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樉:地位最高的藩王,被三位妇人毒杀,朱元璋为何骂他死有余辜

醉波看过去 2024-09-21 17:29:04

中国历史上,“秦王”是一个很厉害的王爵,从曹魏到明朝的1500余年间,至少有10位秦王最后当了皇帝,其中最出名的莫过于唐太宗李世民。

即便最后没有当皇帝,绝大多数秦王也都位高权重,远比普通王爵尊贵,这是为何?

实际上,这件事还要从汉朝说起,汉朝皇帝习惯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国名作为王爵的封号,这其实跟秦朝末年六国灭秦有一定关系,是一种封王的习惯性延伸。

从传统意义上来讲,春秋战国时期的秦国、晋国、齐国和楚国是四个最强大的国家,因此得到这四个封号的王爵,权势自然更大。

而在这四个国家当中,由于秦国最终消灭六国,统一了全中国,所以秦王又是最尊贵的。

汉朝的时候,其实并没有秦王这个爵位,因此汉朝是消灭秦朝而得到天下的,当然不会再设立秦王这个爵位。

从曹魏开始,秦王爵位开始出现,在一千多年时间里,获封秦王的人大多有这么几个特点:要么是比较年长,要么是出身比较尊贵,要么是才能过人,要么是功劳显著。

因为这一缘故,古代太子一旦无法继承皇位,秦王就占有很大的优势,这就造成历史上许多秦王最终当了皇帝。

明朝时期,秦王依然是一个十分尊贵的爵位,被朱元璋封给了次子朱樉,作为明朝初期最重要的九位塞王之一,朱樉军事才能卓越,他手握重兵,位高权重,是大明的铜墙铁壁。

而朱元璋的长子朱标是太子,因此除了朱标之外,朱樉毫无疑问是权势最大的皇子,但他却没有成为历史上当上皇帝的秦王,甚至没有像许多秦王一样名垂青史,而是成为了过街老鼠、人人喊打,这是怎么回事呢?

一、作为嫡次子优越性

我们都知道,朱元璋一共有26个儿子,但他的嫡子却只有5个,即太子朱标、秦王朱樉、晋王朱棡、燕王朱棣,以及周王朱橚。

当然了,在不同的史料当中,马皇后究竟生了几个儿子,争议是很大的,这里以明史为准。

太子朱标,在朱元璋心目中的地位很特殊,是任何人都比不了的,因为他是在朱元璋期盼了好几年才有的儿子,那时候他正在攻打集庆,得知长子出生,他高兴得不得了,在一处山上刻上“到此山者,不患无嗣”几个大字,以此来表达后继有人的兴奋之情。

后来,朱标被朱元璋当做继承人培养,从吴王世子到大明太子,地位一直都很稳固。

与朱标相比,朱樉就逊色一些,但他毕竟是次子,因为年龄上的优势,又是嫡子,所以在朱元璋心中的份量还是很高的。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一口气册封了10位拥有实权的藩王,除了侄孙朱守谦之外,其他藩王全部是他的儿子。

封第二子樉为秦王,第三子棡为晋王,第四子棣为燕王,第五子橚为吴王,第六子桢为楚王,第七子槫为齐王,第八子梓为潭王,第九子杞为赵王第,十子檀为鲁王,从孙守谦为靖江王。

实施分封制,是朱元璋开历史倒车的一种行为,按照他自己的话说,他分封诸王是为了巩固朱家的江山社稷。

这一次册封,朱樉被封为秦王,他是明朝第一位亲王,也是明初九大塞王之一,因为他的封地西安是九边重镇之一的西安,是防范北方敌人进攻的重要堡垒。

永乐年间,为了削弱塞王的实力,明成祖朱棣将九位塞王改为十三位塞王,塞王的数量虽然变多了,但权势却大大缩小了。

而明初的九大塞王当中,朱樉的封地虽然不在最北边,但其重要性却一点也不差,因为西安是守卫中原的最后一道防线,并且朱元璋一直在考虑迁都西安,可见朱樉是被寄予厚望的。

除此之外,朱樉还被朱元璋委任为宗人府的宗人令,负责管理皇家事务,主要职责是约束皇室成员,尤其是众位藩王。

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朱标是皇太子,日后继位为帝,要管理整个国家,地位超然于众皇子,而朱樉作为次子,需要行使“宗长”的职责,代替朱标管理宗人府。

讲到这里,我们就很清楚了, 朱樉即是一位重要的塞王,又被朱元璋委以管理藩王的重任,因此他在藩王中地位最高,在皇子中地位仅次于朱标,这源自于他作为嫡次子的优越性。

二、军事才能做卓越

朱元璋本身是一位优秀的军事家,毛主席曾评价说,“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则朱元璋耳”,可见朱元璋的军事才华有多强。

而事实也确实如此,朱元璋出身农民,当过和尚要过饭,后来从一名小兵干起,逐渐成长为优秀的将领,还在数年之内消灭南方群雄,又颠覆北方的元朝,从而建立了大明王朝,不得不说是个奇迹。

朱元璋还是一位很有危机感的皇帝,擅长未雨绸缪,他为了巩固朱家江山,在明朝建立之前,就开始培养儿子们的军事才华,尤其是他的几个嫡子,是他着重培养的对象。

据记载,朱樉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经过长时间耳濡目染,又有众多开国大将的指导,加之他聪慧过人,吸收能力特别强,因此拥有了过人的军事才华。

洪武十一年(1378年),朱樉就藩西安,那时他不过22岁,却一眼就看出了西安城在城防上的弱点,于是着手修建西安城,经过数年努力,最终建造出了一座攻守兼备的城池,受到了朱元璋的嘉奖。

而在秦王任上,朱樉的表现也是十分亮眼的,率军攻打过北元,也镇压过境内反叛,总之立下了许多战功,在九大塞王当中,军事能力名列前茅。

例如,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正月,朱樉率领平羌将军宁正前往洮州镇压反叛,只花了一个多月就取得大胜,俘虏了大量叛贼,还逼得贼首投降。

当然了,单论军事才华,朱樉或许比不上燕王朱棣,但也情有可原,毕竟朱棣的老丈人是明朝武将的天花板,也就是大将军徐达。

考虑到,朱樉镇守的西安是朱元璋选定的未来首都,因此他的主要职责是防守而不是进攻,而在他整个任期,西安不但没有受到骚扰,还得到了较大成都的发展,可见他的工作做得不错,要不然朱元璋也不放心把西安交给他。

三、天生的恶魔

我们如果看看朱元璋儿子们的传记,会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即他的儿子之中许多人在军事、文学和政治等方面很有才华,但他们同时有另外一副面孔,那就是目无法度、荒淫无度和残暴不仁,等等。

在这些人当中,朱樉就是比较典型的一个,史书说他小时候就很聪明,长大后高大威武,很有军事才华,但其为人却十分荒唐,干了很多违法乱纪之事。

一个有趣的事情是,前文提到朱樉是22岁才就藩的,但实际上明朝的藩王大多在16到20岁之间就已经就藩,为何朱樉偏偏要晚一些呢?

答案其实很简单,因为朱樉经常惹是生非,朱元璋不放心让他就藩,便留在身边继续对其接受教育,所以延迟了就藩时间。

后来,朱樉终于得以就藩,但他在抵达西安的同时,朱元璋的圣旨也到了,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关内之民,自元氏失政,不胜其敝。今吾定天下,又有转输之劳,民未休息。尔之国,若宫室已完,其不急之务悉已之。

朱元璋的大致意思是,关中百姓过得很艰苦,他希望朱樉就藩之后,如果王府已经修好了,其他不重要的工程就先停一停,免得百姓压力太大。

不得不说,朱元璋虽有其残暴的一面,但对百姓还是很好的,他对朱樉说的这些话,其实是对朱樉的不放心。

但是,朱樉却让朱元璋失望了,他不但不遵守圣旨,还更大规模征伐徭役,让百姓替自己修建更豪华的宫殿,百姓苦不堪言。

朱元璋得知这事后,感到非常生气,于是下旨斥责了朱樉,说朱樉这么做简直是禽兽,要朱樉停止工程建造,日后好自为之,不要再放肆了。

今朕见在,尔不晓人事,蠢如禽兽。朕加尔以责罚,庶可无疑。设若朕身后日久,尔蠢若是,非是为兄者之过,乃尔自取之也。

不过,朱元璋虽然骂了朱樉,但并没有过多惩罚朱樉,可见他对朱樉还是宽容的,但他不知道的是,这反而害了朱樉。

朱樉自来到西安之后,就如同脱缰的野马,驰骋在自由的草原,做任何事都完全没有顾及。

再加上,朱樉仗着父亲宠爱,自己也很有才华,料想出了任何事都不会有大问题,于是肆无忌惮地违法乱纪。

具体而言,朱樉在整个任期还干了这么几件事:

第一件事,巧取豪夺,滥杀无辜。

朱樉为了修建西安城,也为了个人享乐,强行让关内军民高价购买王府产出的金银,致使军民生活窘迫,被迫卖儿卖女。

连年着关内军民人等收买金银,军民窘逼,无从措办,致令将儿女典卖。

朱樉却毫无同情心,还对到王府求情的三百多军民进行殴打,致使一名老人被当场打死,另有一百多人被逮捕充当劳役,百姓们因此怨声载道。

为了防止有人进京告密, 朱樉还派人在封国的各个出入口拦截赴京人员,朱元璋因此一直被在鼓里,还以为他改过自新了,于是任命他为宗人令。

前文提到过,朱元璋爱民如子,这既是为了国家的发展考虑,其实也是为了朱家江山的稳固,因为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百姓作为国家的基石,朱樉怎么能干这些事呢?

在秦王府中,朱樉也是残暴不堪的,动辄对家奴打骂,他还在王府设置了牢房,时常动用私刑,许多家奴被折磨致死。

为了取乐,朱樉经常将犯错的家奴或割去舌头,或埋在雪地冻死,或绑在树上饿死,或用火烧死,等等,总之手段十分残忍。

有一次,王府有个家奴在外面犯了事,被官府抓住了,即将被押送到京城问罪,朱樉担任这个家奴到了京城,会将自己干的丑事说出去,便派人将其全家人灭口。

第二件事,宠妾灭妻,违背人伦。

明朝建立之初,为了稳固朱家江山,朱元璋便与功臣们进行联姻,他的许多女儿都嫁给了功臣的儿子,而他的很多儿子也都娶了功臣之女为妻,比如朱标的正妃就是常遇春之女,燕王朱棣的正妃则是徐达之女。

朱樉与别人有点不一样的是,他的正妃是北元大将王保保的妹妹王氏,次妃才是功臣之女,即卫国公邓愈之女邓氏。

为什么会这样呢?

原来,洪武四年(1371年)的时候,明军俘虏了王氏,为了招降王保保,朱元璋便听取了大臣的意见,将王氏嫁给朱樉为妻,册封为秦王妃。

后来,为了拉拢功臣,朱元璋又将邓愈之女邓氏嫁给朱樉,作为朱樉的次妃。

尽管王氏性格温和,却不被朱樉喜欢,朱樉最喜欢的次妃邓氏。

为了讨好邓氏,朱樉不但修建了豪华的后花园,还派人到沿海一带低价购买珍珠,许多百姓被抢夺珍珠,以至于家破人亡。

更过分的是,朱樉还将正妃王氏软禁起来,每天只供给少量食物,反观邓氏,则穿金戴银,吃着山珍海味。

这种宠妾灭妻的行为,在古代是大忌,尤其王氏还是王保保的妹妹,具有重要的政治作用,朱樉的做法无疑狠狠打了朱元璋的脸。

邓氏其实也不是什么好货色,王氏被软禁,就有她的“功劳”,随着她的地位攀升,她不但不把王氏放在眼里,甚至产生了非分之想,朱樉特意为她制作的皇后的服侍,为自己制作了五爪龙床,这是一种足以杀头的僭越行为。

过了很久,朱元璋派人到秦王府传达旨意,偶然发现了王氏被软禁之事,于是派人调查,最终得知了事情的真相。

当时,朱元璋非常生气,以善妒为由将邓氏赐死,并勒令朱樉善待王氏。

然而,朱元璋的再次宽容,并没有感化朱樉,朱樉不但不善待朱樉,还继续将王氏软禁。

由于王氏被软禁,邓氏被赐死,王府没了女主人,朱樉就更加肆无忌惮了,通宵达旦地与奸小之人在一起,家奴们就更遭殃了,时常无辜被杀,以至于人心惶惶,生怕哪一天被朱樉杀死。

偏妃邓氏,因妒忌被责,自缢身死。自此之后,再三省谕,以礼相待正妃王氏。不听父教,仍将王氏幽囚宫中。夫妇之道,并无一定之人,不过宵昼与无知群小放肆自乐。

第三件事,虐杀俘虏,丢人到家。

元朝末年,在岷县、临潭一带生活着18个藏族部落,被朱元璋称之为西番十八族,为了让西番十八族归顺,朱元璋极力安抚,给了很多优待政策。

后来,西番十八族发生叛乱,朱元璋让朱樉领军征讨,虽然取得了胜利,但朱元璋的意思是,依然以安抚为主,尽量不要杀人。

但是,朱樉却没有听从朱元璋的告诫,他在征讨的过程中,将怀有身孕的西番妇女抓捕,供他淫乐;等到取胜之后,他又派人抓来西番幼童和幼女各150人,其中幼童都被他阉割,没入王府作为太监,由于技术和卫生条件等原意,许多幼童在阉割过程中丧命。

因为朱樉的行为,导致朱元璋对西番十八族的招抚计划破产,许多番人远走他乡,自此不再回到家乡生活。

这一事件造成了十分恶劣的影响,朱元璋得知后再次大怒,但还没等他处罚朱樉,朱樉就死掉了。

除了以上三件事之外,朱樉还干了许多其他恶事,总之他可以说是天生的恶魔,作为朱元璋的儿子,大明朝的秦王,却是一个如此不堪之人,实在让人失望。

四、遭妇人毒杀

有人可能要问,朱樉干了这么多恶事,朱元璋为何还要护短,不将他剥夺王爵,废为庶人呢?

其实,朱元璋护短不假,但也是有分寸的,如果朱樉干得太过分,他肯定是要下手的。

比如,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朱元璋就曾将朱樉召入京城,理由是朱樉过失太多,同时他派遣太子朱标巡视西安,一方面是为了视察未来的首都,另一方面是为了调查朱樉的过错。

这一次,朱元璋并不打算手软,如果朱樉的罪名属实,那秦王爵位肯定是保不住的。

到那时,命运眷顾了朱樉,朱标又当了一次老好人,他回京之后并没有报告朱樉的罪行,反而替朱樉说好话,建议朱元璋从轻发落。

于是,第二年朱樉就回到了西安,没有受到任何处罚,也正是这一年,朱标突然去世了。

二十四年,以樉多过失,召还京师,令皇太子巡视关陕。太子还,为之解。明年命归籓。

按照古代立嫡立长的原则,朱标去世了,作为嫡次子的朱樉,是最有可能成为太子的,但朱元璋压根就没考虑他,而是将他放回封地,并将朱标之子朱允炆立为皇太孙。

可见,在朱元璋心中,朱樉虽然是嫡次子,军事才能也不错,但个人德行太差,干了太多伤天害理的事情,这样的人绝对不能当皇帝。

当然了,朱樉与燕王朱棣等马皇后的其他嫡子一样,也都是有夺嫡之心的,要不然他也不会睡五爪龙床,朱元璋也不会骂他“僭分无礼,罪莫大焉!”

只不过,朱樉有贼心没贼胆,只要朱元璋还在,他就不敢动坏心思。

但是,朱元璋对朱樉的宽容,却也害了他,让他更加肆无顾忌,结果死在了三个妇人之手,这是怎么回事呢?

洪武二十八年(1395年)三月,由于朱樉在王府的残暴不仁,三名老妇人担心自己被杀,所以偷偷在他吃的樱桃饼中下毒,他吃完之后顷刻间就毙命了。

朱元璋得知此事后,虽然感到十分悲伤,但还是说朱樉的荒唐行为,古今罕见,如果按照法律来讲,朱樉罪不容诛。

......以致三老妇人,潜地下毒,人于樱桃煎内,既服之后,不移刻而死。呜呼!观尔之为,古所未有!论以公法,罪不容诛。

而在朱元璋给朱樉写的祭文中,则说朱樉在封国没什么好名声,与小人为伍,荒淫无道,沉迷酒色,残害百姓,最终触怒了上天。

朱元璋还说,他几次教导朱樉,朱樉却屡教不改,以至于丢掉性命,简直死有余辜!

自尔之国,并无善称。昵比小人,荒淫酒色。肆虐境内,贻怒于天。屡尝教责,终不省悟,致殒厥身。尔虽死矣,余辜显然。

一个父亲说自己的儿子死有余辜,可见这个儿子有多么不堪,从朱樉的所作所为来看,他的死纯粹是咎由自取,正所谓多行不义必自毙,说的就是他这种人。

0 阅读:13

醉波看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