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年,人民大会堂实行商业化管理,上百万的支出,只能商业化

贱议你读史 2024-03-10 17:17:51
引言

或许,有很多读者都不知道,大会堂的一些厅室是对外营业的,只要申请通过了审批之后,就可以租赁相应的厅室进行商业活动。

那么,大会堂为何要走上商业化的道路呢?这条路又走得如何呢?

为何要实行商业化管理

自打1959年九月,人民大会堂建成投入使用之后,一直是我们国家举行重要外事活动的场所。

因此,大会堂也相应的笼罩着一层神秘的光环,在大家伙的心中,大会堂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是不容亵渎的场所。那么,为什么后来要进行商业化管理呢?大家伙又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呢?

让我们把时间线,先拉回到1979年,在这一年的1月27号晚上,中断了15年的春节联欢晚会,再次出现在大众面前,而且还是在大会堂里举行的。

在这次春节联欢晚会上,邓颖超女士代表组织,向群众宣布了一个惊喜的决定,就是大会堂将要面向全国各界群众,正式对外开放。

这个消息在当时可谓是一个重磅消息,要知道在这之前,外人想进入大会堂参观,那是不可能的事情。因为,这个地方的保卫工作,是直接由我军武装警察部队承担的,可见大会堂的重要性了。

那时候,一道铁护栏横在大会堂的东门外,就在那空旷的广场上,显得很醒目。除此之外,还有一条警卫线,一直向东延伸到了广场两侧的马路边沿上,那时候想要经过,也需要严格审查才能进入。

因此,当联欢晚会上宣布,大会堂即将对普通群众开放的消息之后,很多人都翘首以盼,想一睹大会堂的神秘风采。

这次春节联欢晚会结束之后,仅仅过去了半个月,在东门外的那道警戒铁栏杆就全部拆除了,这也就意味着,大会堂的对外开放,也只是时间问题了。仅仅过去了差不多半年的时间,大会堂就开放了部分厅室供群众参观。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那能容纳上万人的万人大礼堂。刚开始开放的时候,门票只需要两毛钱,除此之外,在大陆的港澳台同胞,也可以允许进入参观大会堂,而且票价也是一样的两毛钱。

凭借着“人民大会堂”这个金字招牌,人们纷纷如潮水一般涌来。只在半年的时间之内,参观人次就超过了131万多人次,仅仅是两毛钱的门票,这笔营收在1979年就已经是一笔很大的收入了。

但是呢,大会堂仍旧没有达到收支平衡甚至盈利,自打大会堂投入使用之后,每年只是在开会期间才会得到使用,平常的时候都是闲置着的。因此,可以说是一笔巨大的资产浪费了。而且在六七十年代,大会堂每年的开支都是逐年递增的,在60年代后期的时候,每年的开支都达到了上百万,这可是一笔很大的经济包袱。

大会堂全部依靠国家的财政拨款,每年上百万的开支,再加上使用率不高,不仅是对资产的闲置浪费,也是经济的一种浪费。

到了1979年,随着时代浪潮的涌起,大会堂也在想后续的路应该怎么走,因此,经过慎重考虑之后,才做出了对外营业的决定。

说实话,当时的思想还是比较保守的,有不少人其实是反对的。在这种情况下,大会堂管理局其实也是顶着很大的压力。那时候,大会堂的整个管理工作,是由专门开设的大会堂管理局来负责,这个部门的上级主管部门是办公厅。

因此,在办公厅的强力支持之下,大会堂管理局也顶住了压力和非议,开始逐步尝试着商业化。

当然了,一开始其实也是小心翼翼的,也只是实行了部分的企业化管理,而且,在绝对保证不影响国家外事活动顺利进行的前提下,才迈出的这一步。

大会堂管理局的目标也很明确,就是要逐年依次减少国家每年的行政拨款,争取达到经费自给自足,最终目的是不但要养活自己,还要给国家创造营收。

到了九十年代,大会堂完成了自己的目标,不仅做到了自给自足,而且每年还给国家创造了不小的营收。因此,我个人觉得,商业化这条路是走对了。

0 阅读:1

贱议你读史

简介:八零后老腊肉讲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