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兰德线: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隐患,巴基斯坦与阿富汗的矛盾根源

物流启示通 2024-06-15 07:02:40

继续中巴经济走廊系列。

本文说安全问题。

我们从新闻里经常会听到这样的消息,巴基斯坦今天这个地方被KB袭击了,明天那个地方发生武装冲突了。这么多年来,这样的消息就一直没有断过。

关注中巴经济走廊的网友,也时常会刷到这样的消息,中国人到巴基斯坦旅游,巴铁会派人护送或持枪保护,也会听闻我国在巴基斯坦的海外资产、办事处、车辆及人员遭遇KB袭击。就比如这次“3·26”达苏水电站中方车队遇袭事件。

2024年6月,中巴发布《联合声明》,其中提到:

-双方强烈谴责“3·26”巴基斯坦达苏水电站项目中方人员车队遭恐怖袭击事件,强调任何企图破坏中巴友谊和两国合作的图谋都绝不会得逞。中方肯定巴方积极推进案件调查工作并形成调查结果,希望巴方继续全力缉拿真凶并严厉惩处。巴方承诺加大安保力量投入,并采取更加有效的安全措施,全力确保在巴中国人员、项目和机构安全。

-双方重申以“零容忍”态度打击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同意进一步全面加强反恐安全合作。双方呼吁国际社会加强反恐合作,坚决反对在反恐问题上采取“双重标准”以及将反恐问题政治化、工具化的行径,愿同国际社会一道在联合国等多边框架内继续加强多边反恐合作。

-双方同意加强在阿富汗问题上的沟通协调,……鼓励阿富汗临时政府包容建政、温和施政、睦邻友好、坚定打恐,承诺不允许任何势力利用阿富汗领土从事恐怖主义活动。

笔者试着对上述内容做一下延伸解读。

我们先看一下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线路示意图:

瓜达尔港与中巴铁路线路模拟示意图

从图上可以看到,中巴铁路穿过克什米尔地区后,从哈维连至瓜达尔港的沿线,抵近巴基斯坦与阿富汗、伊朗的边境地带。

这一地带存在安全隐患。

为了把安全这个核心问题说好,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巴基斯坦的民族构成与社会治理结构,这一点不清楚,就无法从根本上认识中巴经济走廊的安全问题。

一、“散装”的巴基斯坦

巴基斯坦国土面积约88万平方公里,由1个首都、4个省和巴控克什米尔构成,总体相当于“香港+陕西省&安徽省&浙江省&云南省+重庆”。

巴基斯坦行政区划(图源网络,侵删)

-首都特区:即伊斯兰堡,面积906平方公里(比香港略小),人口约260万;

-旁遮普省:首府拉合尔,面积20.533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陕西省);

-信德省:首府卡拉奇,面积14.0914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安徽省);

-开伯尔-普什图赫瓦省,即“西部边境省+联邦直辖部落地区”,首府白沙瓦,面积10.1741万平方公里(相当于浙江省);

-俾路支省:首府奎达,面积34.719万平方公里(比云南省小一个台湾);

-巴控克什米尔地区:面积8.4159万平方公里(相当于重庆市)。

巴基斯坦总人口约2.4亿,主要有四大族群(占比96%)。其中,旁遮普族占比63%、信德族占比18%、普什图族占比11%、俾路支族占比4%。

细心的网友会发现,巴基斯坦的四大族群与四省名称一一对应。实际上,四大族群的分布与四省区划基本一致。所以在巴基斯坦,人们习惯按地域来称呼四省的人为旁遮普人、信德人、普什图人、俾路支人。当然,还有克什米尔人。

关于旁遮普族和信德族:这两个族群是近亲,属于雅利安人血统,占总人口的81%,是巴基斯坦的主体民族。巴基斯坦的权力中枢,就掌握在这两个族群手中,不过也有派系之别。

关于普什图族: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与阿富汗的普什图族同源。我们看巴基斯坦的行政地图,普什图族集中分布在开伯尔-普什图赫瓦省(西部边境省+联邦直辖部落地区),毗邻阿富汗。

关于俾路支族:巴基斯坦的俾路支族与伊朗的俾路支族同源。我们看巴基斯坦的行政地图,俾路支族集中分布在俾路支省,毗邻伊朗的锡斯坦-俾路支省。

从四大族群的地域发展水平和社会治理角度看:

旁遮普族和信德族分布在巴基斯坦土地最肥沃的地方,以农业和工商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高。“旁遮普”的意思是“五河之地”(印度河的5条支流),“信德“的意思是指印度河,我们从地图上可以看到,印度河流经这两个省的全域。我们在新闻上每年都会听到巴基斯坦发生洪涝灾害,主要就发生在这两个省。旁遮普省和信德省的社会治理结构,是从原来的邦国形式转化过来的,与现代主流社会的治理并无二致。

而作为少数派的普什图族和俾路支族,则分布在高原、山地和沙漠地带,土地贫瘠(相对农业而言),以牧业为主,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开伯尔–普什图赫瓦省和俾路支省的社会治理结构,一直延续着传统的部落制,且呈现多个部落的组织形态,各个部落都有自己的酋长,有自己的传统法则和行为规范,现代社会的法律、制度和规则在这里基本不适用。

可见,巴基斯坦的四个省,具有明显的民族和地理特色,社会治理结构和生产方式有显著的区别,巴基斯坦的行政区划,可视为族群分立的外在表现。

在英属印度之前,今天的巴基斯坦境内的四个族群互不隶属,相互独立。在英国入主之后,四个族群有了一个整体上的地域概念。巴基斯坦脱英独立之后,虽然作为一个国家,但在社会组织构成上还处于一个“散装”的状态。

中巴经济走廊,特别是瓜达尔港和中巴铁路的安全问题,集中体现在这种“散装”状态下的两个族群和两条划线:普什图族群和俾路支族群、杜兰德线和戈尔德史密斯线。

我们分开说。

二、普什图族与杜兰德线

我们看下面的这条“杜兰德线”。

杜兰德线

1893年11月,英属印度外务大臣杜兰德,主持起草了与阿富汗的边界协议,即《杜兰德协定》,所划分的英属印度与阿富汗边界线,就被称作“杜兰德线”。

19世纪,日不落帝国完成了对印度次大陆的占领,建立了英属印度。后起的沙俄在吞并中亚之后,开始向阿富汗渗透,试图打通从中亚到印度洋(阿拉伯海)的出海口。

这就威胁到英国在南亚和中东的利益。

该地区的地缘战略位置非常重要。在上一篇文章,我们提到了开伯尔山口,是中亚到印度次大陆的要道,从阿富汗越过此山口,眼下就是一望无际的大平原,历史上印度次大陆历次被外族征服,无一例外都是从开伯尔山口南下东进的。如:

公元前15世纪的雅利安人、公元前6世纪的波斯人(居鲁士大帝)、公元前4世纪的希腊人(亚历山大)、公元前2世纪的塞种人与安息人、1世纪的大月氏人(贵霜帝国)、5世纪的白匈奴人(嚈哒帝国)、6世纪的突厥人(伽色尼王国)、8世纪的阿拉伯人(德里苏丹帝国)、13世纪的蒙古人(莫卧儿帝国)等。

开伯尔山口南下地形图(图源网络,侵删)

于是,在该地区,英国和沙俄开始了势力范围之争。

为了遏制沙俄的南下步伐,英国发动了两次英阿战争(1838-1842年、1878-1881年)。

这两次英阿战争,英国都占领了喀布尔,不过因为沙俄支持和阿富汗人民的反抗,两次占领后又不得不撤出。

喀布尔大撤退油画(图源网络,侵删)

上面这幅油画,反映的是第一次英阿战争中英国从喀布尔大撤退的情景。当时,4500名英军和1.2万名随军人员在撤退途中,遭到普什图族人的围追堵截,最后到达贾拉拉巴德城堡时,只剩下一名医务官,就是油画中的威廉·布赖登医生。

两次英阿战争后,英国与沙俄相持不下,双方达成妥协协议。于是在1893年划定了长约2640公里杜兰德线。

杜兰德线(图源网络,侵删)

杜兰德线有明显的政治用意。通过这条线,英国人故意把普什图族一分为二,一部分划入巴基斯坦,一部分划入阿富汗。一是为了削弱普什图族的力量,二是为了引发地区的民族矛盾,三是为下次发动英阿战争埋下引子,这样有利于英国对该地区的殖民统治。

此后的1895年,英俄两国又签订了《关于帕米尔地区势力范围的协议》,把属于我国的瓦罕走廊划给了阿富汗。

这样,阿富汗就成为了英属印度与沙俄之间的军事缓冲地带。至此,英国成功阻止了沙俄打通从中亚到印度洋出海口的企图。

这条杜兰德线,一直延续到今天。

杜兰德线实景图(图源网络,侵删)

时至今日,巴基斯坦和阿富汗边境一直不消停,时有武装冲突,争议点就在这。我们看日不落帝国的殖民史,这种埋雷操作是常态伎俩。

三、杜兰德线与“帝国坟场”

1947年印巴分治,巴基斯坦建国。

巴基斯坦在申请加入联合国时,阿富汗投了反对票,不承认杜兰德线。此后,巴基斯坦与阿富汗围绕普什图斯坦问题发生严重对立,擦枪走火事件不断。

在普什图斯坦问题上,苏联趁机介入,明确表示支持阿富汗,以打击当时亲美的巴基斯坦。

这时,冷战的帷幕也已经拉开,角逐阿富汗这个战略要地的双方,由之前的英国和沙俄转换成了美国和苏联。苏联也一直想打通中亚通往印度洋的出海口,而美国看待苏联与当初英国看待沙俄是一样的,就是绝不能让苏联这一计划实现,威胁其在中东的利益和海上霸权。

于是,美苏双方在阿富汗展开激烈博弈。到了70年代,苏联多次在阿策划政变,扶持亲苏政权,但每次都被美国反转。1979年,苏联入侵阿富汗,开启了苏版阿富汗战争。

美国联合英国、巴基斯坦、伊朗和土耳其结成反苏联盟。以美国为首,在杜兰德线的巴基斯坦一侧,大量吸纳从阿富汗过来的难民,一时间巴基斯坦的普什图族人口数量大增。同时,美国设立军事训练营,从难民中选拔士兵,培植反苏武装力量。今天有“黑市枪城”之称的白沙瓦,就是在那时候形成的。

苏联深陷阿富汗战场近10年后,于1989年2月撤出,苏版阿富汗战争结束。两年后,苏联解体。

美国在巴基斯坦的训练营里,有两个人:

一个是奥马尔。战后,他于1994年在巴基斯坦与阿富汗边境成立塔利班,很快取得全国政权,于1997年建立了“阿富汗伊斯兰酋长国”。

另一个是本拉登。战后,他回到沙特,后被驱逐流亡至苏丹,发展起了“基地组织”。在美国围追堵截下,辗转投奔回阿富汗老战友奥马尔处。2001年,制造了举世震惊的“911事件”。

2001年10月,美国发动了阿富汗战争,推翻了塔利班政府,染指中亚,北望俄罗斯,东顾东方大国。

这里需要特别强调的是,美国入侵阿富汗,巴基斯坦所扮演的角色是助美打恐,作为美版阿富汗战争的后勤保障基地,与美一道联合打击阿塔、巴塔及基地组织,与美国是盟友关系。

与阿塔(阿富汗塔利班)联合抗美的重要力量,是巴塔(巴基斯坦塔利班),阿塔和巴塔一衣带水,是血盟关系。

这就造成了巴基斯坦当局与普什图族群的扭曲状态:打也不是,不打也不是;真打也不是,假打也不是。在这些不是当中,巴基斯坦当局与普什图族群的矛盾越积越深。

在美版阿富汗战争的20年时间里,为了对抗塔利班,美国扶持了很多民族组织,这些组织就包括JD组织“YSL国”的分支机构“呼罗珊省”,该组织曾在2022年12月袭击位于喀布尔的一家中国酒店,造成5名中国公民受伤。

位于喀布尔的中国酒店遇袭(图源网络,侵删)

如当初苏联一样,美国深陷阿富汗战场20年后,于2021年8月底黯然离场,宣告美版阿富汗战争结束。

美军撤离阿富汗(图源网络,侵删)

2021年9月,塔利班宣布成立过渡政府,至今。

由上可见,被称为亚欧大陆“十字路口”的阿富汗,是帝国博弈的交汇点,历史上充满战争和动荡。近现代以来,前有英国和沙俄,后有苏联和美国,皆在巅峰时折戟沉沙,宣告了一个时代的结束。“帝国坟场”,就是这么来的。

“帝国坟场”阿富汗(图源网络,侵删)

四、杜兰德线与普什图族群的心理状态

由于历史原因,各大帝国你方唱罢我登场,人来人往,造成阿富汗族群结构非常复杂。且阿富汗境内兴都库什山的沟壑纵横,又把这些复杂的人口切割成分散的小型部落。

从族群看,阿富汗没有超过60%比例主体民族,除了普什图人,塔吉克人、哈扎拉人、乌兹别克人、土库曼人、俾路支人等是比较大的族群,各族群对部落的忠诚度远高于对国家、政府的忠诚度。

阿富汗国土面积约65万平方公里(相当于山东山西河南河北),人口约3220万,其中普什图族约1300万(占比40%),是阿富汗第一大民族。

巴基斯坦人口约2.4亿,普什图族约2600万(占11%),是巴国第三大民族。

如果把阿富汗和巴基斯坦两国的普什图族算在一起,则人口总数达到3900万人。这样,阿富汗就有了主体民族。事实是,目前在阿富汗掌权的阿塔,主要就是来自巴基斯坦-阿富汗的跨境普什图族群。

这是阿富汗面对巴基斯坦在民族问题上的心理状态。

很难转变。

以上,就是杜兰德线的历史渊源及其所隐含的矛盾、安全问题。接下来要说的是俾路支族群和戈尔德史密斯线。

*笔者没收住,写多了,快5千字了,字数太多影响推荐,本文就分作上下两篇,下篇为俾路支族群和戈尔德史密斯线。

1 阅读:4

物流启示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