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基因的热门“谣言”

鹰哥爱写文 2024-11-08 04:43:52

《生命密码》作者:尹烨

​上一节中,我们讨论了日常生活中的基因问题,比如一个人酒量的大小、喝牛奶拉不拉肚子都和基因息息相关。那么,接下来,我们来破解一些关于基因的谣言。

小龙虾真的是“基因武器”吗?

首先,我们从一个人见人爱的美食——小龙虾说起。

小龙虾是全国各地人民都很喜爱的一种美食,尤其是在夏天的夜晚,点上一份小龙虾,约三五个好友、小聚一下,是许多人眼中的一种幸福感极高的享受。

目前,我国已经成为了全世界最大的小龙虾生产国,创造出了一个经济总产值破千亿的产业。根据前些年的统计数据,全国消费的小龙虾超过了80万吨。除了国内消费之外,还有很大一部分小龙虾远销欧美、蜚声国际。

可是,在小龙虾广受欢迎的同时,在网络上也流传着一种说法,认为小龙虾是外国人制造的“基因武器”,吃多了会对人体产生严重的危害。

这种说法的一大证据,就是小龙虾可以在污水里生存,体内的重金属超标!的确,这种顽强的生物,可以生活在田间沟渠、沼泽、湿地,以及池塘浊水的里。因为它的适应能力很强,所以即使在重金属超标的水体中也能生存。

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的小龙虾都是有毒害的。

事实上,吃小龙虾很难让人体重金属超标。

这时因为,小龙虾的身体构造很特别,能够排出重金属污染物。一般来说,重金属污染物一旦进入生物体内就很难排出,但是小龙虾有它自己的解决方法,能将重金属收集在外壳之中。而小龙虾是会不断蜕壳的,所以重金属污染物就能被持续地排出了。

而且,小龙虾也不是真的喜欢生活在污水里,和所有的水生动物一样,小龙虾更愿意生活在清洁的水体中。而我们现在消费的小龙虾,绝大多数都是人工养殖的,质量和安全都有保障,重金属超标的可能性非常小。

除了重金属超标这个谣言,一些人反感小龙虾,还因为它和日本人有关。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问题,其实是和小龙虾的由来有关。

小龙虾原本并不是中国本土的物种,而是一种来自海外的“舶来品”,它的原产地是北美洲的密西西比河河口。在进入中国之后,它已经被列入了《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学名叫作“克氏原螯虾”。

那么,小龙虾是怎么来到中国的呢?这要从20世纪20年代说起。

当时,20余只小龙虾在一群日本人的运作下横跨太平洋,从美洲来到了亚洲。接下来,在1930年,日本人把小龙虾带到了南京。引进到南京后,北美小龙虾没有天敌,于是变得如鱼得水,迅速从南京扩张到全国各地。

关于日本将小龙虾引入中国的原因,有一种说法认为,小龙虾是侵华日军对美国螯虾进行基因改造的产物,专门用来清理中国人的尸体。

不过,小龙虾引入中国是在1930年,当时,日军大规模屠害中国人的罪恶行径还没有开始,而所谓的“基因改造”技术更是远未出现。所以,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至于日本人当时为什么要把小龙虾引入中国已不可考,比较合理的推测应该是用作牛蛙的饲料。

总而言之,小龙虾还是可以放心享用、为我们的美食生活增光添彩的。

做手术全麻会“变傻”吗?

接下来,我们来看第二个谣言。这是关于做手术时做麻醉的。

我们都知道,做手术的时候需要做麻醉。而麻醉可以分为“局部麻醉”和“全身麻醉”两种。

局部麻醉一般只作用于身体某一部分,不会影响中枢神经,患者通常意识清醒,例如拔牙和补牙时的麻醉、剖宫产常用的腰麻等等。

而全身麻醉则作用于中枢神经,会让人失去意识,通常用于时间较长的重大手术或一些有特殊要求的手术。

有一种说法叫“大手术全麻,小手术局麻”。但这种说法其实并不准确。虽然手术有大小,但是麻醉方式并不是绝对的。

麻醉方式要根据手术的部位、性质、手术时间和病人身体状况等因素决定。做了全麻的,不一定就是大手术,而一般意义上的小手术,也不一定不用全麻。

另外,即使是同一种疾病和手术方式,不同的人使用的麻醉方式可能也会不同。比如儿童的外科手术,因为孩子难以配合,所以有时采用全麻也是非常必要的。

因此,虽然局麻操作更简单,临床风险更低,但全麻的应用比例还是相对高一些。像人工流产、无痛肠镜、无痛胃镜等简单的手术或检查,一般也都会使用全麻。

“记忆断片儿,一脸蒙圈”,这可能是不少经历过全麻手术的人醒来时的第一感受。于是,有的人就开始担心,做全身麻醉会对我们的大脑产生危害,甚至有种说法认为,做手术全麻会让人“变傻”。许多家长更加担忧,担心麻醉对幼儿的脑子不好,影响智力发育。

实际上,这种担忧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美国官方的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就曾经在一项药物安全警告中指出,大剂量、反复、长时间的全麻或镇静药可能对3岁以下婴幼儿和妊娠晚期胎儿的神经系统发育造成负面影响。

但是,科学家经过仔细研究,发现真实情况非常复杂。

人为地抑制中枢神经系统确实属于非常手段,然而全麻伤害大脑这种由来已久的说法并没有确凿的科学证据。

比如澳大利亚的科学家,就通过大型临床试验来评估了麻醉药物对小儿神经发育的影响。研究中,科学家采集了722名婴儿的数据。结果显示:出生后26周以上的婴儿在接受中位持续时间54分钟的全身麻醉手术后,成长至2岁时,通过一系列智商测试,并没有出现智力水平变低的情况。这项研究结果表明,全麻不会增加神经发育不良的风险。

不过,涉及到大脑的问题的确值得我们更加谨慎小心。人类神经系统是世界上最复杂的存在之一,影响它发育的因素有很多,比如疾病情况、治疗手段、恢复进程,甚至是家庭条件和环境,都可能影响神经系统的健康。

所以,麻醉对婴幼儿身体机能产生的影响依然没有权威定论。美国药监局发出关于婴幼儿麻醉的警告,也就是一种谨慎的建议,希望医患双方能够在诊疗中加强沟通、小心探讨,避免不必要的风险。

也就是说,在实际的手术中,是否全麻,要综合考虑。遇到类似的情况时,不要被一些不科学的言论影响,而应该与医生和麻醉师充分沟通,重视专业人士的建议,平衡利弊,综合考虑,做出最合适的决定。

疫苗会引发自闭症吗?

最后,我们再来看一个几乎和每个人,尤其是家中有孩子的朋友们密切相关的话题,那就是“疫苗”。

有的人坚信,不能打疫苗,因为疫苗会“引发自闭症”。持有这种观点的人很多,其中还不乏许多名人,比如美国的前总统特朗普。

特朗普在近几年里,曾经发表过很多次关于接种疫苗的言论。在他看来,打疫苗会引起自闭症,十分危险。

事实上,科学家已经用强有力的证据证明了:这种说法是没有根据的,打疫苗并不会引起自闭症。

追溯历史,关于“疫苗引起自闭症”的说法,最早出现在二十多年前年。在1998年,国际顶级的医学期刊《柳叶刀》上发表了一篇论文,显示儿童自闭症可能与接种麻腮风三联疫苗有关。这种疫苗,是针对麻疹、腮腺炎和风疹的三合一疫苗。

但是,在接下来的许多年里,全世界各地的的科学家通过不断的实验,发现三联疫苗和自闭症并没有关系。

到了2004年,在发表这篇文章的作者中,有10位发表了联合声明,明确表示,疫苗接种和自闭症之间并不存在因果关系。《柳叶刀》杂志也就撤回了这篇论文。

但是,这种说法依然保留了下来,尤其是被非业内人士拿出来,作为反对疫苗接种的“证据”。

不过,虽然不会引发自闭症,但是接种疫苗后身体会有反应却是事实。比如,在接种疫苗后,有一些小朋友会出现发烧之类的症状,这就经常让家长对疫苗的安全性产生怀疑。

其实,疫苗引起发烧,是一种正常的免疫反应。这是因为,疫苗在本质上就是一种没有活性或者功能不全的病毒,它会刺激我们的人体产生免疫能力,做出排斥的反应。

所以,就像感染了感冒病毒一样,注射疫苗之后,存在着引起发烧的可能。

除此之外,作为一种特殊的药品,疫苗和其他药物一样,也存在一定的不良反应率。这也是正常的。对绝大部分人来说,打疫苗是利大于弊的。根据国家疾控中心的数据,每年接种疫苗的人次超过10亿,但监测到的不良反应数只占百万分之几。所以,绝大部分人都是可以放心接种疫苗的。

不过,有一种人群的确需要对疫苗更加小心。他们就是那些患有先天性免疫缺陷的病人。他们的缺陷是一种基因遗传病,可以通过基因检测或其他方式诊断出来,从而避免接种疫苗,以免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

0 阅读:2

鹰哥爱写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