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橞:朱元璋之子,守九边重镇,却坑建文、反永乐,终被朱棣禁毙

醉波看过去 2024-09-12 17:08:41

明建文四年(1402年)六月,朱棣兵临长江,直指南京,然而长江天险难以跨越,这让朱棣十分惆怅。

然而,正当朱棣左右为难之时,朝廷军掌管水师的都督佥事陈瑄率部投降,使得燕军顺利渡江,直逼南京城下。

当时的南京城,已经作为明朝首都三十余年,被朱元璋作为政治、军事中心则已经四十七年了。

在这近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朱元璋对南京城进行了大规模修建,可谓城墙坚厚,防守严密,难以攻取。

朱棣知道,如果不尽快攻克南京,一旦援军抵达,那困难将成倍增加,尤其是建文帝已经下达了勤王诏书,各地朝廷军都在快速集结。

为此,朱棣采取了几个策略,他派人传话,将兄长朱标的太子妃吕氏请到军中,向寡嫂诉说了自己靖难起兵的原因,试图让吕氏说服建文帝投降,但吕氏不从。

朱棣又派军攻打朝阳门,并采取攻心策略,试图让守军投降,但依然没有起到效果。

无奈之下,朱棣只得率军来到金川门,准备进行强攻,当时防守金川门的正是曹国公李景隆和谷王朱橞,两人见到朱棣的军旗之后,认为大势已去,负隅顽抗没什么好处,便打开金川门向朱棣投降,朱棣得以进入城中。

时谷王惠与李景隆守金川门,燕兵至,遂开门降。

不久后,南京就被燕军占领,建文帝不知所踪,朱棣就此登上皇位,持续了四年的靖难之役就此结束。

可以说,在靖难之役的最后关头,朱橞和李景隆是很关键的两个人物,尤其是朱橞,他是朱元璋的第十九子,贵为藩王,手握军权,是镇守金川门的主将,他对建文帝的反戈,成全了朱棣的皇帝梦。

那么,朱橞是怎样一个人,他打开金川门投降,是临时起意还是早有预谋呢?

一、少年封亲王,守九边重镇

朱橞,洪武十二年出生,其母为郭惠妃,滁阳王郭子兴的女儿,马皇后的义妹。

当初,朱元璋投奔红巾军,正是在郭子兴手下当兵,后来他被郭子兴看中,不但成为将领,还娶了郭子兴的养女马氏,即后来的马皇后。

朱元璋娶马氏的时候,郭惠妃年纪比较小,后来郭子兴去世,朱元璋就抚养了郭子兴之妻及郭惠妃姐妹。

朱元璋称帝之后,追封郭子兴为滁阳王,并纳刚刚成年的郭惠妃为妃,郭惠妃一共为朱元璋生育了三个儿子,即蜀王朱椿、代王朱桂和谷王朱橞。

朱橞出生的时候,马皇后已经去世,因此他对郭惠妃及其孩子都格外照顾,尤其是三个儿子,都得到了精心照顾和培养。

年少时期的朱橞,在宫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到洪武二十四年的时候,他就被朱元璋封为谷王。

朱橞的封地在宣府,因宣府在古时候被称之为上谷郡,故而得谷王之封号,也被叫做如意王,从如意二字也可以知道朱元璋对他很喜爱。

朱元璋时期,沿着北方边界设置了十三位塞王,谷王就是其中之一,他的封地宣府,也是明朝长城九边重镇之一。

在朱元璋看来,塞王承担着镇守边疆、开疆扩土的责任,因此在明初藩王之中地位最重,十三位塞王的总兵力达到了惊人的四十万,兵力多的藩王有七八万,兵力少的藩王也有一两万。

史书虽然没有记载朱橞有多少兵力,但明初塞王至少有三护卫,也就是万余人,兵力也不少了。

洪武二十八年,16岁的朱橞正式到宣府就藩,可谓少年得志,他也决定在宣府干一番大事业。

由于宣化城遭受了战争的洗礼,因此朱橞抵达宣化之时,到处都是一片荒芜的景象,为了尽快改变这一现状,他一方面修建王府,另一方面抓紧修建宣化城 。

在后来数年时间里,朱橞在唐代宣化城的基础上,修建了一座全新的城池,城垣长达24里,设置有一关七门,一关即南关,内设两城;七座城门分别命名,每座城门都修建了吊桥和城壕,城上还设有角楼和铺宇,具有攻守兼备的作用,其建筑之精巧,成为明初的典范。

不仅如此,朱橞还修建了从常峪口至大境门之间长达60余里的明长城,并筑造了独石口和锁阳关这两个关隘,为防备北元袭扰,巩固明朝边防,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在宣府的治理上,朱橞也有可圈可点之处,他在老师兼谷王府长史虞廷纲等人的辅佐下,使宣府的发展平稳向前,百姓也都安居乐业。

因为这几件事,朱橞收到了朱元璋的嘉奖,朱元璋也由此对他十分看重,认为他与朱棣等人一样是守卫大明江山的定海神针(虽然朱元璋看错了朱棣,但朱棣的能力毋庸置疑)。

朱元璋临终前,曾告诫朱橞,让他坚决拥护侄子朱允炆继位为帝,而他之所以要这么做,正是担心手握重兵的几位塞王对朱允炆不满,会起兵造反。

朱橞当时含泪答应朱元璋的要求,表示坚决要做朱允炆的忠臣,朱元璋因此安心。

但是,事情正如朱元璋担心的那样,朱允炆继位后一年,朱棣就起兵造反了。

二、奉诏入南京,守将开城门

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朱元璋驾崩,朱允炆登基为帝,是为建文帝。

朱元璋去世后,燕王朱棣、谷王朱橞等多位藩王赶赴京城奔丧,但走到半路上,建文帝就下旨各地藩王不许入京,回到封地不得外出,朱棣、朱橞等只得折返。

朱允炆这么做,是为了防止藩王趁机作乱,行因为他一直对藩王不信任,尤其是十三位手握重兵的塞王。

很快,在齐泰、黄子澄的建议下,朱允炆开始着手削藩,他一口气就削去了五位藩王的爵位,湘王朱柏还被他给逼死了。

燕王朱棣本就对朱允炆继位不满,加之朱允炆削藩甚急,欺人太甚,于是加紧密谋造反。

建文元年六月,朱棣以靖难之名举兵,朝野震动,朱允炆见势不妙,当即停止削藩,转而安抚诸王以达到拉拢的作用。

原本,无论是亲属关系还是年龄,朱橞都有被削藩的风险,但朱棣起兵造反之后不久,朱允炆就给他下达了一道诏书,对他进行勉励,说宣府是重镇,让他放心守边,他因此安下心来。

不过,有个细节值得注意,那就是朱棣起兵之后,朱橞曾放弃宣府,往南京避难。

《明史》是这么记载的:

燕兵起,橞走还京师。

《国朝献徵录》则记载:

建文初靖难兵起,橞走还京。

无论哪种记载,朱橞都曾离开宣府,而明朝藩王未得允许,是不能离开封地的,况且朱允炆还曾下诏让他守护宣府,就是为了防范朱棣。

但是,朱橞最终没能去南京,至于原因为何,史书没有记载,而他在此后四年的活动轨迹,也没有记载,他大概率是继续留在宣府了,因为他虽然害怕朱棣,但也不敢得罪朱允炆。

一直到建文四年,朱橞才再次粉墨登场,这一次他终于来到了南京,不是他主动去的,而是建文帝下诏给他,让他带兵三千到南京,与李景隆一起镇守金川门。

朱橞能够去南京,而不是跑去投降朱棣,可见他对建文帝还是忠心的。

要知道,那时候许多朝廷将领和藩王都投靠了朱棣,且当时局势对朱棣有利,投降朱棣无疑是最佳选择,但朱橞没有这么做。

那是不是朱橞与朱棣有矛盾呢?

答案是没有,这一点可以从朱橞投降后,朱棣对他的态度就可以看出来,这个后面会讲。

话说朱橞来到南京后,就直接与李景隆一起镇守在了金川门,为了以防不测,他还派人封堵了宣德、承安、高远三座城门,只留东西南北各一城门以图防守。

但是,没几天功夫燕军就来了,朱橞跟李景隆一商量,就开门向朱棣投降,放燕军进城了。

那么,朱橞为何投降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那就是立功受赏,即便不能受赏,也能将功折罪,保住自身地位。

李景隆,大家应该很熟悉,他是李文忠的儿子,朱元璋的外甥,与朱橞是表兄弟,靖难之役刚开始的时候,他就替代耿炳文出任主将,结果连续打了几个败仗,损失了几十万军队,导致朝廷精锐丧失殆尽。

按理说,李景隆与朱棣是敌人,他如果投降朱棣,搞不好会被杀掉,但现实是他就是投降了,而且投降得十分干脆,完全不担心后果。

这里就又有一个细节值得注意了,那就是李景隆和朱橞开门投降之前,朱允炆曾派遣李景隆与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到燕军大营找朱棣谈判,商讨划江而治的可能性,但被朱棣拒绝。

这件事在《明史》中是这么记载的:

辛酉,命诸王分守都城,遣李景隆及兵部尚书茹瑺、都督王佐如燕军,申前约。

等李景隆回去之后,不久就投降了,由此我们可以推断,李景隆投降的原因,要么是他已经与朱棣约定好了投降,要么是感到形势不妙,便在朱棣进攻金川门的时候投降了。

而在《明实录》中,则是这么记载的:

以曹国公李景隆、尚书茹瑺、都督同知王佐、都督佥事陈瑄有默相事机之功……

更是直接说李景隆和茹瑺、王佐、陈瑄等人早就暗中投降了朱棣,而这些人最后也毫无例外成为了靖难功臣。

朱橞之所以投降,或许跟李景隆有很大的关系,毕竟在此之前他都是积极支持建文帝的,与朱棣没什么接触。

不管怎么说,朱橞投降的动机只能是为求立功或自保,要不然他就当建文帝的忠臣,与朱棣血战到底了。

三、靖难论功臣,封地改长沙

朱棣登基称帝之后,对靖难功臣进行了封赏,李景隆在保留曹国公爵位的同时,被封为奉天辅运推诚宣力武臣、特进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子太师,俸禄增加一千石,上朝时排在班列之首,俨然是靖难第一功臣的待遇。

至于朱橞,朱棣对他也很好,以献城有功而将其改封到长沙,并赏赐卫士3000,每年增加俸禄2000石。

大家要注意的是,朱橞之前的封地是宣府,后来改在长沙,封地其实是缩小了不少;之前他至少有三护卫即一万余士兵,改封长沙之后就只有3000了。

因此,朱橞其实是吃亏的,但吃亏的不是他一个人,而是大多数藩王,因为朱棣自己是藩王造反的典型,他也担心其他藩王也会造反,所以也针对性采取了一些措施,即削藩或削减藩王的封地和护卫。

就拿宁王朱权来说,靖难之役之初,朱棣向他承诺事成之后与其平分天下,但事成之后别说平分天下,就是让他回到原来的封地大宁都不允许,只能改封到南昌。

并且,朱权之前有甲士八万,还有骁勇善战的朵颜三卫,等他就藩南昌之后,却只能保留少量护卫,后来他遭到朱棣、朱高炽、朱瞻基祖孙三代人猜忌,干脆连最后的护卫都上交了。

论功劳,朱权可比朱橞大得多了,但两人的待遇其实是差不多的,可见朱棣并非故意针对朱橞,而是针对所有藩王。

实际上,朱棣对朱橞的态度还是不错的,至少给了3000卫士,已经很好了,比那些被直接削掉的藩王强多了。

还有一件事,可以说明朱棣对朱橞的态度还是比较好的。

朱橞自改封到长沙之后,安全性比宣府要是高许多,但立功的机会也少了很多,因此他平常能够拿得出手的,就只有迎成祖进金川之功了。

据记载,朱橞依仗自己有功,又得到朱棣恩宠,就变得专横跋扈起来,不把任何人放在眼里,长沙当地官员只能对他唯唯诺诺。

有一次,与李景隆等人有“默相事机之功”的忠诚伯茹瑺经过长沙,却没有去拜谒朱橞,让朱橞感到十分生气,于是动了杀机。

朱橞派人调查茹瑺的罪证,然后上书朱棣,弹劾茹瑺,朱棣起初只打算处罚茹瑺,但朱橞却接连弹劾茹瑺,朱棣那时候正念及朱橞的功劳,便顺了他的意,将茹瑺给杀掉了。

茹瑺之死让满朝震动,大臣们自此都不敢得罪朱橞,这反而让朱橞变得越发飘飘然,于是在长沙干了许多违法之事,《明史》记载的罪行有:

益骄肆,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

说朱橞非常骄纵、放肆,竟然在长沙抢夺民田,侵吞朝廷税款,还滥杀无辜。

除此之外,朱橞还大肆搜刮民财,用抢夺来的钱财供自己享乐。

之前,朱橞在宣府过得日子那叫一个苦,没钱花不说,还时常担心蒙古人来袭,来到长沙之后,他或许是想找补一下吧。

当然了,朱橞敢这么干,自然是仗着自己是功臣,是朱棣宠信的弟弟,是大明朝的谷王。

我们可以发现,朱橞的这些行为,与他之前在宣府的表现大相径庭,或许是因为他之前害怕父亲朱元璋,所以不敢为非作歹,等到哥哥朱棣当皇帝了,自己又是功臣,就敢为所欲为了。

不管怎么说,朱橞在永乐朝的日子过得还是很不错的,比起被靖难功臣们群起而攻之的李景隆要舒服得多。

四、无知又无畏,起兵反永乐

自改封长沙之后,朱橞干了许多违法乱纪之事,惹得民怨沸腾,但因为朱棣宠信他,所以长沙当地的官员都不敢揭发他。

随着朱橞的财富日渐积累,加之他的性格也变得越发张狂,他竟然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既然哥哥朱棣可以造反当皇帝,自己为什么不行呢?

于是,朱橞便开始暗中招兵买马,豢养亡命之徒,并私自打造武器,建造大型战舰,还在水上训练水师士卒,等到时机合适了,就起兵造反。

招匿亡命,习兵法战阵,造战舰弓弩器械......

朱橞也还是聪明人,知道仅凭自己一人造反,自然是难以成功的,于是他将目光瞄准了同胞哥哥蜀王朱椿。

之所以是朱椿,而不是另一个哥哥代王朱桂,是因为朱桂早在建文年间就被削藩,虽然永乐时期恢复了王爵,但朱棣为了防止藩王造反,并没有恢复他的护卫。

反观朱椿,早在洪武二十二年就到蜀地就藩,长期保境安民,没有受到靖难之役的波及,到永乐年间,手上依然有三护卫共计1.5万兵力。

造反这事可是要杀头的,朱橞当然不敢找别人,只能找亲兄弟了,而朱椿就是个合适的对象。

当然了,朱橞知道朱椿是个有名的贤王,让他直接参与造反是不现实的,所以他就想了个办法,准备先拉朱椿的儿子崇宁王朱悦燇入伙。

恰好,当时朱悦燇因为某件事得罪了父亲朱椿,便逃离蜀地,来到长沙投奔叔叔朱橞,朱橞见到他之后很高兴,一个可怕的计划也随之浮现在脑海中。

不久之后,朱橞便外声称朱悦燇就是建文帝,当年自己镇守金川门时,关键时刻放走了建文帝,后被他收留,他准备拥兵支持建文帝复位。

朱橞这么做,是为了以建文帝的名号造反,从而号召更多人参与进来,以此来壮大自身力量。

按照朱橞的计划,他首先将朱悦燇拉入伙,然后让朱悦燇将朱椿也拉进来,但是刚走到第一步就卡住了,因为朱悦燇害怕了,不肯答应假扮建文帝。

当然了,这倒是没什么关系, 因为朱橞已经扣押了朱悦燇,只能任凭他摆布,但朱悦燇也留了个心眼,趁机派人回蜀地将事情告诉给了朱椿。

而在朱椿得知朱橞造反之事前,朱橞内部就首先瓦解了,他手下一个叫做张兴的武官,也不知道是害怕了,还是不信任朱橞了,总之秘密将朱橞谋反之事上报给了朱棣,说朱橞私自豢养死士,打造战船。

起初,朱棣还不太相信,认为自己对朱椿不错,朱椿手上也没多少兵力,怎么可能造反,便置之不理。

再说朱椿,他得知弟弟准备造反的消息后,感到非常害怕,担心自己被连累,于是派人将情况告诉给了朱棣,朱棣这才相信朱椿真的要造反。

但是,朱棣一点也不慌,因为只要朱椿不参加造反,朱椿的威胁就不大,他便采取了两步措施。

第一步,朱棣假装不知道朱椿造反,派遣太监到长沙,以朱椿想念儿子为由,让太监将朱悦燇送回四川,朱椿为免反迹暴露,只得交出朱悦燇;

第二步,等朱悦燇离开长沙后,朱棣当即调遣军队包围长沙,直奔谷王府,将朱橞和两个儿子逮捕入京,然后控制朱橞的军队。

至此,一场还未发动的造反,就这样被朱棣给平息了,消息传开之后,臣民都笑话朱橞愚蠢。

朱橞及两个儿子入京之后,都被朱棣贬为庶人,拘禁在西门内,其追随者则大多被杀害。

终永乐一朝,朱棣都没有杀朱橞,朱橞一直回到明宣宗时期才去世,活了四十九岁,但他的两个儿子却被逼自焚而死,史书并未说明原因。

朱橞死后,封国被去除,谷王就此从明朝历史上消失。

回顾朱橞的一生,他早年在宣府的所作所为,堪称一代贤王,但自从他投降朱棣,被改封到长沙之后,就性情大变,以至于走上造反之路。

朱橞先坑建文帝,后又反永乐帝,体现了他他阴险奸诈、背信弃义的一面,他本来可以享受荣华富贵的,却最终把自己活成了笑话,实在是可悲可叹。

0 阅读:38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