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厂轶事:回忆那个年代学徒工的幸福生活

那些年的那些事 2024-04-21 17:09:14

原创:那些年的那些事

上世纪七十年代,我从插队的农村被招工到大山深处的一家三线工厂,分配到保卫科(后来才知道我们是筹备中的企业专职消防队成员),成为了一名学徒工。

劳资科告诉我们,学徒期三年,第一年每月工资18元,第二年19块5角,第三年21元,学徒期满,转正后成为二级工,每月可以拿到44元5角。

每年发放一套劳动布工作服,三年发一件劳保棉大衣,五年发一双劳保棉皮鞋(消防队成立后,有专门的服装,这些就取消了)。

骤然之间,从家里每月给5元钱(包括最多3个月就要买一双解放鞋在内)的穷困知青,上升到按月领工资的工人阶级,那种兴奋真是让人永生不能忘记,每月18元的学徒工资,在我眼里简直是天文数字!

喜孜孜的去劳保库领了工作服棉大衣棉皮鞋,去食堂科领饭票,安排在4人一间的单身宿舍,主管消防巡逻门卫的保卫干事开了个见面会,我的学徒工幸福生活就开始了。

那时的生活很简单,穿工作服,住单身宿舍,吃集体食堂,上夜班持枪巡逻,白天睡觉。星期六晚上在俱乐部看一场无须购票的革命样板戏电影,星期天到附近的小镇转转,一天天就这样过去了。

早上我一般在食堂买一个二两的馒头,5分钱,买1分钱咸菜,再打一碗不要钱的包谷面糊糊,中午要吃三个馒头,买一个8分钱的素菜,晚上则是2个馒头一个素菜。那时粮食有定量,而且70%白面30%包谷面。包谷面一般蒸成发糕,2两一大块,3分钱,每次要吃2块。有时候计划不周,早早吃完了细粮,只有顿顿包谷面发糕,吃的胃里泛酸水。

这样每天至少要吃1斤2两粮食,伙食费要4角多钱。

职工食堂的伙食很差,主食除馒头发糕外,炒菜基本只有白菜、萝卜和洋芋这“老三样”。一个月会供应几次大米饭,有3、4角钱一个的肉菜,但开饭的时候人山人海,都拼了命的往卖饭窗口挤,我凭藉着年轻力壮,几乎每次都能买到。那时除了逢年过节事先发票,那些没有谈对象的女孩很少吃过肉菜,不是不想吃,而是挤不上。

这样下来,每月我的伙食费就差不多要15块,再买点牙膏肥皂,工资也就剩下两三块钱,好在不抽烟不喝酒,也没有地方花钱,因此并不感觉经济紧张。

上班三个月后,我们几个一起分到保卫科的学徒工手里都有了几块钱的结余,大家很高兴,商量去逛一逛城里,正儿八经的去花点钱(那时还没有消费一说)。

于是星期天早早起床,挤上厂里免费的班车,在弯弯曲曲的山路上颠簸了两个多小时,到达了城里。那时的城市远没有现在的繁华,像样一点的国营商店和饭馆也没有几个。顺着主要街道走了个来回,一人买了一包8角钱1斤的鸡蛋糕(质量非常好,包装纸上都渗出了油,而且不要粮票),又到新华书店花几角钱买了本《新华字典》,就去找饭馆(那时叫国营食堂)吃饭。

那时候没人招揽生意,进饭馆先在门口排队买票,我们三个人,买了一个酸辣里脊,8角,一个辣椒炒肉,6角,一个白菜肉片,6角,一个西红柿鸡蛋汤,3角,每人半斤米饭,一共花了不到3块钱。都不喝白酒,好像也没有啤酒卖,一个人占座位,两个人凭票在窗口取出饭菜后,就酣畅淋漓的吃起来,那叫一个痛快。

后来很久我们都在回味那顿饭的味道。因为手头还有余钱,几乎每个月我们都会花几个小时坐车去一趟城里,主要是去吃一顿好饭,同时享受饭馆门口那些衣衫褴褛的乡下人羡慕的目光。虽然现在看来那些工资啊饭菜什么的不值一提,但那时一人吃饱全家不饿,却还算是一段无忧无虑的日子,也许称的上是幸福时光。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