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之环境描写的手法

老谢语文 2024-07-23 19:06:52

小说赏析之环境描写的手法

人物、故事情节、环境是小说的三要素,三者中人物是核心,情节是骨架,环境是背景(依托)。人物、情节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下产生的,离开了环境谈人物和故事情节是空中楼阁,是无源之水。当然环境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对人物、故事情节起着不同的作用。例如渲染、烘托、铺垫、衬托等作用。在高考中考查环境的角度主要有三个:环境描写的手法,环境的特点,环境描写的作用。考查的方式是环境描写的手法和作用想结合、环境的特点和作用想结合。从这里可以看出,环境描写的手法是关键。也就是说只有全面了解环境描写的手法才能更好的概括环境描写的特点和作用。

一、环境描写的手法含义:环境描写的手法是指作者在交待环境时运用的技巧,包括描写的具体的方法(修辞手法、表达技巧等),描写的角度(写作顺序、观察角度、动静角度等)。命题样式如:

(1)(2009·安徽高考)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的景物描写进行赏析。(《董师傅游湖》)

(2)(2010·江苏高考)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险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溜索》)

(3)(2015.湖南高考)分析文中画波浪线段落景物描写手法。(《童年随之而去》)

(4)小说开头一段是如何写景的?有何作用?

(5)请分析小说中画线部分景物描写的特点及作用。

从上面例子可以看出,这类题型有“分析”“赏析”等有关的动词和“描写”“景物描写”等方向词语。

[提示]需要注意的是“景物描写的特点”与“景物特点”的区别,“景物描写的特点”主要考查是景物描写的手法(技巧)。

二、环境描写常用的手法:

手法(角度)

手法(角度)名称

描写手法(技巧)

①场面描写 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也称工笔)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

③烘托、映衬、象征等

修辞手法

比喻、拟人、排比、夸张、对比等

描写角度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绘形绘声绘色(形色味)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

③写景顺序——远近结合、高低结合、内外结合

三、赏析环境描写手法的“三步骤”

第一步:审清题干确定题型

要弄清题干要求,考查的是描写手法、描写角度,还是写景的修辞手法。有些题干要求不是特别明显,就需要根据题干关键词审清是“分析环境描写的作用”,还是“赏析环境描写的手法”,以防答题走偏。

第二步:依据考向综合分析

将描写手法与环境特点和作用结合起来分析,即具体分析描写手法是如何表现环境特点的,有何作用。

1.从描写手法(技巧)角度看:

①白描(粗笔勾勒,突出特征)与细描(精雕细刻、浓墨重彩);

②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正侧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的渲染、衬托。

2.从修辞角度看:借助比喻、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

3.从写景角度看:

①感觉角度——-视觉、听觉、味觉、嗅觉等(形、声、色角度);

②观察角度——定点观察、移步换景、俯视仰视等等;

③写景顺序——由远及近(或由近及远)、由高到低(或由低到高),内外结合等等。

第三步:依据分析规范答题

赏析环境描写手法题的常见答题方式为:描写手法十具体分析十手法效果。

[典例示范]一2021山东高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除夕夜,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被霭霭的暮色笼罩着。“咔嚓”一声,一根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

一个亮着晕黄的灯光的草屋下,几个孩子倦倦地偎在炭烧火桶边,旁边一只烧煤的炉子,放着一只铝锅,里面“突突”地冒着热气,孩子们眼巴巴地望着。

屋外传来“咯吱咯吱”的响声,老大飞快地拉开木门,门像老牛般哼唧着,光亮随着门的开启逐渐拉宽,像面镜子躺在雪地里,她喊道:“妈!”

母亲挑着两筐雪,拖着一地水迹走了进来,老二老三也都一起站到了地上,眼巴巴地看着母亲。

母亲摘下头上的围巾,脸颊冻得通红,说:“以为有最后一班公交,没想到今天三十,中午就没了————”母亲一早就出门买菜了。

拨开筐子里的积雪,母亲扒拉出三棵大白菜,老二失望的眼神垂了下来,老三委屈地撇嘴,眼圈泛红,老大瞪了他们一眼,就去拎起炉上的锅灌水。

母亲剥去了身上的军大衣,那还是父亲留下的,抻了抻衣袖,看着这三个瘦骨伶仃的儿女,眨眨眼说:“今天过年我们吃元宝吧。”

“元宝?”几乎是并口同声,目光也聚光灯般投向了母亲,老三吧嗒着满嘴的口水。

母亲点头,指挥道:“老大,你把这几棵白菜洗洗!”

“老二,去把床下的粉丝拿出来!”

老三才五岁,睁着透亮的黑眼珠注视着母亲,母亲说:“你给我准备一瓢水。”

母亲舀了几碗白面在盆里,吩咐道;“加水!”

老三两只手颤巍巍地端着水瓢,滴了两滴,“不够!”母亲说。又加了一点,母亲直接从老三手里夺过水瓢,“哗”的一声,水冲到面里,隐了身,母亲操手搓揉了起来,面团像雪球一般滚大,圆滚滚的像个白胖子,母亲安慰般地拍打着面团。

洗净的白菜从热水里捞起,切碎,放到摊开的纱布里拧干,粉丝同样烫软,一起切碎,放在一个盆子里搅拌,加盐,又一通拌着,白菜也慢慢泛着喜色。

母亲把擀面杖直接压在了面团上,横一道竖一道,胖子被压扁,抻长。直到一张大面皮摊在桌上,又找来一个罐头瓶子,压在面皮上,一个圆形的面皮就出来了。

“饺子!”老二惊呼道,自从父亲去世后,家里就一直没有包过饺子,父亲擀面皮是掐一小块面剂,擀面杖搓动两下,一块面皮就飞了出来。不像母亲这样费劲。

饺子七零八落地散在桌上,像一群咧嘴的大肚汉。母亲对老二说:“去烧水吧!”老三在一旁不安分地用手揉揉捏捏,被母亲拍落了,老三撅着嘴,老大在一旁安静地包着饺子。

当水汽弥漫着整个屋子,一只只水饺“扑通通”地跳下水,沉到锅底,母亲掂着锅铲说:“你们三个把对联贴上!”

等三个孩子回到了屋里,三碗热气腾腾的水饺就端到了桌上。母亲颇为神秘地说:“这里面有惊喜,你们谁吃到了,谁明年就有好运哟!”

老二咬了一口,惊叫到:“我吃到了!”就吐出一枚硬币,摊开手掌,熠熠生辉。

老三有些着急,吞了几口溜光水滑的饺子,停了下来,翻着白眼看着老二,母亲吃了一个饺子,鼓励说:“三子,吃啊!”

老三眉头锁住,又解开,叫道:“我也吃到了!”从嘴里就吐出了硬币,在手里扬了扬,那样子比吃了开心果还兴奋。

老大看着母亲,说:“我吃撑了!”就把碗里两个饺子拨到了母亲的碗里,赶紧把碗抽走。母亲牙齿“咯噔”了一声,蹙眉,老三叫道:“妈也吃到了!”

老二拍着巴掌说:“大姐,就你没有吃到了!”

老大鼓起嘴咽着一口,瞪大眼说:“不好,我吞到肚子里了!”

欢乐的笑声爆起,冲破除夕夜白雪皑皑的屋顶张扬开来。母亲转头望向墙上丈夫的照片,嘴咧开,眼圈却已经红了……

(选自《小小说月刊》,有删改)

题干:小说第一段是如何描绘除夕夜雪景的?请简要分析。(6分)

[技法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

题干“如何描绘”清楚地表达出是“描写手法”的考查,即“怎么写的?”。根据知识储备从技巧、修辞、角度来思考。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根据知识储备,可以从描写的手法、修辞角度、描写角度进行分析。

①根据小说第一句话“雪还在下着,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②“‘咔嚓’一声,一根枝桠在雪的重压之下,带着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然后就是静寂,无边无际的静寂”。是运用了“以静写动”手法。③由远及近,用视觉写“山成了白面馒头”的形、色;用听觉写雪的声音等。

第三步理分析,规范答。

根据答题的模式“描写手法十具体分析十手法效果”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

①比喻:“对面的山已经成了刚出笼的白面馒头”,把白雪覆盖的山比喻成白面馒头;②以动衬静;用枝桠“咔嚓”的断裂声和雪沫扑簌簌地落下来的声音衬托出除夕夜的静寂;绘形绘声绘色:“白面馒头”写了雪的颜色,“雪沫扑簌簌地落了下来写出了雪的形状和下雪的声音,渲染气氛。

[典例示范]二2010江苏高考

溜索

阿 城

一个钟头以前就听到这隐约闷雷,初不在乎。雷总不断,才逐渐生疑,懒懒问了一句。领队也只懒懒说是怒江,要过溜索了。不由捏紧了心,准备一睹纵贯滇西的怒江,却不料转出山口,依旧是闷闷的雷。见前边牛死也不愿再走,心下大惑,就下马向前。行到岸边,抽一口气,腿子抖起来,如牛一般,不敢再往前动半步。

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本来就在这壁顶上。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

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俯望那江猛然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

领队稳稳坐在马上,笑一笑。那马平常其实不感觉雄伟,此时却静立如伟人,晃一晃头,鬃飘起来。牛铃如击在心上,一步一响,驮队向横在峡上的一根索子颤颤移去。那索似有千钧之力,扯住两岸石壁,谁也动弹不得。

领队下马,走到索前,举手敲一敲那索,索一动不动。领队瞟一眼汉子们,一个精瘦短小的汉子站起来,走到索前,从索头扯出一个竹子折的角框,只一跃,腿已入套。脚一使劲,飞身离岸,嗖地一下小过去,却发现他腰上还牵一根绳,一端在索头,另一端如带一缕黑烟,弯弯划过峡谷。一只大鹰在瘦弱汉子身下十余丈处移来移去,翅膀尖上几根羽毛在风中抖。再看时,瘦汉子已到索子向上弯的地方,悄没声地反着倒手拔索,横在索下的绳也一抖一抖地长出去。

大家正睁眼望,对岸一个黑点早停在壁上。不一刻,一个长音飘过来,绳索抖了几抖。三条汉子站起来,拍拍屁股,一个一个小过去。领队哑声问道:“可还歇?”余下的汉子漫声应道:“不消。”纷繁走到牛队里卸驮子。

牛早卧在地上,两眼哀哀地慢慢眨。两个汉子拽起一条牛,骂着赶到索头。那牛软下去,淌出两滴泪,大眼失了神,皮肉开始抖。汉子们缚了它的四蹄,挂在角框上,又将绳扣住框,发一声喊,猛力一推。牛嘴咧开,叫不作声,皮肉抖得模糊一层,屎尿悉数撒泄。过了索子一多半,那边的汉子使劲飞速地收绳,牛倒垂着,升到对岸。这边的牛哀哀地叫着,汉子们其实不理睬,仍一头一头推过去。以后是运驮子,就玩一般了。这边的汉子也一个接一个飞身小过去。

我战战兢兢跨上角框,领队吼一声:“往下看不得,命在天上!”猛送,只觉耳边生风,僵着脖颈盯住天,倒像俯身看海。自觉慢了一下,赶忙伸手在索上向身后拔去。这索由十几股竹皮扭绞而成,磨得赛刀。手划出血来,黏黏的反倒抓得紧。手一松开,撕得钻心一疼,不及多想,连忙倒上去抓住。忽然耳边有人笑:“莫抓住不撤手看脚底板!”刚刚觉出已到索头。慎慎地下来,腿子抖得站不住,脚倒像生下来第一遭知道世界上还有土地,亲亲热热跺几下。

猛听得空中一声唿哨,尖得直入脑髓。转身却见领队早已飞到索头,抽身跃下,走到汉子们跟前。

牛终于又上了驮,铃铛朗朗响着,似是急急地要走开这里。上得马上,才觉出一身黏汗,风吹得身子抖起来。顺风出一口长气,又觉出闷雷原来一直响着。

(选自《阿城精选集》,有删改)

题干:1.文中画线部分描写了峡谷陡峻气势,请分析其表现特色。(5分)

[技法步骤]

第一步审题干,明考向。由题可知,本题考查描写方法,即怎样描写 “陡峻气势”的,“表现特色”也就是“采用这种描写”的特色。换句话说也就是“画线部分用了什么手法表现峡谷的陡峻气势?”

第二步找对应,细分析。根据知识储备,可以从描写的手法、修辞角度、描写角度进行分析。“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本来就在这壁顶上。”画线的句子首先从视觉上写出了“峡谷”的“形”(仰视由低到高),观察的地方(观察点)是“壁顶”。以此点继续观察,“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这里写了怒江的方位且有了颜色“亮亮”(细描);“深远似涓涓细流”写了怒江的形状(缩小手法),简约明快(太远了,由近到远),没有修饰成份;“隐隐喧声腾上来(细描),一派森气。”写了怒江的声音,从听觉(隐隐)和内心感受(森气)来写;“俯望那江猛然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由高到低)也是从内心感受来写。

由以上分析可知:

(1)描写技巧角度“船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既用粗笔勾勒整体气势,又从“亮亮”“隐隐”等细处着墨,突出峡谷险峻气势,这是白描与细描相结合的手法。

(2)写景角度

①观察角度;“万丈绝壁垂直而下,驮队原来就在这壁顶上”,可见是以壁顶为观察点的定点观察。②感觉角度;"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而来"是视觉“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嘘声腾上来”是听觉,“俯望那江,暮地心中一颤,再不敢向下看”为内心感受。③写景顺序:“万丈绝璧垂直而下"是仰视,“俯望那江……不敢向下看”是俯视,可见,写景顺序是由高到低;从“怒江自西北天际……一派森气”可以看出,写景顺序是由远及近。

第三步理分析,规范答。根据答题的模式“描写手法十具体分析十手法效果”规范答题。

[参考答案]

(1)自描与细描相结合,突出峡谷险峻气势。如“怒江自西北天际亮亮面来,深远似涓涓细流,隐隐喧声腾上来,一派森气”是粗笔勾勒,表现峡谷的整体气势,而“亮亮”“隐隐"等则是细处着墨。(描写技巧角度,3分)

(2)以壁顶为观察点,变换视角,从视觉,听觉、内心感受等多方面描写,使人如身临其境。(写景角度,2分)

[提示]类似这种纯自然环境的描写,分析时可以采用“切片定位,逐句分解”的办法确定环境描写的“技巧、角度、修辞方法”等,最后归纳总结成答案,一般漏不了需要考虑的选项。

0 阅读:0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