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4亩豇豆被农管连根拔起:农管能让农村鸡犬相闻还是鸡飞狗跳

森阳聊历史 2023-04-27 00:45:09

文|方一一

4亩长到已经可以采摘的豇豆,竟一次性被铲除?这听起来简直像天方夜谭,谁会铲除辛辛苦苦呵护,马上就能收获的作物呢?

但事情确实发生了。

今年3月8日,在海南省东方市,一户菜农家的豇豆被“农管”局在内的三家执法部门连根拔起,彻底铲除毁掉。

原因在于检测发现有使用禁用农药的行为。

豇豆被执法人员当场铲除

事情一出,便引发热议。

有人说,查处违禁农药,销毁带有农药的食物,是为了让百姓吃得安心,是利国利民的好事。

但也有人认为辛辛苦苦种出的蔬菜,这样直接铲除太暴力了,再说豇豆是多茬农作物,这一茬打了农药,还有下一茬。

在这场热议中,“农管”,一个刚刚成立的部门,再一次被推上了风口浪尖。

一些网友直言“农管”暴力执法,只拿老百姓当软柿子捏,为何不去管管卖农药的。

网友不满农管的做法

这已经不是“农管”第一次站在风口浪尖了。

自成立起,这个队伍似乎就一直遭受热议。

何为“农管”?

“农管”其实只是老百姓的戏称,它的全名是:农业综合行政执法大队。

2022年3月,农业农村发展部颁布文件称,要在全国范围内组建成立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2022年末,《农业综合行政执法管理办法》审议通过,并宣布2023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

前不久,农业农村部举办全国农业综合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大会,根据统计,首批到岗8万人,分布在我国大大小小十万多个自然村。

那老百姓为什么要称他们为“农管”呢?

因为我们的老百姓对城管太熟悉了。谈起城管,老百姓没有太多正面的描述,说得最多的是——

这些人成天无所事事荡来荡去,找两个软柿子冲冲业绩……

也难怪老百姓这么想,近年来一次次因为暴力执法冲上热搜:殴打现场围观者、推倒老太太、围殴摊贩……

城管造成的公共事件,极大损害了政府的公信力。城市走街串巷的小摊贩,最怕的莫过于城管,一嗓子“城管来了”,便让他们胆战心惊,收拾摊子赶快跑路。

那农管呢?会不会也是如此?

会不会有一天,一句“农管”来了,也让农民抖三抖?

百姓的担心越多,质疑也就越多;质疑越多,小道消息也就多了起来。

禁止村民在房前屋后种瓜果蔬菜”一事的聊天内容截图

有人说——

农管来了,禁止房前屋后种瓜种菜;

农管来了,开始收保护费了;

农管来了,卖菜也要办证了……

总之,网络上、地头间,村落里,许多消息传得有鼻子有眼,百姓对农管也越来越排斥,直呼——

“农管来了,农民要慌了……”

总之,“农管”在舆论上可谓是逆水行舟。

农民为何不买账?

农民为何对农管如此反感,如此不买账呢?

不妨想象一下:

在地里种了一辈子地的农民,他熟悉自己土地的“脾气”,懂得何时播种、何时施肥,知道何时收割,如何收割,这些经验是他几十年面朝黄土背朝天积累下来的。

但有一天,他正在地头耕作,突然一群穿着制服的人跑过来和他说:“你这样种地不对!”“这样不行!不符合要求!”

甚至告诉他“你违法了……”

这种情景任谁都会反感。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速联速删

但农民对于农管,与其说是反感,不妨说是担忧。

我们的农民,害怕啊。

就单从“农管”这一称呼来看,便可以知晓:在农民心里,这群人就是来管制自己的。人对于管制自己的人,天然有一种惶恐感。

再加上“农管们”一个个身穿制服、看起来十分威武。

制服带着一种天然的身份符号,是一种高高在上的象征,会让农民自动远离。

有网友还去找了农业农村局新购的装备,其中防刺背心和警棍等赫然在目,这不禁引人遐想:这是来保护农民不受侵害,还是来上阵杀敌的?甚至有人直呼“这简直是鬼子进村。”

尽管,相关部门对此做出了解释称:不仅仅是农业,其他综合执法队伍都穿着统一的制服。同时,执法人员胸前还配有唯一的编码,这可以让老百姓知道执法者是谁。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速联速删

统一着装、亮明身份,才能方便群众监督。

这确实没有问题,相关部门的出发点也是好的。但是我们的农民不这么想。

我国农村地区,现在主要人口是受教育程度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的老人,他们中的许多人并不懂如何监督与投诉,他们只能嘴上抱怨几句,然后服从命令。

他们害怕农管如同城管一般对待他们,害怕农管把他们当软柿子捏,害怕被暴力执法。

就拿海南这次的豇豆事件来说,大家都认可打了违禁农药的作物不能流通,但争议之处在于:

是不是只能粗暴铲除?有没有更好的办法?

是没有还是执法人员懒政?农民的辛苦就该这样付诸东流吗?

既然农药是禁用的,为啥不从销售源头控制?

这次铲除的是豇豆,下一次又是什么?

铲除使用了违禁农药的豇豆是好事儿,但是农民怕啊,怕下一个“遭殃”的就是自己的地。

地是农民的生命,只有地里有收成,农民的碗里才能有饭吃。

但如今,农管来了,会不会日后种什么都只能听他们的,会不会农管说啥就得是啥?

对于这些未知的事情,农民心里没有一点底。

毕竟新官上任三把火,这把火会不会烧到自己头上尚未可知。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速联速删

村边地头热议着:

听说隔壁村子收物业费了,每人五分钱,一年18元,你说,我们村是不是也会收啊?

听说隔壁的鸡被当成流浪鸡抓了,也不知道后来还回来了没有……

再者,在这之前,我们一直讲农村的村民自治,既然要村民自治,那为何又要成立“农管”,那村委会还要不要,村领导和“农管”哪个权力更大?他们会不会搞结党营私?

再加上最近农管处在风口浪尖,一些关于“农管”的视频在社交平台流传,砍树扒菜抓鸡……真真假假在网络中放大,更加激活了人们对于执法队伍“过度执法”的想象。

这些都让农民心中的惶恐更胜一分。

不光要用文件回应,更要用行动回应

关于农管的这些讨论,有关部门知情吗?

当然。为此,有关部门还正式做了回应,明确表示: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不是什么事都管,是有明确执法边界的,不会干扰农民正常生产生活。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管什么都有目录的,主要使命就是打击假冒伪劣种子、农药、兽药等侵农害农违法行为。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是为保护农民而成立的。

农业农村部针对质疑做出回应

但回应似乎没能逆转局势,我们的百姓依旧不太买账。

也有人说,既然一上任就这么多反对声,为何非要设置这个部门不可?既然精简编制,那索性就不成立不是更好?

农村是社会稳定的根基,是国家稳定的压舱石,毁了农村,就是自毁基石。

因此农业农村自然要管。

农业耕地非农化、农田项目弄虚作假,带着青苗的耕地被征用铲除……这一系列的问题都关乎着国家的粮食安全。

如果十八亿亩耕地红线保不住,我们的饭碗怎么能端得住、端得稳?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速联速删

新事物的发展总会出现反对声,不能因为反对就放弃。

因此,要考虑怎么管的问题。

要想让农民接受,一份官方回应远远不够,为自己正名,需要农管人员用行动来回应。

就像老百姓常说的:不要看一个人说什么,要看他做了什么。

一方面,我们的队伍要始终明白执法要以法为界。

农业农村部门的农业综合行政执法队伍隶属于农业部,执法权来自《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0年版)》,在里面列举了一共251项具体的执法事项。

农业综合行政执法事项指导目录(2020年版)

既然有法可依,那就要有法必依。该干什么就干什么,不要滥用行政命令来一味扩大执法范围。

与此同时,农业农村部发布的文件中,还列出了“六不准”。

这六不准是列在文件里的,更是该列在每一个执法人心里的,牢记“法无授权不可为”。

与此同时,对于执法的行为规定要进一步深化,目前的管理办法中,仅仅列出了农业综合行政执法机构及其执法人员不能做什么,但并没有明确触发这些行为需要承担的责任。

此外,如果出现了错误执法,要不要赔偿,怎么赔偿?执法人员倘若与当事人之间如果有直接利害关系,是不是要回避?

对于这些细节问题,都需要进一步完善。

农业执法“六不准”

少一些模棱两可的说法,才能让执法队伍公平公正地文明执法,也才能让农民放心。

另一方面,执法要以调研为先。

农民是最了解土地与农村的人,既然是要帮助农民,那就要了解农民需要什么,千万别好心办坏事。

这就要求我们的执法部门、执法队伍能够用好调查研究的传家宝,切实了解农业、农村与农民的真实处境。

如果老人家攒了几个鸡蛋卖钱,你非要让她贴上标签,标上生产日期,那实在是太为难人了。

要清楚,农民是保护的对象,而不是管制的对象。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速联速删

当然,更重要的是,每一个执法者都要明白,自己是执法者,更是助农人,是服务于农民和农村这片广袤土地的。

面对问题,要疏通而非一味地堵上。

豇豆事件,比起“一铲了之”,更重要的是要考虑为何会有滥用农药的现象出现?

农民是为了提高产量,还是压根不知道这是禁用农药?

倘若是为了提高产量,那就需要教给农民更为科学的培育方法,解决农民产量问题;若是农民根本不知道这是禁用农药,那就需要普及农药常识。

总之,要从源头做起,真正做助农之事,真正解决问题,而非一罚了之。

当然,这既需要我们的执法队伍要不断强化,不要出现“外行领导内行”的局面,更需要执法队伍切实站在农民立场,以服务农民为根本去工作、去执法。

万事开头难。农管是助农,而非管农,不要让本就空心化的农村更加失去活力。

就像温铁军教授所说:农村不‬能‬乱来,不要再折腾我们的农民,他们已经够难了。

希望农管的出现,能让农村鸡犬相闻,而非鸡飞狗跳。

.END.

0 阅读:39

森阳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