨就核心一个问题,清点人口、田土,推行“户贴”,而且由北伐部队监督,你们别想骗朕。
户帖类似今天的户口本+房产证+银行固定存款单。有家庭构成、年龄、土地房屋信息等。
明代“大数据”,黄册
这就把人口,人丁,适龄人口全部概括了,还有大致的田亩数。后面老朱还不停地给这个政策加补丁,每隔10年就重新搞一次大普查。
中央的账目清楚了,地方的地主就不好过了。而且明初开始,开科取士还有意偏向北方。最后还搞出来分区域录取的政策,这样饱读四书五经江南士子们更加不爽了。他们在朱元璋去世前一年搞出了南北榜案,愣是一个北方士子都不录取,逼的老朱死前又杀了一批人。
开科取士要分地域,让不同区域的读书人都能入仕中央
朱元璋因为太强势,他在的时候士绅不敢说话。老朱之后皇权控制力下降,民间编排皇家的段子就层出不穷了,加上明末江南的经济发展和蓬勃的海外贸易,导致这里的经济在全国范围内太强势了。这里的士子在政治上也结成了新的团体。对南方的压制在明末实际上已经不存在了。
明代中后期党争严重严重拖累了国家的治理
明末的江南士绅虽然嘴巴上天天挤兑朝廷,但他们实际上是不纳税不承担义务的“超然群体”
满人来了,文字狱也来了明初士大夫们明初时以为异族统治结束了,这个新生的汉族政权必定会给予自己更高的地位和待遇,没想到朱元璋带来的是绝望。
终于到了明末,北方一点点糜烂下去。经过了两百余年的折腾,大明终于亡了。而且这次又是北方的蛮夷南下。
明军在北方连续失败
南方大儒们以为大清是第二个大元复制,明朝死了活该。他们又一次丝滑的跪迎新朝。
但是清廷不是蒙古人,毕竟努尔哈赤当年就是吃过明朝体制的饭的。对于明朝的弊端心知肚明。满人对江南的观感一直到乾隆朝时间都不好。他们认为“南人狡黠”,乾隆皇帝甚至会以“这人沾了江南习气”这句话来骂人。
清军南下,士大夫投降跪迎
清军入关初期马上给了江南士绅巨大震撼,扬州十日,清军封刀后留下80万遗骨。很快就开始搞剃发易服、接着是文字狱。连吃3套大餐的江南士绅也萎了,有点志气的开始跟着清军打游击,或者跑到西南或者台湾去。
大部分士大夫毫无心理负担的投降新朝
顺治十八年年,基本把南明扑灭的满清政权又开始集中精力“教训”江南士绅,以“抗粮”为罪名制造过一起“江南奏销案”。被列入整治名单的江南士绅共有一万三千余人之多。这些人被集体革去了功名。
“发本处枷责,鞭扑纷纷,衣冠扫地”。
知识分子能受到优待,不存在的
满洲集团“始恨南人之狡”,三大案杀的人头滚滚。乾隆时文字狱更是掀起高峰,这个时候还想编排皇家,那必然喜提全家消消乐。比起明朝皇帝的廷杖还是女真人的马刀让江南士绅服气。
经过康雍乾三朝的沉重打击,这帮遗民绝望了。之前对付明朝的办法完全不好使,满人不受要挟,最后通通马刀伺候。这帮人终于在清代前期老实了。
肉食者鄙历史看到这里总是生出“肉食者鄙”的感慨。虽然江南士大夫在明亡之际喊出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口号。但是富裕又有政治影响力的江南士绅阶层并没有担负起领导人民抗清的责任。很多人是清军南下的第一时刻就毫无心理负担的投降剃发了。
能力越大,责任也越大。
当一个群体享受了过多国家提供的好处,又不愿因承担对等的义务。那平时他就会对国家指指点点,危机来临时两脚一抹油溜之大吉。古今中外莫不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