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日益临近,走在街上丝毫感受不到过年的气氛。暂且不论疫情的影响,现在人们普遍的感受是,生活越来越好,年味却越来越淡。年味,不只是爆竹的硝烟味、陈年的酒香,更是妈妈厨房里飘出的烟火气,是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的年夜饭。
小时候年的回忆渐渐远去,年味仿佛只停留在童年的记忆。明天就是除夕了,街上依旧是行色匆匆的人群,棉衣紧紧包裹着身体,看不到兴奋,看不到喜悦,甚至看不到表情。突然间,会感到一种莫名的伤感,我们得到了很多,却又失去了很多......
一是物质的满足,冲淡了过年的味道。小时候,渴望过年,是因为只有过年才能穿新衣,吃饺子。因此,穿新衣、吃饺子成了春节的象征。现在物质极大丰富,每天都是过年,人们渐渐失去了对物质的强烈渴求,对年的渴望也就越来越淡。另外,现在节日众多,中国的、西方的,只要你想过,天天都是节日。选择的多样性,使春节不再是国人唯一看重的重要节日,也正慢慢冲淡着过年的味道。
二是个性的彰显,淡化了对团圆的渴望。文明的进步、时代的发展,带来的是个体意识的觉醒和个性的张扬。年轻人,更看重的是个人精神世界的需求和满足。过年是一家人团圆的节日,可对年轻人来讲,他们更喜欢在春节假期和同学聚会,和朋友狂欢。两代人之间的代沟,已变成一道不可逾越的鸿沟。同事的孩子在南方工作,去年春节前,老两口忙着采购,等待女儿回家团聚。可是女儿打来电话却说,单位春节加班,有个项目要做,不能回家。后来同事无意间在女儿朋友的朋友圈看到了两人结伴旅游的照片。今年春节,老两口不再催女儿回家,因为即使勉强回来,心远了,团圆也只是一具空壳,没有温度的团聚,只会变成一场场无谓的争吵和一地鸡毛。
三是传统的遗失,淡忘了回家的路。传统,是历史发展继承性的表现,需要代代相传,也需要通过一个又一个充满仪式感的载体来强化和传承。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的价值观趋于多元化,一些传统文化正渐渐淡化、堙灭。孩子长大了,与父母渐行渐远,一起远去的还有对父辈价值观的认同和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工作、生活的压力使他们没有喘息的机会,有的人春节期间还要加班,为生活奔波,挣钱还房贷,在人前强颜欢笑。回家过年,怕亲戚问起工作、收入,怕父母催婚、唠叨。春节正在慢慢变味,成为年轻人逃避的节日,他们在用自己的方式与传统对抗。曾有一个同学,每年一进岁末就开始忙活,过年是他们家最快乐的日子。儿子上高中后去国外留学,毕业后留在国外工作,每年春节只有老两口孤独地守在电视机前。去年腊月,同学实在想儿子,便谎称住院,让儿子回家过年。儿子很不情愿地回来,见父亲没事,连春节也没过就返回国外。正月初一,同学突发脑溢血,在鞭炮声中孤独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传统需要我们去坚守,因为这是我们的根;文化需要我们去传承,因为这是我们的魂。一旦丢失,我们会忘记自己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国家将重要的传统节日增设为法定节假日,就是让传统节日回归,通过弘扬传统节俗,传承民族文化。
今年春节,记得回家过年!如果疫情不能回家,打个电话给爸妈拜年!
小时候过年才是真的过年,虽然穷,但是快乐
怀念小时候,再也回不去
近五十岁的我,对孩时过年情景的追忆…… 忆旧年》 雪映窗花春联新, 鞭炮炸响伴成群。 寒假每天闲不得, 河坝山梁任驰奔。 新衣新鞋年才有, 顿顿有肉更喜人。 小孩贪玩忘时短, 晚晚归家不闭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