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94年,朝鲜爆发东学党起义,中日同时对朝鲜驻兵以平息起义事件。事件平息之后,日军继续增兵朝鲜,并且突袭了已经撤退的中国运兵船“高升”号,日本陆军也同时向驻牙山中国军队发起进攻,蓄意挑起双方矛盾,清政府被迫向日本宣战,甲午中日战争爆发。
从1894年8月战争爆发到1895年4月结束,甲午中日战争共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场地主要在朝鲜半岛及海上,陆战主要是平壤之战,海战主要是黄海海战。战役中国损失严重,北洋舰队损失了“致远”“经远”等五艘船舰,死伤官兵千余人。
第二阶段从1894年9月17日到11月22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辽东半岛进行,有鸭绿江防之战和金旅之战。但是不到三天,清军驻兵三万的鸭绿江全线崩溃,日本在旅顺展开旅顺大屠杀,中国军民死伤无数。
第三阶段从1894年11月22日到1895年4月17日,在此阶段中,战争在山东半岛和辽东两个战场进行,有威海卫之战和辽东之战。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辽东战役中清军六万多大军从辽河东岸全线溃退。
可以说,历时6个月的甲午中日战争,是中国近代史上的重要事件,也是清政府的耻辱。战争失败之后,中日之间签订了不平等条约《马关条约》,使“亚洲现在是在三大强国的手中——俄国、英国和中国”之中的中国丧失大量领土和白银,从此清政府的独立自主权逐渐破坏。
日本在辽东半岛登陆中国之后,甲午中日战争就由一场海上战争演变为陆地战争。可以确定的是,日本首先在山东登陆,然而具体位置又是哪里?关于具体登陆点,一直都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历来有四种说法。
第一,山东荣城。持这种说法的是亲身经历过甲午中日战争的陈兆锵,陈兆锵在北洋舰队“定远号”上任职。据他所说,日军登陆的具体位置就在今荣城县城崖头东北80多里的龙须岛西部。
第二,龙须岛。这种说法主要来自《会陈海军覆亡禀》的记载:“至十二月二十五日(即公元1895年1月20日),倭以水陆劲旅自龙须岛登岸,破荣城县城,攻桥头等隘。”另外,海军提督丁汝昌致李鸿章的电报里也说:“两船向龙须岛驶,二十二船在灯塔处或二里处或八里游弋,必是倭船有登岸之举。”由此,大多数人都比较信服此种观点。
第三,落凤港。此种说法主要来自于日军登陆的第二天,山东巡抚李秉衡致清政府的电报:“昨调倭岛、里岛防营折赴龙须岛,尚未赶到,而倭人于落凤港登陆,径赴荣成县。”另外,《盾墨拾余》也记载了曾一度在战争期的上书:“二十五日,倭以运船四十艘,载陆兵由落凤港登岸,扑荣城县。”这种说法虽然得到了一部分人的认同,但是从当代史著却并不认同这种观点。
第四,金山嘴。这种说法也来自于清兵总兵刘超佩致李鸿章的电报,在日军登陆第二天刘超佩致电李鸿章说:“二十五日早四点钟,倭船三四十只在龙须岛、倭岛、里岛游弋,嗣于龙须岛、倭岛交界之金山嘴水深处下兵……贼兵蜂拥而上,枪队不能存身,退回荣城。”
甲午一战,日本获得巨额战争赔款,舰艇等战利品的价值也有一亿多日元。而当时日本政府的年度财政收入只有八千万日元。甲午战后,日本在战略上对中国东北、华东构成了直接威胁,成为侵略中国的跳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