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期间游客在南方旅游
周六(3月9日),中国统计局公布了二月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比上年同期增长了0.7%,高于路透社经济学家民意调查预测的0.3%的值。
二月份的服务价格的增势尤其强劲,特别是在旅游和娱乐活动方面。旅游业的子指数比一年前飙升了23.1%,是所有类别中最高的。
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同比增长率
CPI环比实现1%的上涨,这也是连续三个月环比上涨,不过这也是季节性的年末通常上涨。
中国消费者价格指数(CPI)环比增长率
分析师表示,CPI同比增长的主要原因是今年的夏历新年假期在公历二月份,而去年在一月份。新年假期是人们集中消费和旅行的季节。
由于房地产疲软、股市不振和消费者情绪低迷等不利因素,中国经济去年大部分时间都在与价格疲软作斗争。
人民银行通过多次降息、降准、中期借贷便利(MLF)等方式投放货币,使广义货币(M2)从去年初的266.4万亿元增加到了年末的292.3万亿元,增加了9.7%。
央行希望通过增加货币供应量等措施,来促进消费,将年度通胀率提升到3%的目标。但即便采用了诸多货币宽松政策,CPI的增长率在2023年也只达到了0.2%,远低于期望的目标。
尽管二月份CPI出现了上涨,但是现在还不能说中国经济已经摆脱了通缩的风险。反映企业产品出厂价格变动的生产者价格指数(PPI),在二月份同比下降了2.7%。PPI指数从2022年10月份开始降为负数,至今仍然在零值以下运行,还未出现恢复上涨的态势。
此外,二月份汽车的销量同比大幅下降了19.9%,已经是连续两个月的显著下降。
消费者在采购年货
与很多人以为的相反,消费品价格的温和上涨,比如年涨3%,对经济是有利的。而消费品价格如果持续普遍下降,也就是通货紧缩的话,对经济的伤害是很大的。因为消费者和企业会预测商品价格会持续下降,就会推迟消费和投资,进而造成失业率的增加和企业生产的收缩。这就容易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导致更少的支出、更多的业务收缩和更高的失业率。
去年通过银行贷款的方式投放货币,对CPI的拉动效果不明显,说明这种方式并没有把货币有效输送到广大消费者手中。因为中国民众贷款消费的意愿和能力是不强的。
消费者在集贸市场购物
想要避免中国经济陷入通缩的漩涡,还是应该考虑增加对作为消费主体的中低收入者的直接资金支持。比如增加城乡中年失业者和近届未就业毕业生的资金救助,提高对老年农民和孤残人员的资金补助等。
其实,给中低收入的民众直接发钱是不会“亏”的。他们很需要消费,会把收到的钱基本都拿出来花掉的,从而增加商品的消费量,提高商品价格。企业就会增加生产,劳动者的失业率就会降低,工资收入也会增长。整个经济得以加速循环起来。经济循环向好,形成良性魂环,税收就会增加。发出去的补贴资金又会通过税收的形式“赚回来”。最终实现没有多花钱而经济向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