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悲鸿立马图融合一炉而自成新意

单眼皮小妞 2024-03-27 03:05:12

徐悲鸿(1895-1953),江苏宜兴人,原名寿康。中国现代美术事业的奠基者之一,杰出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徐悲鸿父亲是个小有名气的画家。自幼承袭家学,研习中国水墨画。1918年,他接受蔡元培聘请,任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导师,1919年留学法国,后又转往柏林、比利时研习素描和油画。学习画画、素描,观摩、研究西方美术。1927年回国,先后任上海南国艺术学院美术系主任、中央大学艺术系教授、北平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新中国建立后,任首届中华全国美术工作者协会主席、中央美术学院院长等职。徐悲鸿坚持现实主义艺术道路,创作了《田横五百士》、《九方皋》、《巴人汲水》、《愚公移山》等一系列对现代中国画、油画的发展有着巨大影响的优秀作品,在中国美术史上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巨大作用。

1939年至1940年,在印度的一年,徐悲鸿进入艺术生涯的巅峰,这一时期也标志着“徐悲鸿的马”这一典型形象的形成。当时的印度由许多小邦组成,各邦邦主都有犬马之好,所蓄良马极多。而它们一过最佳年龄,便立刻被卖到市集之上。这使徐悲鸿得以选得良驹,远游喜马拉雅,克什米尔等地。在与马的朝夕相处中,悲鸿细审其性格、神情,笔下的形象也同时得到集中、概括与升华。西方绘画用光影和色彩造型,以光为色彩之源。徐悲鸿早年在欧洲接受素描和油画训练,写实根基扎实,色彩感亦极为敏锐。以西画的光色观念,融入中国传统的赋色画法中,是徐悲鸿改良中国画的重要体现。

本品施墨浑厚沉稳,浓淡干湿,怡然自得,得花木之形,亦特具墨华韵致,颜色更加沉稳,营造出古雅酣畅的意韵,凭借着数十年的篆籀隶真功夫,将其意趣融入绘画,均以“气”统帅画面,气之生发、流走,用笔之收放、行止、方圆、正侧,无不关乎气韵,独具大美,豪迈淋漓,而又娓娓入情,或徐疾提按,或抑扬顿挫,依据水墨生发,因势利导,随机应变,无不显示一代巨匠在书与画之间的笔墨妙境,兼收并蓄,融合一炉而自成新意,外似粗犷,而内藴深厚,构图也迥异于前人,故其画作既极具古意又极具现代感,受到社会各个阶层的欢迎。

徐悲鸿马的造型,在我看来,融合了西方古典主义与中华民族传统的审美标准与趣味,具体来讲,主要表现在:马的头部、胸部、臀部、马鬃和马尾这几个部分的造型选用西方马匹的体格特征,强调马的雄壮、健美等倾向于崇高美的特质,而马颈、马的四肢、马腹、马腰这几个部位,在造型上则有意拉细、拉长,使之变得轻盈、飘逸、挺拔、秀雅,透露出谦谦君子,玉树临风式的中国古典知识分子的审美意蕴。再加上徐氏独有的以西方写实主义造型规律进行笔墨组织的独特语言,率笔勾勒加大写意渲染造型,每一笔每一墨,既符合体积、比例、质感、透视、空间等西方造型规律,又又东方笔墨情趣和独立的审美意蕴,从而达到雅俗共赏。

徐悲鸿是建构20世纪中国美术基本面貌的关键人物,作为开创一代新风的先驱者和奠基人,他在油画、素描、国画等领域为后人留下一座宝库,尤其是他笔下的马,无论是单匹傲立,还是群马狂奔,都早已与齐白石的虾一起,成为深入中国人民内心,雅俗共赏,家喻户晓的艺术形象。他在艺术上学习、成长、发展、成熟的年代,正是从伟大的五四运动前后到新中国成立这一段激烈动荡、转变的时代。在绘画方面,存在着悠久的民族传统和强烈的西画影响的矛盾,新思想内容与旧形式的矛盾,革新、保守、折衷、盲目搬用或简单揉合等各种倾向的矛盾。

徐悲鸿先生虽学通中西,但他创作的主导思想始终坚持反映现实生活,表现时代精神坚持革新创造,反对盲从、保守,坚持发扬群众喜闻乐见的优秀传统,同时吸取外来有益因素,以发展、丰富传统艺术的表现能力。在他画马的实践中,创造性地体现了这些精神、原则,既充分地发挥了“以形写神”和中国水墨写意画富有生动节奏变化的笔墨技巧,又做到豪放与精微相结合,表现了作者的个性和时代的脉搏。所以他画马的成就也鲜明反映了他的值得重视的创作道路。

0 阅读:0

单眼皮小妞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