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基因,破解生命的无穷奥秘

鹰哥爱写文 2024-11-04 04:14:52

​《生命密码》作者:尹烨

​今天我们要讲的书叫作《生命密码:你的第一本基因科普书》。这本书的作者是著名的科普作家、生物学博士,同时也是生命科学企业——华大基因的CEO尹烨老师。作为一位专业的生物学研究者,尹烨老师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了基因的方方面面。

总的来说,就像这本书的书名所说的一样,弄清楚了基因,我们就能更加接近生命的密码。而如果我们想要弄清楚生命演变的奥秘,帮助自己延年益寿、获得更高的健康水平,那么,不懂基因更是万万不行的。

可以说,在21世纪的当下,关于基因的知识已经成为了一个现代人的基本知识储备,多了解和它有关的内容,才能让我们对生命、对健康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随着尹烨老师的文字,一起来探索基因的奥秘。

基因究竟是什么

首先,我们要回答一个最基础的问题:什么是基因?它为什么如此重要?

基因,又叫遗传因子,它是生物的遗传物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DNA中的一个小片段。

在基因里,储存着生命的种族、血型、孕育、生长、凋亡等过程的全部信息,它支持着生命的基本构造和性能。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一切生物体的生老病死、诞生凋亡,都和基因息息相关。

同时,基因也是决定生命是否健康的内在因素。如果基因健康、正常、充满活力,那么,我们的健康就是没有问题的。相反,如果基因出了问题,那么我们的身体就会从根源上出现损伤,体现在外在的就是疾病、不适甚至是死亡。

基因的发现,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早在19世纪60年代,来自奥地利的著名遗传学家孟德尔就探索了生物的遗传原理,设想出“遗传因子”的存在。但是,当时的科学水平还不发达,他没有通过实验发现基因的存在。

直到20世纪,另一位科学家摩尔根通过实验,找到了基因存在的证据。他发现,基因是存在于染色体上的,而且呈现出线性排列的规律。基于这项重要发现,没过多久,丹麦的遗传学家约翰逊第一次提出了“基因”的概念。

到了20世纪50年代以后,随着DNA结构的发现,人们进一步了解了基因的本质,发现它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当时,科学家们发现,每个DNA分子上都有很多个基因,而每个基因里都含有成百上千个脱氧核苷酸。

这些脱氧核苷酸排列在一起,形成了固定的序列,在不同的生物体内完全不同。这种排序又叫作“碱基序列”,碱基序列的不同,也就导致了基因的不同。

基因不同,遗传的信息就不同,于是,不同的生物呈现出不同的样貌,世界缤纷多彩的根源,就在于此。

那说到基因,其实单个的基因并没有决定生命的能力,基因发挥作用,往往是通过基因组来完成的。

基因组,顾名思义就是一大群基因,不同的生物,因为各自物种的不同,基因的排序、组合也不同,这样就造就了千差万别的基因组,也形成了千姿百态的生物世界。

科学家们在发现这个秘密后,一直在致力于弄清楚不同物种的基因组究竟是什么样。经过多年的努力,现在基本弄清了大多数生物的基因组,并且总结出了许多的规律。

但是,人类这个最为复杂的动物,则是摆在科学家面前的一座高山,于是,全世界各地的科学家联合起来,举全球之力,开展了一个叫作“人类基因组计划”的科学行动,我们中国的科学家也参与其中。

这是一项规模宏大,跨国跨学科的科学探索工程。从1985年到2003年,经过接近二十年的时间,科学家们才完成了对人类基因组的测序研究工作,并且发布了一个名为“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的研究成果。

为什么基因组如此重要呢?科学家告诉我们,基因组就是生命的“源代码”,是细胞内所有的遗传信息的总和,是指导物种生长、发育和繁衍的基本程序。

从30多亿年前开始,地球上诞生了第一个完整的基因组,它拥有复制、变异和遗传的特性,从那天起便以不可阻挡的力量扩散和传承,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我们眼中的万事万物,甚至包括我们自己在内,都是由此发展而来的。

可以说,生命的发展过程,就是基因组发挥作用的过程。

基因组栖息于不同生命之中,在时间和空间中也有着无穷的多样性。从植物到动物,从昆虫到大象,各种生物的基因组大小是差异巨大的。比如果蝇的基因组大小是137Mb,水稻的基因组是460Mb,小麦的基因组则高达16Gb。

至于我们人类的基因组大小,和大部分的哺乳动物都类似,大约是3Gb。

通常我们会认为,基因组的大小就决定了不同生物的等级和能力,基因组越大,物种就越高级、也更强大。然而,科学家们发现,虽然生命大致还是遵循了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等到高等的演化模式,但基因组大的物种并不一定更高等,我们不能以基因组的大小“论英雄”。

基因,让人类脱颖而出

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所占的时间其实很短。但是,人类很快就成为了地球的主人,这一点,也和基因息息相关。可以说,是我们的基因决定了我们的命运。

在这个过程里,我们人类的大脑发挥了无可代替的巨大作用。人脑的特点是它极其发达、复杂,比其他动物高级很多。有了聪明的大脑,人类才得以发展出语言、也学会了使用工具,拥有了主宰自然的力量。

和人类相比,地球的历史上也有过其他的主人,比如我们都很熟悉的地球霸主——恐龙。

为什么恐龙会灭绝呢?一个十分重要的原因就在于,恐龙的脑容量很小,尤其是和它们巨大的身形比起来,它们的小脑袋瓜就显得小得可怜了。

因此,当恐龙面对突如其来的风险时,就无法发展出自己的抵抗能力,最终在一次大规模的物种灭绝中,恐龙被历史淘汰出局,到今天我们只能通过一块块恐龙化石,来想象它们曾经的模样。

说起物种大灭绝,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曾经出现过很多次,恐龙经历的那一次只是其中的一个片段而已。

和恐龙相比,有一些史前动物却躲过了一次又一次的物种大灭绝,一直把种族的种子保留到了几亿年后的今天。它们被称为“活化石”。

银杏,就是一种堪称活化石的植物。在秋天我们漫步在银杏大道,欣赏它动人的色彩时,可能没有想到,这种植物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超过2亿年了,它们的存活时间比恐龙要长得多。

银杏的一大特点是,在漫长的岁月中,它的演化速度非常慢,没有太多的变化,也没有旁系演化,而是顺着一条既定的血脉,延续万千世代、始终如一。科学家们把今天的银杏和亿万年前的银杏做比较,发现二者之间几乎没有什么区别。

那么,银杏为什么能够穿越时间的考验,一直保留到今天呢?原因就在于它具有超强的抗逆性。无论外界环境怎样变化,银杏以不变应万变,为自己的物种保存了生命的火种。

而这一切,又都是因为银杏的基因有着特别之处。

前面我们介绍了不同物种基因组的大小。和人类的基因组大小相比,银杏的基因组大小是我们的三倍还要多,超过了10Gb。

银杏的基因组之所以如此巨大,是因为在历史上发生过两次“全基因组复制事件”,也就是说,有大量的基因注入了银杏原本的基因之中,这样就使得它拥有了很强的防御能力,可以应对外部世界的变化,无论是气候的变化,还是昆虫的袭扰,银杏都不惧怕,它的基因可以帮助它安然面对。

除了植物之外,很多动物也有着活化石的特征。我们最为熟悉的国宝大熊猫,就是一种活化石的存在。从它的始祖开始,熊猫家族已经在地球上存在超过800万年了。

作为一种非常特别的大型熊类,熊猫有着很多独特的生活习惯和生存技巧。它虽然体型巨大,但是以竹子作为主要的食物。这也是熊猫祖先在适应环境的过程中,主动选择的结果。

和捕猎其它动物相比,吃竹子更容易、更方便,也不用担心因为抓不到猎物而忍饥挨饿。在这个过程中,时间久了,熊猫的基因开始出现了变化。

在它们体内,有一个重要的基因——T1R1,逐步失效。这个基因的作用,原本是帮助食肉动物品尝出肉的味道,对于一般的动物来说都非常关键。

但对于长期吃素的大熊猫来说,这种基因慢慢失去了作用,就使得它们尝不出肉的味道了,而这样又推动了它们更加坚定地选择吃竹子,而不是去抓捕猎物了。

所以,熊猫就这样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活方式,慢吞吞、乐悠悠地在山林里生活着。很多和熊猫祖先同时代生活的古生物都已经消失了,只有熊猫走过了800万年的光阴,避过了残酷的竞争,把来自古生物时代的基因,带到了我们的面前。

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

好,接下来,我们来聊一聊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

基因对我们生活的影响,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而负面的影响是最为直观、可感的。

科学家们研究发现,每个人的基因都是有缺陷的,不存在完美的基因。而这就为基因提供了新的舞台,使得它们可以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带来许多好处,也同时带来了许多坏处。

有的人千杯不醉,有的人一杯就倒,这其实就是基因在背后捣的鬼。不能喝酒的人,体内缺少一种可以帮助分解酒精的基因,使得酒精进入身体后无法快速地分解、消化和排出,这样就会出现很多不适的症状,甚至造成酒精中毒等更高的风险。

同时,有的人喜欢喝牛奶,有的人却不能喝,一喝牛奶就会拉肚子,苦不堪言。这也是因为基因的不同,造成了一种叫作“乳糖不耐受”的症状。

这种症状,在全世界许多人的身上都有,不只是我们中国人会受到困扰。它的原因就是基因对于乳糖的分解能力比较低,造成了肠胃的负担,引发了身体的不良反应。

所幸的是,现在通过生物技术的改造,已经出现了一种叫“舒化奶”的产品,它在生产制造的时候就已经分解了牛奶里的乳糖,把它转换成了半乳糖和葡萄糖,这样一来,对乳糖不耐受的人群也可以安然享用,不需要担心拉肚子的问题了。

除了这些吃喝有关的日常问题,在旅行时我们还会遇到一个非常常见的现象,那就是高原反应。

如果我们是来自低海拔地区的人,初到青藏高原地区时,常常会出现头痛、恶心、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症状,这就是“高原反应”。出现高原反应后,人需要好好休息,但是严重的人要服用药物才能缓解,否则会危及生命。

但是,如果我们看一看那些生活在高原本地的藏族同胞,为什么他们没有高原反应的症状呢?也许有的朋友会说,这很简单,因为他们一直生活在那里,早就习惯了。

其实,从科学的角度来看,问题没有这么简单。藏族人之所以不怕高原反应,也和他们的基因有关。

针对这个问题,来自中美两国研究机构的科学家们展开了一个有趣的研究。他们比较了世代居住在青藏高原的藏族人、住在低海拔地区的汉族人以及丹麦人的基因序列,发现有一系列基因在藏族人的高原适应中发挥了作用,其中一个名为EPAS1的基因尤其关键。

这个基因可以决定人是否能在缺氧的情况下生活。而87%以上的藏族人都携带着特殊版本的EPAS1基因,而汉族人此版本基因的携带比率仅为9%。

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藏族人版”EPAS1基因与血液中较低的红细胞丰度有关,而过高的红细胞丰度正是引起血液黏稠、高原反应的重要原因,这进一步佐证了该基因与藏族人高原适应性的相关性,这也是首次找到藏族人特有的高原适应基因。

除了这些生活中的问题,基因如果出了毛病,有可能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健康隐患,比如一些至今难以治愈的疑难杂症,背后都可以追溯到基因层面的问题。

不过,在弄清楚这些疾病的发病原理之后,科学家反而有可能找到方法,针对基因的问题,从这个底层的原因入手,改造病人的基因,调整他们的健康水平。这就是现在最为热门的“基因疗法”。

由于人类的基因过于复杂,蕴含在其中的原理十分深奥,所以这种基因疗法现在还处于早期的探索阶段,虽然科学家们在实验室里取得了不少令人兴奋的突破,但是,整体而言距离实际的临床应用还有相当长的路要走。

下面,我们以一个大家耳熟能详的唐氏综合征为例,来说说基因疾病的危害。

唐氏综合症又叫作“21-三体综合征”,是人体第21号染色出现了异常情况,染色体是DNA的一种特定形式,上面有很多基因。

唐氏综合征对胎儿的影响非常严重,会导致孩子的智力发育不健全,外貌看起来也不正常,是一种严重的遗传类疾病。

目前,要治疗唐氏综合征,医学上还没有更好的技术,所以预防就变成了最好的选择。

而降低这一出生缺陷的唯一手段,就是在孕期进行产前筛查和诊断,通过对胎儿染色体进行遗传学分析,尽可能早地发现和干预。

遗憾的是,在我国,唐氏综合征筛查覆盖率还是比较低的。许多人在产前筛查的过程中忽略了唐氏筛查,对唐氏筛查的认识也存在着许多认知误区,比如认为没必要、有风险、太昂贵,等等。

其实,做唐氏筛查还是非常有必要的。而且,随着近些年一种叫作“无创产前基因检测技术”的发展,只要采集约5毫升的孕妇外周血,就可以检测分析胎儿是否有染色体异常的风险了。这是一种既安全有准确的检测方法。

目前,世界各国都在大力推广唐氏综合征的筛查,由于无创产前基因检测的普及,全球唐氏综合征患儿的数量已经大幅减少,在少数一些国家,唐氏综合征已经彻底消除了。

而在我国,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公众防控意识的加强,相信唐氏综合征也将成为我国最早攻克的出生缺陷之一。

基因科学的未来

基因科学的潜力巨大、前景广阔,在未来,除了用基因技术来检测健康、预防疾病,还有哪些应用的领域呢?

目前最有进展的一个领域,就是基因测序。

在生活中,我们或多或少都听说过这个概念。基因测序最近几年发展非常迅速,许多人都愿意付费尝试这种检测,希望对自己的体质特征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时尽早地发现自己身体里潜在的疾病风险,并做出早期的健康干预。

与此同时,在司法实践中,我们也经常听到“检测DNA”的说法。这种对DNA的检测,就是在检测DNA中的基因信息,要对DNA序列中的组成部分进行排列、分析,所以,这种技术也是基因测序的一种操作方式。

基因测序技术,最早诞生自20世纪70年代。从简单到复杂,从粗糙到准确,时至今日,基因测序技术已经成为人类打开基因宝藏的一把“金钥匙”,帮助我们揭开了无数令人惊叹的生命奥秘。

同时,基因测序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也已经降低很多了。

我们以个人检测全基因组的为例。在十几年前的2011年,完成一个人的全基因组测序需要一周左右的时间,成本大约为1万美元。

而在几年之后的2016年,使用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产测序仪进行检测,仅需要花费600美元。再到今天,检测基因的成本又有了更进一步的降低。可以说,基因测序的常规化检测离我们已经不再遥远。

迄今为止,全世界只有三个国家具备制造测序仪的能力,其中就有我们中国。基于这些仪器和检测平台,还有很多衍生出来的检测方法和应用技术,帮助不同的使用者发挥基因技术的强大效用。

因此,基因测序的未来有着无限的发展可能,并将给我们带来更多的惊喜。在未来,我们每个人都会从中受益。

第二个基因科学发展的领域,就是“克隆”。

“克隆”的名字是英文的音译,意思是“复制”。克隆技术和它引发的“克隆人”的问题,已经在人们的讨论中持续了数十年,却仍然是一个经久不衰的热门话题。这是因为,它不仅是一个技术问题,更是一个道德和伦理问题。

最初,科学家们通过克隆技术,复制动物的细胞,进而克隆出了一整只完整的动物。接下来,就有人想要尝试克隆人类。从克隆人类的胚胎干细胞开始,科学家想要通过这种手段,复制出功能完好的器官,帮助那些等待器官移植的患者。

一旦这种尝试取得了进一步的成功,那将会引发一场医疗的革命。

也许,在未来,靠着3D打印技术,便能让细胞在模型框架下向三维方向生长。综合基因编辑、组织工程、再生医学、生物材料等技术,一个真正的、完整的器官最终会被培养出来。

但是,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对“克隆人”的担忧始终存在。如果人类克隆出了一个人,那么,这个克隆人是否拥有自己的思想和权力?难道人类只是把他作为工具,不顾他的死活吗?

类似这样的担心不无道理。因此,联合国成员国签订了一个宣言,反对“违背人类尊严和对人的生命的保护的一切形式的人的克隆”。

作为生命科学领域的资深人员,尹烨老师指出,科学技术作为提高生产力的工具,本无所谓好坏。克隆技术也是一样,不能因为潜在的风险就因噎废食,将其全盘否定。只要能够监管得当,防止这项技术滥用,就可以为人类服务,并由此帮助我们疗愈疾病,减少痛苦,带来新生。

0 阅读:12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