脾肾阳虚的脉象特点

楚风评健康 2023-06-10 05:35:05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九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帝曰:太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三陽而浮也。帝曰:少陽臟何象?岐伯曰:象一陽也,一陽臟者,滑而不實也。帝曰:陽明臟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太陰臟搏,言伏鼓也。二陰搏至,腎沈不浮也。”——《黃帝內經·經脈別論》 (接前文)《黄帝内经》的文本是经过王冰整理的,咱们现在看来都觉得有一些地方有疏漏,或者是怎么读都读不通,肾之关是胃,胃为肾之关,这些东西在历朝历代医家,从宋元明清历代的医家他们都有疑惑,都用各种方法来注解,来理解这件事,近期的考古还有古文的学家就发现胃为肾之关,这个胃原先是以为是脾胃的胃,后来很多学者认为这个胃实际上就是一个言字旁一个胃,指的就是说的意思。就是很多考古方面的很多发现,就能解释很多脱简的问题,在这里就不详细展开了,因为这些地方都是古代医家他们已经进行过整理了,也就是说这个地方的一阴找不着了,但是不影响咱们理解整段话的含义。 这段话还有古代医家的注解,在这里也跟大家详细分享一下。为什么要讲古代医家的注解呢?因为古代医家代表的是什么?是代表着当时那个时代中医学的顶尖高手的理解。然后把这一段话给固定下来,写到文案上,过了三四百年之后,我们再看,你就能回到那个时代,知道当时的医家是这么理解的。那时候的医家大多数都有临床经验,所以这对于我们理解临中医临床是很有帮助的。 第一个呢,就是“帝曰:太阳脏何象?岐伯曰:象三阳而浮也”。这个象刚才解释的就是脉象意思。三阳指的就是太阳。太阳主于表,因此脉是浮的。张景岳在《类经》里边注解∶“太阳之象三阳者,阳行于表,阳之极也,故脉浮于外”。这就刚才我们讲的三阳经是阳最盛的,也就是说太阳也就指的三阳,它是阳气最盛,所以脉浮于外。还有的吴昆的注解,他认为太阳指的是什么呢?他说∶“今言太阳脉之洪大而长,洪为阳,大为阳,长为阳,是其象有三阳”。其实也对,也就是说太阳脉指的洪大而长,洪是阳气的一种表现,这个脉象大也是一种表现,长也是一种表现,所以这叫三阳,同时还有浮,这是第一段话。 第二个知识点是“一阳脏者,滑而不实也”。一阳指的是少阳。马莳在《注证发微》里边注解∶“谓少阳,少阳为阳之里,阴之表,所谓半表半里者是也。其脏为阳之初生,故脉体滑而不实,象一阳之为初阳也”。其实少阳是从哪里呢?是从太阴里边生发出来的。阳气往上跑,就是相当于种子刚发出一个小芽来,这个芽刚破土出来的,破土出来之后刚遇到阳光,这就是少阳。阳气刚出来,不像三阳一样特别洪大浮,它是刚出来之后,所以脉体是滑,但是沉取还没有那么实,所以叫做滑而不实。 “帝曰:阳明脏何象?岐伯曰:象大浮也”。象大浮指的是什么呢?张志聪在《素问集注》里面注解∶“阳明者,两阳合名,阳气合并则阳热盛,故其象大浮,象大浮者,二阳之气”。这就是二阳,也就是阳明的气,就是这种表现。伏鼓指的是脉坚结沉伏而按之击指有力之象,就是脉象非常坚硬,而且往里收缩,它结住了,它不是舒展,然后还非常沉,沉取的时候发现手指肚还有一种非常有力的回击感,这就是伏鼓。(今日头条@中医彭鑫博士)伏鼓指的就是太阴脏,也就是足太阴脾经,足太阴经脉脉象的表现。 张景岳注解∶“伏鼓者,沉伏而鼓击,即坚搏之谓。仲景曰∶尺寸俱沉细者,太阴受病也”。就是尺脉和寸脉都是沉细的,这个时候指的是太阴受病,用现在话讲就是脾肾阳虚,翻译成现代文就是脾肾阳虚,太阴就是脾,尺脉就是肾,尺脉和寸脉其实就是偏于后续的,关脉他没说,但是从前后文我们可以理解,其实就是寸关尺都有点沉,有点细,这时候最关键的病机是什么呢?就是肾气也虚,脾胃也虚,所以太阴受病。(未完待续) 本篇是:彭博士讲《黄帝内经》系列-精华篇-之七百九十七。(更多精彩内容持续更新中……) 免责声明:本文为健康知识分享。文中所涉及的药物、药方、针灸以及其他各种治疗和养生方法,请在专业医师指导下应用,切勿自行应用。如因不当使用所产生的问题,概不负责。 版权声明:本文作者彭鑫,本文为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或引用。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保留相关法律权利)
0 阅读:1

楚风评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