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内外虚词对比,一篇搞定18虚(一)

老谢语文 2024-07-22 01:38:52

2024年新课标Ⅰ卷

11. 下列对材料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壮,认为……豪壮,意动用法,与《老子》“不贵难得之货”的“贵”用法相同。

B. 亲,父母,可偏指父或母,与《孔雀东南飞》“我有亲父兄”的“亲”意思不相同。

C. “彼之不死”与《爱莲说》“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之”用法不相同。

D. 迨,等到,与《项脊轩志》“迨诸父异爨”的“迨”字意思相同。

官方答案解析:C项为“不正确的一项”,两个之均为助词,用于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虚词好久不考,很多同学都放弃了虚词的学习!

但2024高考考到了虚词,2025高考必将是考查的热点!

所以咱们要重视起来了!

速记口诀

自从由于和对于,在给向到被和比

【谐音】

自从鱿鱼和对鱼,再给向导杯和笔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我们去海南旅游,自从向导带我们买了便宜鱿鱼和对鱼(在内地百元一斤,在海南却只要五角钱一斤),我们非常开心,不仅感谢的话说了一箩筐,回来后我们再给向导送了一个杯子和一支笔。大热天她帮我们讨价还价,一口水都没来得及喝,所以送个杯子给她喝水。送笔的原因,是我们这群人竟然没人会写表扬信,只好让她以我们的名义写一份表扬信,带回旅游公司。

释义举例

“于”主要用作介词,跟名词代词或短语结合,构成介宾短语,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多种组合关系。译为“自”“从”“由于”“对于”“在”“给”“向”“到”“被”“比”等。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乃设九宾礼于廷。(《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介词,在

(2)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赤壁赋》)

(2)介词,自、从

(3)从径道亡,归璧于赵。(《廉颇蔺相如列传》)

(3)介词,到,到达

(4)寡人之于国也。(《寡人之于国也》)

(4)介词,对,对于

(5)不拘于时,学于余。(《师说》)

(5)介词,向

(6)业精于勤,荒于嬉。(《进学解》)

(6)介词,由,由于

(7)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赤壁赋》)

(7)介词,表示被动,译为“被”

(8)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劝学》)

(8)介词,表示比较,译为“比”

速记口诀

动与给参与结交亲,同跟和连介叹测疑

【谐音】

冻鱼给单于结交亲,同根荷莲借探测仪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西汉初年,汉王朝和匈奴打仗,总是打败仗。为了搞好两国关系,减少军事对抗,汉王朝采用了和亲政策,也就是把公主嫁给单于。当时的嫁妆很有意思,两样东西:冰冻带鱼和同根莲藕。吃冰冻带鱼前,要先解冻,这就寓意两国关系的解冻。莲藕同根,表示永结连理的意思。据科学家借助探测仪测得,最古老的莲距今已有5000多年了,估计那时人们结婚不送戒指,送莲子。

释义举例

“与”字动词、连词、介词、语气助词四种词性。

1、用作动词,译为译为“给与”“参与”“结交”“亲附”。

2、用作连词,“同”“和”“跟”。

3、用作介词,“同”“和”“跟”;“给”“替”;“和……比较”;

4、通“欤”,句末语气词,表示感叹、测度、疑问语气。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鸿门宴》)

(1)介词,译为“和、跟、同”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赤壁赋》)

(2)连词,译为“和、跟、同”

(3)则与一生彘肩。(《鸿门宴》)

(3)动词,给予,授予

(4)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烛之武退秦师》)

(4)动词,结交,亲附

(5)吾与点也。(《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5)动词,赞许,同意

(6)蹇叔之子与师。(《左传》)

(6)动词,参加,读“yù”

(7)唯赤则非邦也与?(《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7)句末语气助词,通“欤”,表示感叹或疑问语气

速记口诀

句尾词尾常不译,

反诘语气常译呢,

代词什么之哪里,

兼词相当于是之,

疑副怎么和哪里。

【谐音】

锯尾吃尾常不易

反截鱼鳍长翼呢

带刺什么知那里

见刺相当于是之

姨夫怎么和哪里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今天我去姨夫家,姨夫说烧鱼给我吃。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化而为鸟,其名为鹏。这么大的鱼,吃起来很费劲,吃个尾巴都要用锯子锯,还很难锯下来。鲲的鱼鳍,也就将来鹏鸟的长翼,被称作鱼翅。不吃鱼尾了,反过来截鱼鳍。什么?不知道那里居然带刺,刺有多粗?《茶馆》看过吗?相当于是之扮演的王掌柜家的茶碗那么粗。我说:“姨夫,怎么吃啊?这哪里是吃鱼翅,简直是啃大树。”

释义举例

“焉”有助词、代词、兼词、副词四种用法。

1、用作助词,在句中或句尾,或作形容词、副词词尾,一般不译;用于反诘语气,译为“呢”。

2、用作代词,相当于“之”可译为“他”、“它” ;疑问代词,译为“什么”“哪里”等。

3、兼词,相当于“于是”“于之”,译为“在其中”“从这里”等。

4、用作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犹且从师而问焉。(《师说》)

(1)代词,作宾语,相当于“之”,代指“老师”

(2)且焉置土石?(《愚公移山》)

(2)疑问代词,相当于“怎么”“哪里”

(3)覆杯水于坳堂之上,则芥为之舟,置杯焉则胶。(《逍遥游》)

(3)兼词,兼有介词和代词的功能,相当于“于+之”

(4)于是余有叹焉。

(《游褒禅山记》)

(4)句末助词,表示感叹语气或陈述语气,译为“了”“啊”

(5)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阿房宫赋》)

(5)助词,形容词或拟声词的词尾,相当于“然”

(6)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说》)

(6)助词,用于句中,表停顿

速记口诀

代定宾谓,什么哪里原因,副形动前首,多么怎么为什么【谐音】待定病危,什么哪里原因,福星洞前兽,多么怎么为什么【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同桌告诉你,有一位同学,是否病危,待定。听到这个消息,你慌忙问:“什么,他病危?在哪里住院?什么原因?”又一次,同桌告诉你,山洞前有一头野兽是福星。你好奇地问:“多么奇怪的事情,怎么回事?他为什么是福星呢?”

释义举例

“何”字有代词和副词两种词性。

1、疑问代词可以作定语、宾语、谓语,定语译为“什么”“哪”;宾语译为 “什么” “哪里”;谓语问原因,后面常有语气助词“哉”“也”。

2、副词可以放在形容词、动词前面或句首。用在形容词前,表示程度深,可译为“多么”“怎么”;用在句首或动词前,常表示反问,可译为可以译为 “怎么”“为什么”。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大王来何操?(《鸿门宴》)

(1)疑问代词,译为“什么”

(2)何也?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2)疑问代词,译为“为什么”

(3)吾实为之,其又何尤!(《祭十二郎文》)

(3)疑问代词,译为“谁”“哪里”

(4)徐公何能及君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疑问副词,译为“怎么、哪里、为什么”,表示反问

(5)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

(5)副词,译为“多么”,表示感叹

(6)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过秦论》)

(6)作动词,译为“呵问”

(7)樊哙曰:“今日之事何如?”(《鸿门宴》)

(7)“何如”,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怎么样”

(8)王问:“何以知之?”(《廉颇蔺相如列传》)

(8)“何以”,常用于疑问句中,表示疑问或诘问,相当于“凭什么”

速记口诀

一三人称指示代

假设选择是连词

句首句中表语气

婉商期望反诘度

【谐音】

一三人称指示袋

假设选择是连吃

局中举手标余棋

晚上棋王反劫夺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有一次,我和小明去看澳洲棋王袋鼠和考拉下围棋,袋鼠下得太臭,眼看就要输给考拉了,我和他(第一第三人称)指示袋鼠:假设选择的是连吃,就一定会满盘皆输,不如在局中举手示意暂停,先把余下的棋表上记号。晚上棋王袋鼠来了个中盘大逆转,反过来打劫(围棋术语),夺取了最后的胜利。

释义举例

“其”字有代词、连词、副词三种词性。

1、用作代词,可用作第一人称,译为“我(的)”;可用作第三人称,指代人、事、物,译为“他(的)”“她(的)”“它(的)”“他们(的)”“它们(的)”;可以用作指示代词,译为“其中的”“那”“那个”“那些”“那里”。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如”“要是”;表选择,译为“还是”。

3、放在句首或句中,表示测度、反诘、婉商、期望等语气,常和放在句末的语气助词配合,可译为“大概”“难道”“还是”等或省去。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1)代词,表第三人称领属关系。“他(她、它)的”或“他(她、它)们的”

(2)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

(2)指代第三人称,“他(她、它)”或“他(她、它)们”

(3)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3)活用为第一人称,“我”“我自己”

(4)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4)指示代词,表远指。译为“那”“那些”

(5)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5)指示代词,表特指。译为“其中的、当中的”,后面多为数词

(6)其可怪也欤!(《师说》)

(6)副词,表反问语气。译为“难道”“怎么”

(7)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7)表示揣测语气。译为“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8)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8)表示祈使语气。译为“应当、一定”

(9)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9)表示商量语气。译为“还是”

(10)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逍遥游》)

(10)连词,表示选择关系。常常是两个以上的分句中都用“其”,译为“是……还是……”

(11)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送东阳马生序》)

(11)表示假设关系。译为“如果,假如”

(12)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诗经·静女》)

(12)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

速记口诀

代词你们和这样

连词如果与或者

【谐音】

呆痴你们喝这样

莲池如果鱼活着

【奇思妙想】  记忆时同学们要这样联想:  一群醉汉喝高了,在公园的莲花池里吐了一池脏东西。公园的管理员看见了,生气地说:“呆痴啊,你们?喝这样干嘛?这莲池里的金鱼是美国总统赠送的,明天如果活着,就算了;如果你们吐的东西把金鱼醉死了,你们就等着进拘留所吧!

释义举例

“若”有代词和连词两种词性。

1、用作代词,表对称,译为“你(的)”“你们(的)”;表近指,译为“这”“这样”。

2、用作连词,表假设,译为“如果”“假设”等;表选择,译为“或”“或者”。

记住经典

归纳义项

(1)若入前为寿,寿毕,请以剑舞。(《鸿门宴》)

(1)人称代词,译为“你”

(2)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论语·宪问》)

(2)指示代词,译为“如此,这样”

(3)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烛之武退秦师》)

(3)连词,表假设关系,译为“假如,如果”

(4)“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4)动词,译为“及,比得上”

(5)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逍遥游》)

(5)动词,译为“像”“好像”“如同”

(6)桑之未落,其叶沃若。(《诗经·氓》)

(6)助词,形容词词尾,相当于“然”

(7)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气之辩,以游无穷者,彼且恶乎待哉?(《逍遥游》)

(7)复音虚词,“若夫”“至若”放于句首,表示意义的他转

0 阅读:4

老谢语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