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说聋子不能聊天,她不但聊天还考上清华博士,一手烂牌成王炸

森阳聊历史 2023-01-16 05:04:00

文:伊 人

在2021感动中国的10个人物里,有改变世界的大科学家杨振宁,有知名的航天科技人员,有为国争光创造新纪录的“苏神”苏炳添,还有一位邻家女孩。

她18岁考入吉林大学,25岁以吉林大学硕士毕业,27岁成为清华大学博士。

如果仅仅这样,那她就太普通了,这样的人一抓一把,可是她却当之无愧的成了感动中国的人物。

她就是江梦南。一个半岁失聪,却用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念,改变自己,改变人生的女孩。

央视颁奖词是这样介绍她:“先飞的鸟,一定想飞得更远。迟开的你,也鲜花般怒放。”

她是怎样一个人?到底有怎样的信念和力量支撑着她,让她改变了命运?也感动了中国?

意外失聪,读唇语学说话

1992年,江梦南出生在湖南郴州宜章县的一个瑶族家庭,父母都是学校的老师。

父母给她起“梦南”这个名字,是希望他能够“岁月静好,梦里江南”。寓意很好,可是她的岁月并不静好。

梦南在三个多月时患了肺炎,当时医生用氨基糖苷类抗生素为她治疗,导致她得了重度性神经性耳聋。她在半岁时左耳听力大于105分贝,右耳听力完全丧失。

105分贝是什么情况呢?就是相当于直升机起飞时声响的听力。

父母带着年幼的梦南四处求医问药,甚至到北京找到中国最好的耳科医院和耳科研究所,但都无济于事。医生劝他们,为了孩子的将来,还是尽早让梦南学习手语。

手语相对简单易学,对于太多失聪的孩子,是个不错的选择。可是这么做,就意味着,孩子的一生都无法开口说话了,也没有了声音。

作为老师的父母,不甘心女儿此生就这样生活在无声的世界里。

那段日子,她爸爸说:“我有几次,晚上想起女儿就做噩梦,醒来以后满头大汗。”

她妈妈也说:“因为女儿这个情况,我是经常睡不着,想起来就泪流不止。”

梦南的听力问题,成了父母心中挥之不去的心病。

根据政策,他们可以再生一个二胎,但是他们从未想过此事,只想让梦南能够跟同龄孩子一样,过正常人的人生。

看到同龄的孩子咿呀学语时,江梦南的父母做了一个大胆而重要的决定,那就是教孩子读唇语学说话,将来让她正常与人交往,融入社会。

万事开头难。刚开始,母亲让一岁多的梦南靠坐在沙发上,自己蹲在地上,面对面伸出一个手指说:“1”,还拖长了尾音。

可是梦南看着妈妈的样子,只是开心地拍手笑。

母亲摆摆手,告诉她不是拍手,是跟妈妈一起念“1”,然后再次拖长了尾音。一遍遍地重复:“1、1……”

小梦南看着母亲伸出食指,大概明白了母亲的意思。她很想如母亲那样说出“1”,可惜,她没有发出声音。

看着小梦南这么费劲,母亲心疼地伸手刮刮她的小鼻子,然后再次耐心地说:“宝贝再来,1……”

可是,梦南连续说了好几次,却始终没发出声音。母亲把她抱在怀里,发出一声长长的叹息。

母亲每天就这样教孩子念“1”,可是连续做了好几天都没有看到效果。父亲也加入了进来,两人开始每天轮流教她,并尝试改变教学方法。

父母让梦南看着镜子,每次教她念“1”时,轻轻拿起她的小手放在自己的喉咙处,反复说好几遍,让她感受到,原来声音是通过声带震动,才能发出声音的。

功夫不负有心人。大概练习了几千次,小梦南终于发出一声生硬的“1”。听到女儿终于发出了第一个音,母亲高兴地把她举了起来,激动的泪水从眼角溢出。

之后的练习,父母经常给孩子演示:有的字念出来,是要有气流的,比如“花”;有的却没有气流,比如“瓜”。然后让孩子一遍遍感受这两个字发言的区别。

通过这样长时间的练习,慢慢的形成一个肌肉记忆,小梦南也就知道了这些不同的字,其声带振动和发音是如何不同。

对健康的孩子来说,学会一个字很容易。可是对于一个有听力障碍的孩子来说,要发出一个准确的音,需要重复说上千次。而且,这还是比较快的速度了。

用手摸着父母的喉咙感受声带的振动,用眼睛看着他们的口型学习发声。就这样练习了两年,江梦南终于喊出了:“爸……爸,妈……妈……”

这样的成绩让父母激动,但是他们知道,这对年幼的梦南来说,只是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

勤奋努力,考上心仪的大学

为了让梦南学会各种字的读音,父母在房间里贴了各种物品的图片,每天还用实物来教她,就是鼓励她,激发她的学习热情。

如果梦南能够说出自己想要的食物,或者好玩的玩具,父母就让她自己先说出来。

通过这种方式得到了想要的东东,梦南学习的劲头儿更足了,她开始从被动的学习,变成了主动向父母请教。

有一次江梦南想吃糖,她就从装糖的袋子里,取出一块,然后跑到爸爸面前,举起糖,笑眯眯在他眼前晃了晃。

看到女儿的笑脸,爸爸会意,然后就开心地教她:“糖”,她也反复地说:“糖”。大概说了几十遍,终于说得比较准确了,她才美美地把糖放在嘴里。

光在家里教孩子说话,并不能让孩子学会跟他人相处,所以一到双休日,江梦南父母就带她去亲戚和朋友的家里,给她创造与外界交流的机会。

第一次跟外人说话,江梦南看对方的口型,根本不知道对方在说什么。因为每个人的唇形都有差异,唇语也不相同,这给她学说话带来了新的困难。

但是,要强的江梦南,在困难面前并不气馁。

“我从来没有因为自己听不见,就把自己看成了一个弱者。我相信自己不会比别人差,我也相信事情可以做得很好。”

有着这样坚定的信念,梦南每天加大了训练的时间和次数,逐渐掌握了各种汉字的发音方式。虽然她说话的语调还略显生硬,但已经完全可以跟他人进行日常的交流。

到了上小学的年龄,因为她的特殊情况,面临着上特殊学校学习手语,或者上公立学校的选择。父母坚持让女儿去公立小学。

可是,当时没有一个正规的公立小学愿意收她。上完了学前班的梦南,面临着无学可上的境况。

她所在的学前班跟小学中间有一段台阶,学前班在台阶下面,小学在台阶上面。

看着同龄人都沿着台阶向上走,而她却要向下走,再读一年学前班。小小年纪的梦南,当时站在台阶上,心里很难过。

回到家里,梦南委屈地跟母亲抱怨:“小朋友都升学了,为什么我不能升级?为什么我跟别人不同?”

母亲摸着她的小脸,安慰和鼓励她:“梦南,你现在听不见已经是确定的事,与其怨天尤人,不如我们坦然面对,用更大的努力去克服这个障碍,好吗?”

听到母亲的话,梦南从此更加用心学习、用功念书。

她坐在教室前排,专心地看老师的口型,认真做笔记。如果对口型的内容也模棱两可,她就在课后看笔记,或者问老师。

在父母的刻意训练下,她还养成了一种独立思考的能力。就这样,凭借勤奋好学和惊人的毅力,梦南的各科成绩名列前茅,让老师和同学们刮目相看。

四年级暑假时,别人家的孩子都在玩儿,她却自学了五年级的全部课程,然后直接从四年级跳到六年级。

开学那天,梦南走到六年级教室,一个同学问她:“你是不是走错教室了?这是六年级的教室。”

梦南自豪地说:“没有走错,我就是来读六年级的。”

小学毕业后,她以全市第二名的成绩,考入郴州六中。

之后在初高中的学习过程中,梦南再次凭着顽强的毅力和不服输的劲头,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的本科和硕士,之后又考上了清华大学,攻读生命与科学研究的博士学位。

老天给了江梦南一副烂牌,她却凭着自己不懈的勤奋和努力,打成了“王炸”,妥妥地成了“别人家孩子”的励志典范。

当年,有人问她为何要考离家乡很远的吉林大学时,她说出了心底的秘密。

原来,她一直把身残志坚的张海迪阿姨,当做自己学习的榜样,张海迪就是吉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

看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进入大学学习后,江梦南的命运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成功植入“人工耳蜗”,感受有声世界的美好

去吉林上大学时,父母本打算送她去学校,可是,要强的梦南坚持自己去学校。

她说:“我知道自己听不见,所以更需要比别的孩子更早地去适应外边的社会、外边的世界。”

江梦南的右耳没有听力,左耳每天要带着助听器,因为睡觉时要摘掉助听器,为了上课不迟到,她就把手机的闹铃调成振动,一整晚都抓在手里。

后来她接受央视记者的采访,对方问她:“人在睡觉时,手是会慢慢松开的,你的手不会松开吗?”

她说:“不会松。因为这件事情如果很重要的话,我就必须做到。”

说这话的江梦南,眼神非常坚毅和笃定。

当她凭借这样的毅力考入清华大学时,国内人工耳蜗的技术已经日臻完善。

2018年7月,一位国内的医生知道了江梦南的故事,想说服江梦南和其父母,让她去做耳蜗的手术。

但是,江梦南当时却不为所动。因为她曾在网络上看到一个新闻,一个国外的男生,做过耳蜗手术失败了。当他又决定把耳蜗的芯片取出来时,伤害到了面部神经,导致了他的脸部面瘫。

这个新闻让梦南担心和害怕手术的风险。当时她已经康复了语言能力,不影响跟人交流,所以她并不想做耳蜗手术。

当双方都各执己见时,医生的一句话改变了江梦南的想法:“难道你不想看看你未来的人生,有什么样的可能吗?有多少潜力可以挖掘吗?”

听到这句话,江梦南心动了。

2018年7月中旬,江梦南进行了人工耳蜗的植入手术。当时手术结束后一个月都不能开机,因为还需要进行伤口愈合。

那一个月,她很害怕,做了好几次噩梦。但是很多人都安慰她,说现在的人工耳蜗手术是一个很小的外科手术,失败率是很低的。

听到这些安慰的话语,她开始期待可以跟同学们一起自由的进行学术讨论,甚至想参与大家的头脑风暴。

2018年8月16日,当听力师打开了江梦南的人工耳蜗时,她什么也没有听到,她以为这个手术失败了。

医生告诉她,之所以调的声音很小,是因为担心她的右耳从来没有听到过声音,突然开机怕刺激到她。

当医生调大音量时,梦南的身体颤了一下。之后凡是听到不同物体发出的声音,特别是周围嘈杂的声音,她都会不由自主地颤一下。

起初的一段时间,江梦南走在马路上,是不敢带人工耳蜗的,因为听到汽车的鸣笛声,会把她吓一跳。之后慢慢适应后,她才敢在户外带。

有了人工耳蜗的助力,江梦南才发觉,原来,风是“呼呼啦啦”的声音,雨是“滴嗒滴嗒”的声音,大千世界的万物,都有各种不同的声音,真是太美妙了!

2018年8月28日,江梦南带着全新的听力,走进了清华大学的校门,开启了全新的有声世界的人生。

有一次,江梦南从食堂吃完早餐,准备去骑自行车上学。这时,她听见了鸟叫,还听见了“布谷布谷”的声音,她就站在原地,痴痴地听了很久。

那天,阳光明媚,微风和煦,她在美丽的校园听到鸟叫的声音,感觉“好神奇,好幸福”。

她说:“如果把声音比作颜色,我以前的世界比较雾蒙蒙的,现在有了声音以后,我的世界变得丰富多彩了,颜色也五彩斑斓了。”

身体力行,用爱心和知识回报社会

为了将声音与现实的物品及涵义对应起来,江梦南又重新接受了新的语言康复训练,包括日常用语、英语的单词发音等。似乎一切又回到了小时候学口型,摸着父母的声带训练的过程。

不过,之前更多的是看唇语,现在是听和看各占一半。

有了人造耳蜗的帮助,梦南可以跟大家天南海北的聊天,也可以参加学术交流会了。但是,她依然听东西比别人慢,她就花更多的时间,付出更多的努力。

其实,慢不要紧,重要的是坚持的足够久。

在吉林大学和清华大学学习期间,她多次荣获了“自立自强学习标兵”,拿到了“东荣奖学金”、“白求恩医学奖学金”,还发表了SCI论文。

江梦南在清华大学的导师蓝勋也夸赞她:“做的模型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

这些成绩对一个身体健康的大学生来说,都需要付出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对一个有听力障碍的人来说,付出的努力和艰辛可想而知。

但是,江梦南却不想让人们放大她的这些成绩,反而经常跟别人说:“千万不要因为我听不见,就放低了对我的要求和标准。”

近几年,江梦南的励志故事,不仅上了热搜,感动了很多网友,她还被央视《面对面》采访,被母校邀请回去演讲。

演讲结束后,她就被热情的同学团团包围,求合影求签名。大家都被她的励志故事而感动,更由衷地钦佩她的坚持不懈和努力拼搏。

江梦楠为他们一一签名,并写下一句句鼓励的话语。她希望能够借助这样的机会,告诉这些孩子们:困难并不可怕,重在坚持。

2020年,江梦南当选“清华大学无障碍无障碍研究协会”第五任会长。

那段时间,她经常参与筹备协会活动、组织无障碍体验活动等,身体力行的宣传“无障碍理念”。她希望让更多的人知道,无障碍不仅是残障人士的专属,而是通用性的。

她希望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解决生命健康的难题。

当年她在清华大学,选择的研究生命科学的领域,就是抱着义无反顾的态度。

她说:“如果有什么样的难题被解决、被攻克,那肯定造福的不只是一个人,而是造福所有人。那将是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

写在结尾

当年江梦南刚到清华大学时,同寝室的李乐还在想,该如何跟这个新室友沟通和交流,她还准备了“鸡汤话术”,结果看到梦南的第一眼,她惊诧了:

“看来是我想多了!站在我面前的,原来就是一朵向日葵!”

这朵“向日葵”,后来不仅跟同学们打成一片,还得到了老师和同学们的一致夸赞,成为许多年轻人心中的“励志偶像”。

江梦南一路走来,历经磨难,但她从未放弃,一直追逐。正如她很喜欢的歌曲《隐形的翅膀》所唱的那样:

“我终于看到梦想都开花,追逐的年轻,歌声多嘹亮……”

.END.

往期精彩文章推荐:

0 阅读:32

森阳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