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和我的父辈》:在主旋律中寻找独属中国人的浪漫

一杯烟灰水 2021-10-19 16:01:25

《我和我的父辈》于今年9月30日上映

今年国庆档电影数量不少,但大部分热度都被《长津湖》、《我和我的父辈》两部影片吸引去了。作为“我和我的”系列中的第三部曲,《我和我的父辈》获得了不错成绩:截至10月19日,《我和我的父辈》票房已超13亿元。越来越多观众走进影院,在电影中构建的革命、建设、改革开放和新时代的时间坐标中看到了父亲母亲,也看到了真切的自己。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父亲总是一个深沉又无言的身影,他背负了很多责任,默默为生活奉献,却又不善于表达出他对子女的爱。在《我和我的父辈》的四个故事中,以不同的风格,描绘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的父辈形象,在书写一代又一代父辈的奋斗史的同时,也在书写下一代新的父辈故事。由于四个故事风格迥异,笔者在这里只选择较为青睐的前两个故事来谈一谈。

《乘风》故事取材于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抗日部队冀中骑兵团

第一个故事《乘风》,故事来源于抗日战争中冀中骑兵团,吴京导演在尊重史实的基础上用收玉米、诱引消灭敌机、解救村民、护送村民等多个群像戏,包括故事最后骑兵团纵马奔腾冲杀日军敌阵,将一支体恤平民勇敢机智的革命队伍树立起来。故事在战争背景下聚焦马仁兴与马乘风父子俩的相处,从最开始冷硬矛盾,到后面父子关系慢慢解冻,一句“我怕你不怕死”就将这位父亲对孩子的爱展露无遗。然而就在父子关系渐佳之时,战局的严峻形势让马仁兴必须做出他无法做出的选择。马仁兴作为一个父辈,用自己儿子生命的代价换来了村民们的安全,导演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叙述马乘风一往无前冲向敌阵的同时,也在叙述另一边的船上大春子产子,在故事最后,大春子诉说给孩子起名为“乘风”,正与之前情节遥相呼应,当一个生命逝去,另一个新生命在这份牺牲中重生,在某种意义上,乘风也成为了小乘风的“父辈”。

故事最后冀中骑兵团冲杀敌阵

《诗》展示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科研人员的故事

“父辈”不仅仅是代表父亲,也代表了母亲。在第二个故事《诗》中,章子怡导演以其独有的女性视角,整个故事在细腻的生活小处着手,娓娓道出一个“善意谎言”,让孩子们看似平静的生活里又充满了无限的浪漫情怀。故事中黄轩饰演的父亲,虽然出场次数并不多,但并不像空中楼阁一般,让人觉得不真切——他对科研事业的认真,他对孩子的疼爱,以及他与章子怡饰演的母亲之间的爱情,一度让人联想到《我的父亲母亲》。简单的几处描写就已经将一位父亲的形象树立起来。而占据故事脉络大部分内容的母亲,更是将“父辈”这一词逐渐完善,两者相辅相成,在浩渺的夜空中书写了一段属于他们的浪漫。故事最后的安排,也恰好印证了父辈对子辈的影响,子辈承接了父辈“要在天上写诗”的梦想。

故事中通过春夏秋冬四季变化,讲述了父亲母亲之间的爱情

《我和我的父辈》一改前作通过空间分化讲述故事的模式,在每个大时代潮流中,截取了平凡又不凡的几个家庭,这些家庭也如同涓涓细流,与其它相同又不同的家庭凝聚成一个伟大的国家,从一代代父辈与子辈的代际传承中,书写出独属于中国人的诗意与浪漫。

0 阅读:3

一杯烟灰水

简介:非理性观影,无责任影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