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姐儿子定居国外,记者问及他母亲的遗愿,他为何说只完成了一半

醉波看过去 2024-06-12 22:12:36

1943年5月,江姐(江竹筠)抵达重庆,她接受了党组织的新任务,在重庆潜伏下来,与重庆市委委员彭咏梧成为了战友。

当时,重庆正笼罩在白色恐怖之下,保障党组织的安全就成为潜伏人员的重要任务之一。

为了掩护党组织的安全,在上级领导的安排下,23岁的江姐与28岁的彭咏梧假扮成为夫妻。

事实上,对于这样的安排,起初江姐是抵制的,因为彭咏梧并非单身,在此之前他已经在老家重庆市云阳县娶了一个老婆,名叫谭政烈(后改名谭正伦),两人还生育了一个4岁的儿子彭炳忠。

并且,江姐与谭正伦还是很好的朋友,与谭正伦的弟弟谭竹安关系也很密切。

江姐担心,一旦自己与彭咏梧结婚,必定招致非议,对自己及彭咏梧都会产生恶劣影响。

为此,党组织与江姐进行了多次沟通,要她以大局着想,并说明了利害关系,最终消除了江姐的疑虑,江姐同意与彭咏梧结为假夫妻。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超出了江姐的预料。

在江姐与彭咏梧相处的过程中,她发现彭咏梧是一个有着坚定信仰,且工作出色的中国共产党党员,她与彭咏梧志同道合,彼此惺惺相惜。

在长期并肩作战的过程中,两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决定冲破世俗走到一起。

1945年,彭咏梧向江竹筠求婚,江姐欣然接受。不久后,两人向党组织发出申请,得到了党组织的同意。

这桩婚姻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特殊产物。事实上,在两人结婚的第一天,就做好了随时为革命献身的准备。

1946年4月,江姐在成都生下了儿子彭云,期间她遭遇了难产,为此还实施了在当时风险同样很大的剖腹产。

为了更好地从事革命活动,江姐毅然在手术的时候提出,让医生一并给她做绝育手术,但遭到了医生的拒绝。

彭云是一个很可爱的孩子,他有着白白的皮肤和圆圆的脸,很惹人疼爱。

为了抚养彭云,江姐阔别丈夫离开成都,回到重庆负责重庆市委地下刊物《挺进报》的组织发行工作。

在江姐精心照顾下,彭云一天天长大,也变得越发可爱。

然而,幸福的时光总是短暂的。

1948年1月,彭咏梧率游击队在奉、巫交界地鞍子山突围时,为掩护同志而壮烈捐躯。

得知丈夫牺牲的消息后,江姐悲痛欲绝,为了延续丈夫的革命事业,她决定离开儿子,前往彭咏梧牺牲的地方继续战斗。

1948年6月,因叛徒出卖,江姐在万县(现万州区)被捕,随即被押往重庆,关押在臭名昭著的渣滓洞集中营。

在被关押期间,江姐受尽了威逼利诱和严刑拷打,但她忠贞不屈,对敌人毫无畏惧,始终没有出卖过党组织。

在渣滓洞集中营关押后期,江姐与一些同志成功建立了与外界沟通的渠道,他们既利用这条渠道继续与敌人进行斗争,又利用这条渠道与家人取得了联系。

1949年8月,江姐因在狱中无比思念儿子彭云,便决定给谭竹安写一封信,让谭竹安日后将自己的“托孤遗书”转达给彭云。

那么,当时彭云在哪里呢?

事实上,早在江姐被捕之前,她就给丈夫彭咏梧的前妻谭正伦写了一封信,信中她向谭正伦坦白了一切,还恳请谭正伦到重庆来照顾彭云。

谭正伦是个深明大义之人,尽管她内心悲痛无比,但她清楚地知道,彭咏梧和江姐是因为革命才走到一起的,并且彭咏梧还为革命献身,最终她选择原谅二人,还来到重庆照顾年幼的彭云。

当时,国民党为了威逼江姐就范,曾派遣特务四处抓捕彭云,但在谭正伦和谭竹安的帮助下,彭云一次次躲过国民党特务的追踪,安然活了下来。

江姐在写信之前,已经是伤痕累累了,行动非常不便,并且她还没有写信用的笔和墨。

1949年8月26日,江姐用筷子磨成竹签做笔,用棉花灰制成墨水,在毛边纸上给谭竹安写了一封信。

信中,江姐预言国民党在三四个月内必败,她抱着必胜的信念,决定与敌人斗争到底,自己一旦牺牲,就托付谭竹安照顾彭云。

江姐还在信中表达了自己对彭云的期望,她希望彭云长大后以建设新中国作为志向,为共产主义事业奋斗到底。

假若不幸的话,云儿就送给你(谭竹安)了,盼教以踏着父母之足迹,以建设新中国为志,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孩子们决不要骄(娇)养,粗服淡饭足矣。

江姐不知道的是,这封信最终成为了她的遗书。1949年11月,国民党特务在撤退之前,残忍地将江姐杀害。

江姐牺牲的时候,彭云只有三岁多,已经跟随谭正伦和谭竹安来到重庆云阳生活。而江姐写给谭竹安的信,也几经辗转送到了谭竹安手上。

对于谭竹安的嘱托,谭竹安和谭正伦欣然接受,他们将彭云视如己出,精心抚养,并充分保障彭云的安全。

久而久之,彭云也对谭竹安和谭正伦产生了深厚的感情,他甚至称呼谭正伦为妈妈,尽管他还不知道自己的亲生母亲已经牺牲。

解放之后,为了打听江姐的下落,谭正伦做了非常多的努力,但一直没有得到确切消息,直到数年之后,才知道江姐原来早就牺牲了。

后来,江姐的事迹开始广泛传播,成为了著名的革命烈士,彭云的真实身份也逐渐被人知晓,他由此一跃成为“知名”人物,并且在江姐的光环下,享受了常人所不能及的特殊待遇。

据彭云的一位同学回忆,他在读小学的时候,班级就因为有了他而得到了许多特殊待遇,比如学校为他们创造好的硬件条件,选派最优秀的教师,就连市里有什么重要活动,也都让他所在的班级参加。

并且,彭云的名气非常大,只要他出现在公共场合,必定造成轰动效应;学校每天都要收到大量来自国内外的信件,无一不是表达对江姐的崇敬,以及对彭云的关怀。

这样的生活,对于一个人来说,是一把双刃剑,很容易让一个人变得忘乎所以,从而沦为一个庸庸之辈。

但是,在同学眼中,彭云却不是这样的人,“从不声张,从不骄傲,始终如一地保持着低调”,这是同学对他的评价。

彭云晚年曾回忆这段往事,他更愿意把这种低调归结为天性,他还认为自己读书时之所以能一直当班干部,除了有江姐光环的成分,更多的是因为他的成绩好、人缘好。

正如彭云所言,他确实是一位学霸,他完美继承了父母的智慧,尤其是他的父亲,读书的时候成绩一向很好,他亦是如此,考试经常拿第一名。

1965年,19岁的彭云参加高考,以优异的成绩被哈尔滨工程大学录取。

1970年,彭云毕业之后,被分配到沈阳一家工厂工作。

1973年,彭云与大学同学易小冶结婚,易小冶是北京人,她的外公是毛主席妻子杨开慧的舅舅。

1975年,彭云被调到北京工作,得以与妻子及儿子壮壮团员。

1976年,远在重庆的谭正伦在登上去北京的火车之前,不幸因突发疾病去世,这位拥有博大胸怀的无名英雄,最终没能享受到天伦之乐。

谭正伦去世之后,彭云将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和科研上,1977年恢复高考和研究生考试以后,她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国科学院计算所的研究生。

不久之后,彭云更进一步,考上了中国第一批公派留学生,去到美国留学,先后在密歇根韦恩州立大学和马里兰大学学习,并取得硕士和博士学位。

从彭云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很优秀的人才,但不可否认的是,因为父母的原因,他受到了国家的特殊照顾和培养,这一点是许多普通人无法得到的。

江姐对儿子彭云的殷殷嘱托,以及国家对他的大力栽培,他本应该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建设者,在学成之后回国为新中国奉献毕生的,但他没有这么做,而是最终选择留在美国。

彭云博士毕业之后,曾在美国工作过一段时间,后回国在中科院软件所做了一年多时间的研究。

后来,彭云受到美国一家大型出版社的邀请,聘请他前去担任首席编辑,他欣然前往。

再次来到美国之后不久,彭云又被聘为美国一所大学的终身教授,他便就此定居美国,并将妻儿都接了过去。

自那之后,彭云就再也没有回到中国工作了。

与彭云形成鲜明对比的人,正是他的哥哥彭炳忠,彭炳忠虽然也是彭咏梧的儿子,却因为不是江姐所生而没有受到广泛关注。

但是,这并不妨碍彭炳忠继承成为革命事业接班人,他从小勤奋好学,成绩很好,大学毕业后加入共产党,长期从事压电材料及器件等方面的研究工作,曾担任四川大学校长,他主持研究的高频压电材料及滤波器填补了国内空白,为我国运载火箭、人造卫星等技术,以及国防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

并且,彭炳忠还为国家培养了大批人才,还撰写了大量著作,他在教学、科研工作中的成就,让其获得了众多大奖,得到了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待遇。

可以说,彭炳忠虽然不是江姐所生的儿子,却比彭云更有资格称为江姐的遗愿继承人。

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各界人士对彭云的非议也甚嚣尘上,那么他真的忘记了母亲江姐对他的嘱托了吗?

事实上,彭云并没有忘记,只不过他有自己的苦衷。

曾几何时,有国内记者专门奔赴美国,对彭云进行采访,记者问他为何不回国,他是这么说的:

总在想该不该回去。也曾经努力过,但想不好回国做什么,似乎找不到着力点。原来想做出大东西就回来,但还没等做出来就老了。

记者又问及江姐为共产主义革命事业奋斗到底的遗愿问题,彭云是这么说的:我只完成了一半。

那么,彭云为何不回国,又为何说自己只完成了母亲遗愿的一半呢?

当初,彭云在美国取得博士学位后回国,之所以只待了一年多就返回美国,主要是因为他所从事的行业,在国内受到极大的条件限制,很难取得突破性成就。

于是,当机会再次来临时,彭云便毫不犹豫去了美国,他的初衷是在美国继续深造,等取得一定成就了再回来报效祖国。

在彭云内心当中,父母既是他的偶像,也是他的引路人,指引着他前进。

彭云从未忘记母亲对他的殷殷嘱托,只不过他想像前辈钱学森一样,在美国有所成就之后再回国,这样对国家才会有所贡献,让国家在自己所在领域有所进步。

但是,天不遂人愿,彭云再次来到美国之后,却没有取得他期望的成就,他不愿意就这样回国当一个没用的人,只能继续留在美国了。

就这样,岁月逐渐流逝,彭云既没有取得大的成就,也错过了回国的最佳时机,自己也老了,除了继续留在美国之外,他没有更好的选择。

按照彭云自己的估算,母亲对他的嘱托,只完成了一半,只不过这一半更多地体现在他始终保持着一颗赤子之心,始终在美国充实自己,尽可能地将自己所学以不同方式传递到国内。

并且,彭云自始至终都保留着中国国籍,并没有因为贪图荣华富贵而选择成为一个美国人,这或许是他不是一些人口中所谓“叛徒”的一个证明。

在对儿子彭壮壮的教育上,也体现了彭云对祖国的热爱。钱壮壮一直在国内读书,高二的时候才去美国留学,学成之后回到国内发展,长期从事教育行业,目前是好未来集团总裁,与父亲一样是中国国籍。

从一定程度来说,彭云的选择让很多人感到不解,因为他作为一个“烈士遗孤”,已经在无形中被道德绑架了,大家都认为他必须成为江姐那样的人,留在国内为祖国发展事业奉献终身,才是唯一的归宿。

殊不知,人的遭遇不同,行为也会不同。而作为自由的个体,每个人都享有充分的选择权。

并且,报效国家的方式有很多种,并不是一定要回国才是最佳选择,这一点已经在很多人身上得到验证了。

彭云没能成为江姐那样的人,并不是一种错误,更何况他已经很努力地去成为一个对国家有用的人了,只不过他的运气或许不好,亦或是能力有限,没能成为人们希望成为的人,所以才让人们对他产生误解。

但是,只要彭云永远保持赤子之心,他就配得上是江姐的儿子,也永远是祖国的好儿女。

0 阅读:0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