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年北京郊区乡村旧影,恍如隔世的故乡原风景

老照片聊历史 2024-03-20 19:08:38

1946年早春,美国记者德米特里·凯塞尔(Dmitri Kessel)来到位于北京郊区通州(当时为河北通县)城外的一个小村庄,用相机记录下村子里孩子们的生活日常。

当时抗日战争刚刚胜利不久,人们的生活还很贫穷,但精神状态不错。

乡村道路

这个小村庄紧挨着通州城,村民在地里干活时抬头便可以看到高大的通州城墙。此时正是春耕时间,男人们都下地去了,村中唯一的大道上基本都是老人、妇女和孩子。

学校

和现在的孩子一样,七十八年前的小孩子也需要读书的。这里是村内的小学堂,只有一间房子,学生十余名。此时,孩子们正在按照先生的要求读课文,琅琅书声,可以传遍半个村子。

昏昏欲睡

靠门坐着的孩子显然用心不够,面对着破烂不堪的书本,已然读得晕头胀脑、昏昏欲睡。这是从前一种无法解释的奇怪的现象,在班级内,凡是成绩最不好的学生,他的课本也一定是最破的。

背书

从前的先生教书有一句三字真言,叫做:念、背、打。现在一名衣衫不整的豁牙男孩正在接受先生的背书检查。先生是个三十多岁的男子,穿着长衫,写着一手好字。

先生夫妇

在图册中没有看到凯塞尔拍摄先生用戒尺惩戒学生的情景。这名先生也是本村人,除了教书之外,还要种庄稼。在他的学生中, 比他的辈分高的孩子大有人在,所以想看到先生动戒尺的确不大容易。

游戏

学龄前的孩子没有学业压力,可以无忧无虑地尽情玩耍。一大群的孩子聚集在房前屋后的空地上,没有玩具,玩泥巴也是快乐的。

编花篮

三个小女孩正在玩“编花篮”游戏,将一条腿盘搭在一起,然后用单脚跳着转圈,一边唱着童谣:编、编、编花篮儿,花篮里面有小孩儿……虽然童谣内容各地不同,游戏的方式却是一样的。

弹球

弹球是男孩子们最喜欢的游戏之一 。在当年,能用真正的玻璃球玩游戏算是很高级的了,大多数乡下孩子玩的是在灶膛里烧过的泥巴球,通体发红,看着很结实,经不起大力磕碰,很多时候一弹便裂成两半。

拾子儿

两个女孩子在村口的土地庙前玩“拾子儿”,她们的衣着说明来自两个不同阶层的家庭,但巨大的贫富差距并不妨碍彼此成为好的玩伴。 “拾子儿”是一项古老的游戏,明代崇祯年间的《帝京物略·春场》中记载:“是月也,女妇闲,手五丸,且掷且拾且承,曰抓子儿。”说明这个游戏已有数百年的历史,而且自古就是女孩子们的专利。

土地庙

土地庙前铺着青砖,成了女孩最适合玩“拾子儿”的场所。图中梳着独辫子的女孩因为要照顾弟弟,无法下场参加,只能站在一旁观望。

带小孩

这是另一名照顾妹妹的姐姐。大人们都忙着地里、家里的活,小孩子只能由姐姐照看了。像这种大孩子带小孩子的场景,在旧时农村十分常见。

自己玩

两个姐姐太累了,就把弟弟、妹妹放在地上,让他们在自己玩耍。一个装着玉米棒的破箩筐成了他们的玩具。

温馨

那时候的孩子早早就开始了力所能及的劳动。图中的女孩很小,已经可以自己洗衣服了,一条黄色的小奶狗蹭到木盆前看小主人干活,场面十分温馨。

推磨

大点的孩子可以帮助大人干力气活。图中的一对姐弟正在推磨加工粮食。古话说:“正推碾子倒推磨”,意思推磨必须逆时针旋转,这一点想必干过这个活的人一定还记得。

耕地

忙碌的春耕,父亲扶着犁耙,长相秀气的女孩子走在前面牵着毛驴,手里还握着一根小木棍。女孩子穿着条纹裤子,显得很活泼。在前面的图片中,曾看到过好几个穿着相似裤子的孩子,说明这种条纹裤子在当时比较流行。

出门

坐着驴车跟大人进城,是童年最快乐也是记忆最深刻的事情,尽管乡村土路坑洼不平,一路坎坷把屁股颠得生疼,也丝毫阻挡不了孩子们出门见世面的心情。

0 阅读:0

老照片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