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朝已死?为何诸葛亮却说民心思汉?

大头笑谈 2023-08-24 17:16:44

《三国演义》中有一段著名的对话,是诸葛亮在草船借箭时对刘备说的:“今天下英雄,惟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曹操势大,必图吞并,使君若不早图,难以安全。使君既有大志,当先立功名于天下,以收英雄之心。今曹操据有中原之地,兵精粮足,日夜习战,非有奇策,难以图之。孔明有一计,使曹操斗破力尽,然后可收其余众以为己用。此计用之不早不晚,正当今日。愿使君三思之。”刘备问何计,诸葛亮答道:“民心思汉。”

这句话似乎很有道理,但是如果我们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一个疑问:汉朝明明爆发了黄巾起义,民心怎么还会思汉呢?难道黄巾起义不是反对汉朝的暴政和腐败吗?难道黄巾军不是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的口号吗?难道诸葛亮不知道这些事实吗?还是他有其他的深意呢?

为了解开这个谜团,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来分析:

一、黄巾起义的起因和影响

二、民心思汉的内涵和外延

三、诸葛亮的用意和策略

黄巾起义的起因和影响

黄巾起义是东汉末年最大规模的农民战争,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宗教形式组织的民变之一。它开始于公元184年(光和七年),持续了十多年,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巨大的动荡和破坏。

黄巾起义的直接导火索是东汉末年的社会危机。当时东汉政治腐败、宦官外戚争权、边疆战事不断、国势日趋衰落。同时又遭遇了自然灾害和瘟疫的侵袭,导致了人口锐减、粮食减产、物价飞涨、赋税加重等社会问题。广大农民生活困顿、饥寒交迫、怨声载道。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渴望改变自己的命运,寻求一种新的信仰和希望。

而给他们提供了这种信仰和希望的就是太平道。太平道是由张角创立的一种宗教组织,它借用了道教和儒家的一些思想和仪式,主张“苍天已死,黄天当立”,预言甲子年(184年)将会出现天下大变,太平世界即将到来。太平道以救世为名,秘密发展信徒,组织军队,准备起义。他们头扎黄巾,作为标志,故称黄巾军。

黄巾起义爆发后,迅速席卷了全国各地,形成了东、中、西三部的局面。东部由张角领导,主要活动于青州、徐州、幽州等地;中部由张梁领导,主要活动于豫州、兖州、冀州等地;西部由张宝领导,主要活动于司隶、凉州等地。黄巾军以猛烈的攻势,向官府和地主发动了冲击,造成了极大的杀戮和破坏。汉朝政府不得不调动各地的军队和地方豪强来平息叛乱。这样一来,不仅加剧了中央和地方的矛盾,也培养了一批有实力的军阀。

黄巾起义虽然在184年年底就被汉朝政府宣布平定,但实际上余波未平,各地仍有残余的黄巾军继续抗争。直到公元205年(建安十年),曹操才彻底消灭了黄巾军的最后一支力量。可以说,黄巾起义是东汉王朝走向灭亡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也是三国时代的一个重要前奏。

民心思汉的内涵和外延

那么,在这样一个动荡的时代,民心思汉这个说法是否成立呢?我们需要从内涵和外延两个方面来考察。

首先,我们要明确民心思汉的内涵是什么。民心思汉并不是指民众对汉朝政府或者皇帝的忠诚或者拥戴,而是指民众对汉朝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和尊重。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了全国、维持了长久稳定、开创了辉煌文明的王朝。它继承了秦朝的中央集权制度,又改革了秦朝的苛政暴虐,实行了以儒家为官方思想的文治武功政策。它推行了郡县制、户籍制、科举制等一系列制度,使得社会秩序有序、人口增长、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它还开拓了西域、南越等边疆地区,与外国进行了广泛的交流和贸易。可以说,汉朝为中国历史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中国民族塑造了鲜明的特征。

因此,在汉末三国时期,无论是哪个政权或者势力,都不敢轻易否定或者抛弃汉朝的文化和制度。他们都以自己是汉室正统或者旁支的身份来争取民众的支持和信任。他们都以恢复汉室或者继承汉业为自己的目标和理想。他们都以遵循汉朝法度或者改革汉朝弊端为自己的政治理念和行为准则。可以说,汉朝的文化和制度在汉末三国时期仍然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和凝聚力,这就是民心思汉的内涵所在。

其次,我们要明确民心思汉的外延是什么。民心思汉并不是指所有的民众都对汉朝有着一致的态度和看法,而是指不同的民众根据自己的利益和情感,对汉朝有着不同的期待和选择。我们可以将当时的民众分为以下几类:

一、忠于汉室的士族和官员。这些人是汉朝社会的上层阶级,他们享受着汉朝赋予他们的权利和荣誉,他们认为自己是汉室的血脉和支柱,他们坚决维护汉室的尊严和利益,他们反对任何威胁或者颠覆汉室的行为。他们中有些人甘愿牺牲自己的生命,如袁绍、刘表、刘璋等;有些人则努力寻找能够复兴汉室的英雄,如刘备、诸葛亮等。

二、反抗汉室的农民和流民。这些人是汉朝社会的底层阶级,他们受尽了汉朝政府和地主阶级的剥削和压迫,他们对汉朝没有任何感情和忠诚,他们渴望摆脱苦难,追求自由和平等。他们中有些人加入了黄巾军或者其他反叛组织,如张角、张鲁、孙坚等;有些人则成为了流浪四方或者投靠各方势力的流民,如关羽、张飞、赵云等。

三、借用汉室名义的军阀和豪强。这些人是汉末三国时期最具有实力和影响力的群体,他们掌握了大量的兵马和财富,他们既不满足于汉朝政府的统治,也不愿意放弃汉朝文化和制度。他们中有些人以保护或者扶持汉室为借口,实际上是为了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如曹操、孙权等;有些人则以继承或者改革汉业为目标,实际上是为了建立自己的王朝,如刘备、曹丕等。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民心思汉并不是一个简单或者单一的概念,而是一个复杂或者多元的现象。它既包含了对汉朝文化和制度的认同和尊重,也包含了对汉朝政府和皇帝的不满和反抗。它既体现了不同阶层、地区、势力之间的矛盾和冲突,也体现了他们之间的联系和互动。这就是民心思汉的外延所在。

诸葛亮:智慧与忠义的化身

诸葛亮(181年—234年),字孔明,琅琊郡阳都县(今山东省临沂市沂南县)人。他是三国时期蜀汉丞相,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曾发明木牛流马、诸葛连弩等。他常被后世认为是智慧和忠义的典范。

诸葛亮年少时就以才华出众而闻名于世。他曾拜司马徽为师,与庞统、徐庶等名士交友。他精通天文地理、兵法阵法、机械制造等多种学问,被司马徽誉为“卧龙”(即龙藏于云雾之中,不显露锋芒)。他隐居于南阳隆中(今湖北省襄阳市南郊),不愿出仕于乱世之中。

直到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才出山相助。他对刘备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本初之徒不足数也。使君既有诚意,不可不听。夫吴人江左之民也,本与中原异俗。今虽假于袁氏,终无大志。曹操用兵如神,然性恶而好杀,自立为魏王,天下人多不附者。今使君托名于汉室,上应天心,下合民情;以德服人,则无敌于天下矣。”

这段话可以说是诸葛亮对当时形势的精辟分析。他认为刘备作为汉室宗亲,有复兴汉朝的正义之名,而曹操作为篡夺者,有压迫百姓的暴虐之实。他建议刘备以德服人,得到民心的支持,从而无敌于天下。

诸葛亮之所以能够做出这样的判断,是因为他了解民心思汉的原因。这个原因,就是汉朝的文化和制度。

1 阅读:93
评论列表
  • 2023-08-24 22:05

    文人的嘴,臭不可挡,还自以为是。

大头笑谈

简介:笑谈古今往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