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平之战”赵军完败的深层根源:赵国君臣犯了五大严重失误

从菡聊历史 2024-03-20 06:40:52

长平之战,是赵国历史绕不开的话题,它是赵国由强转弱的分水岭。长平之战前,赵国在军事实力上,完全可以抗衡秦国,秦国灭山东六国还只是遥远的梦想。长平之战后,赵国主力损失殆尽,再无力全面对抗强秦,六国灭亡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长平之战,赵军40余万精锐主力被秦军坑杀,赵国几乎家家披麻戴孝,后人将失败的责任,全部归咎于赵括一人,称其只会“纸上谈兵”,这是不公平的。长平之败,赵括作为战场主将,负有不可逃避的责任,但赵国的大败,深层的根源却是赵国君臣犯了五大严重失误,不管是廉颇还是赵括,长平都很难守住,赵军的失败将是必然。

其一,战争意志的不坚定。长平所在的上党地区,原属韩国。公元前262年,秦军白起领兵进攻韩国,夺取了野王,切断了韩国上党与外界的联系,上党十七座城池,成了一块飞地。韩国为讨好秦国,愿意将上党地区割让给秦国,以求得一时的和平。

但韩国与赵国原本同属晋国,两国民众有天然的亲近感。上党郡守和上党百姓,不愿入秦,想并入赵国。赵国君臣一番利弊得失的讨论之后,决心接受上党17县并入赵国。秦国一听,到嘴的肥肉飞了,恼羞成怒,派出大将王龁领兵攻打上党。赵国派出老将廉颇,率兵进驻长平,以接应上党地区,秦赵之间的战争正式开打。

赵军虽然已经出兵抵抗秦军,但赵国朝堂与秦军作战的意志并不坚定、态度并不果决。在是否接受上党地区并入赵国时,赵国君臣犹豫不决、举棋不定,最终决定接受上党,也不是因为坚决抗秦的需要,而是贪图17座城池的肥肉。

长平之战赵军失利,连连退却之际,赵国君臣不是团结一致谋打赢,而私下筹谋派出得力的大臣出使秦国,向秦王乞求和平,幻想秦国主动退兵,既动摇军心,也寒了潜在盟友的心。

当赵括替代廉颇后,40多万赵军被围困时,秦军不断从国内征兵增援,赵国虽然也在积极增援,但增援的力度和兵源,远远不如秦国,以致于长平地区的赵军与赵国国内的联系,被秦军完全切断,赵军陷入弹尽粮绝的绝境,不得已集体投降。

战争,打得就是决策层的战争意志,特别是大国之间的消耗战,打到最后双方都精疲力尽,谁能坚持到最后,胜利就属于谁。

其二,战略定位的摇摆不定。长平之战,赵国是务求全胜还是力求不败?是打突击战还是消耗战?是要守住阵地不失,还是要消灭敌人有生力量?

对于长平会战,赵国君臣的战略模糊不清,定位摇摆不定。从调兵遣将来看,派老稳持重的老将廉颇领兵,在上党地区构筑三道防线来看,意在防守为主,凭借后勤补给线更短和地形占据优势的有利条件,与秦军打阵地战、消耗战,用时间换空间,拖垮、打疲秦军,达到让秦军主动撤兵的目的。

但战争打了三年多后,国内粮草供应出现困难时,赵国君臣又动摇了原来的战略意图,意想主动决战,速战速决,尽快结束战事。于是,临阵换将,用年轻气盛的赵括替换老将廉颇,彻底改变依托有利地形条件,变被动防守,改为主动出击。

临阵换将,本就是兵法大忌,更何况重大战略的改变,更是让前线将军们无所适从,导致将帅离心离德,军心浮动、斗志衰退。

如果坚定原来的战略不动摇,统一全国意志,勒紧裤腰带支持前线,前线和后方一条心,咬紧牙关坚持下来,长平之战的结局绝不会恶化,更不可能全军覆灭,至少秦赵两军在上党地区的对峙,会长期持续下去。

一旦战局长期僵持,山东其它五国必然蠢蠢欲动,合纵之势就会形成新局面,秦军大概率会为防止楚、魏等国的袭击而主动撤出上党地区。

其三,临阵换将的战术失误。一场战争打了三年,突然调换前线主帅,是非常不明智的。更关键的问题是,新任主帅前期并未介入战事,对战场情况不熟悉,熟悉战场情况、将帅磨合都需要时间,但前线紧急,根本不会给主帅任何时间。

即使一定要临阵换帅,也应该遵循几个原则,一是原来的主帅犯有重大失误,不能胜任战场指挥,如此情况换帅,前线的将士在心理上才能接受,才会心服口服地接受新主帅的指挥。

二是新主帅的地位和威信要更高,才能避免新主帅到前线时,出现将帅不和的情况。秦军其实也是临阵换将的情况,但新换上的白起,无论是军中地位还是个人威望,都明显高于原来的主帅王龁,如此操作,虽主帅换了人,但更多的是前线指挥权的升级,而不是对原来主帅和将士作战的否定。

三是必须保留熟悉战场情况的将领辅助。秦军虽然换了白起替代王龁,但王龁并没回国,而是成了副将,仍然留在前线辅助白起作战。而赵国就直接以赵括替换了廉颇,廉颇直接离开战场回了邯郸,导致赵括因为不熟悉情况,盲目作出错误的指挥决策。如果也像秦军一样,仍以廉颇为副将留在前线,与赵括各领一兵,当赵括的军队被围时,廉颇全力救援,里应外合,仍有机会救出赵括的军队,重新形成对峙的局面。

其四,外交的重大失败。秦国为打赢长平之战,几乎动用了全部机动力量,已经拼尽全国的力气。长平之战一打三年多,秦赵双方僵持不下,正是山东六国合纵攻秦的大好时机,但为什么就不见楚、魏、韩、燕、齐有任何动作呢?即使不合纵攻秦,暗中给予赵国支援,哪怕卖武器装备、借给赵国粮食,赵国也能在这场旷日持久的对峙中坚持下来,也不致于以赵括换廉颇以求速胜。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赵国在外交上彻底失败。山东其它五国不是没有清醒的人士,赵国是防御秦国的一道屏障,赵国不败,秦国无心全力进攻其它五国,唇亡齿寒的道理大家都懂。问题是,赵国一面不断地向五国求援,借粮借兵,一方面又不断地派出重臣前往秦国,祈求和平。

这会叫五国怎么想?我们出兵出粮来支援你赵国打秦国,你倒好,跑到咸阳与秦国握手言和,谈笑风生,到时候你赵国与秦国不打了,我们就把秦国得罪了,秦国腾出手来,必定出兵攻打我们,这不是吃力不讨好、引火上身吗?

当赵国使臣出现在咸阳时,五国对赵国的援助之路也就自然切断了。

其五,情报战的完败。情报对于一场战争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无论是今天的俄乌战场,还是两千多年前的秦赵长平之战。

赵国的情报战很失败,赵国对于前线换帅还在酝酿之中时,秦国就已经知道得一清二楚了,并很快针对性地制定了新的作战方案,以战争屠夫白起为主将,替代原来的主将王龁,从阵地战的打法,调整为打一场歼灭战,举全国之力彻底消灭赵国在上党地区的40多万有生力量。

但秦国人前线换帅的情报,赵国人却一无所知。战神白起在当时早已是神一般的存在,可谓百战百胜,且善打歼灭战而闻名于世,“伊阙之战”,白起斩杀魏韩联军24万,水淹楚国都城鄢郢,数十万军民丧生,白起每次出场,天下无不震动。

如果赵国能在第一时间掌握白起担任长平秦军主帅的情报,赵国君臣还会不会用赵括替代廉颇,尚是未知数。毕竟赵括不是白起的对手,这在当时是有共识的,而破解白起大歼灭作战的最好方略,就是坚守自己的营垒,不与他正面作战,纵使白起有天大的本事,也无可奈何。

所以,如果白起出场,廉颇继续任赵军主帅是最佳人选。赵括不换廉颇,赵军败与不败尚未可知,但绝不至于全军覆没,秦国一时奈何不得赵国,秦赵长期对峙的局面将成为事实。

熟悉地图的人都知道,上党地区,对赵国而言,是不容有失的。如果秦军占据了上党地区,居高临下,进可攻退可守,特别是长平,距离邯郸只有100余公里,是赵国最后的屏障,如果丢了长平,赵国将无险可守,秦国就有机会直取邯郸。

但上党对于秦国,只是打败赵国的重要基地和跳板,如果上党拿不下来,秦国还可以先攻占韩国,以韩国为跳板,东出中原,统一全国。所以,上党对于秦军,不是志在必得,只是后来战局的变化,让秦国看到了一举击败赵国的可能,才孤注一掷,倾尽全力!

若论两国整体实力,特别是经济实力,秦国有巴蜀和关中粮仓,远胜于赵国。赵国君臣只有坚定意志,团结一心,背水一战,坚持到底,置于死地而生,长平之战才有赢的希望。

但事与愿违,赵国君臣连连犯错,再换上一个没有实战经验的主将赵括,长平之败也就不可避免了。

0 阅读:0

从菡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