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鞅变法”对于中国历史,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或许并不存在单纯答案

欲云谈史论今 2020-08-12 21:57:33

战国初期,“三晋”强大起来,对渭河平原上的秦国形成了巨大威胁。“三晋”中的魏国在魏文侯执政后,率先启用李悝进行变法,尊贤用能,国家发展更是一日千里。此后,魏文侯任用吴起为将,不断地向西扩张,在河西强势地压迫秦国生存空间,更是让秦人如坐针毡。

公元前362年,秦献公去世,其子秦孝公继位。

为了重振秦国,反击强大的“三晋”,秦孝公在国内发布了招贤令,决心变法图强。人在魏国的商鞅听说了秦孝公的招贤令,便来到了秦国,通过宠臣景监引荐得到了秦孝公的重用。

公元前359年,在秦孝公强力支持下,商鞅开启了长达十余年的变法历程。

商鞅变法,主要内容是废井田、重农桑、实行法治、奖军功、统一度量衡、郡县制改革等等。商鞅变法是战国列国变法最为彻底的一次,涉及到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民俗等等方方面面,其核心目的是为了发展秦国经济、增加公室集权、增强军事实力,以应对日趋激烈和残酷的战国时代外部竞争。

单就这一目的而言,商鞅变法的效果无疑大大超越了秦孝公与商鞅本人的预期:秦国不但实现了变法图强的基本目标,后世历代秦人在商鞅变法的坚实基础上,还逐渐征服了东周其他列国,最终一统天下!

秦统一天下,中国历史第一次政区与行政两方面的完全统一,其历史意义十分巨大。绝大多数人都认为,这是历史的一次大进步。但也有很多人认为,商鞅变法在只顾增强公室集权,却大大限制了普通人的人身自由,将每位秦人都变成了秦国战车上的一个零部件,这是一次历史的重大退步。

其实,在谈到任何改革举措到底是进步还是退步之时,都离不开具体的历史环境。很多改革,在历史当时是合适的、是进步的;可在历史发展到一定程度时,那些改革举措可能反而阻碍了历史进一步向前发展,成了历史的退步。

以商鞅变法中的举措为例,郡县制改革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郡县制,是针对分封制弊端而出现的改革,其目的是为了加强中央政权的集权。郡县制废除了分封制下的官长世袭制,改为官长任命制。通过对地方官员的及时任免,中央政权就可对地方政权实现有效管辖,从而增加了中央集权,削弱了地方分权。郡县制的原创者应该是楚武王,并非商鞅。可楚国在春秋时期的高速发展,让列国都看清了郡县制在发展上的巨大优势,所以商鞅毫不犹豫地借鉴过来,在秦国推广、以增强公室的集权。秦国能发展成高度集权的庞大帝国,改革分封制、推行郡县制就是最为重要的基础性改革。

秦朝以后,分封制、郡县制的优劣在历朝历代都存在一定争议,但郡县制的主动地位在中国历史上已不可动摇。

与古人不同,现代人对郡县制争议更多的往往是其集权特性。

很多人以为,郡县制既然增加了集权、削弱了分权,就肯定是不好的——即便改革当时相对分封制是一历史进步,但后世长期运行肯定大大阻碍了历史的发展。然而,集权与分权是任何组织得以持续存在的两面,彼此都无法割裂对方而单独存在。集权与分权能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平衡,这个组织才能稳定地向前发展。否则,任何组织都将陷入混乱。

美国建国之初,采取了邦联制而不是联邦制。在邦联体制下,邦联政府权力极小,根本无法有效管辖加入邦联的各大州。因此,建国初期美国各州之间明争暗斗不断,一度到了分崩离析的边缘。种种内外部危机逼迫之下,美国政界精英达成了高度一致,需要增强中央政府的集权。最终,美国共和派于1787年推动制宪会议通过了建立联邦制的议案。

邦联制改联邦制,其核心就是增强联邦政府的集权。在联邦议案通过后,最终在重重的危机边缘挽救了美国,并让美国在两次世界大战后发展成世界上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由美国邦联制改联邦制的过程可见,增强集权,未必是历史的退步。郡县制能在中国运行两年多年,也未必就是历史的退步。

再来看商鞅所推行的另一项重大改革:废井田。

井田制是一种集体化农业生产模式;虽然学术界目前还存在争议,但在集体生产这一模式上与藉田制是一样的。古代生产力水平低下,为克服恶劣的自然条件,古人农业生产时不得不采取集体生产的方式,以让更多人赢得生存的机会。在商代,商人强迫大量的奴隶免费为自己进行劳动生产。在周代,周人创造出了藉田公社的生产模式:农民共耕公田,以付出劳役租为代价,获得私田。在藉田公社内,农民人人平等,享有人生自由,共同劳动、共同生活、共同克服来自内外部的种种困难。

在商、周转换的大时代,藉田制是一次改变历史的重大变革。可长期实行后,也暴露出内部竞争不足、土地生产效率低下的弊病。因此,从西周晚期到春秋期间,为提高土地生产效率,从周王室到各诸侯国都推行了土地私有化的改革。

但战国之前的土地私有化,由于当时铁器技术还未能普及,无法私有化到个体农户,只能私有化到卿大夫阶层。因此,战国之前列国农业生产模式还沿袭着旧有的集体生产模式。

进入战国后,铁器的发展大大提升了个体农户的生产效率,个体农户从事农业生产已成为可能。商鞅的“废井田”改革,就是在农业生产技术在提高到一定水平后,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真正的“土地私有化”改革——私有化对象中包括了普通的农户。土地私有化改革后,秦国政府为鼓励农耕生产,还进一步给出了奖励措施:生产粮食和布帛足够多的,可免除本人的劳役和赋税。此外,土地私有化后,秦国政府还将土地买卖合法化了。

商鞅的废井田改革,一般都认为这是适应生产力发展水平的重大变革,是历史发展的一大进步。

然而,到了汉代以后,儒士们就发现了土地私有化的严重弊端:“(秦)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亡立锥之地。”这是说,土地私有化后,土地能够自由买卖,以致土地兼并严重,让整个社会贫富差距急剧拉大;富贵者田地连片望不到边,贫困者却连立足之地都没有!回顾中国数千年历史,因为土地分配不均而引发的贫民暴乱,几乎成了历朝历代都难以逃脱的催命符。根源上,这就是商鞅“废井田”后引发的土地兼并而导致。

在两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上,土地私有化的这一弊端长期都没能得到有效解决,这到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

从上述两项改革举措可知,任何改革都有其局限性,也有其适应范围,很难用单纯的进步或是退步而加以评价。

这一点,从秦国另一变法举措能得到更直接的说明。

秦国奖励军功、禁止私斗;秦国军法规定,在战场上以获得敌人头颅多少作为奖励依据。在此激励之下,秦军士卒在战场上奋勇争先,以斩首敌人为荣。这极大地提高了秦军战斗力,让秦国军队横行于天下。可到后来,秦军中就出现了没追到敌人、不惜砍下战友头颅当战功的现象。

废除世卿世禄、奖励战功,原本是一项打破社会阶层固化的重大改革,可发展到军队士卒自相残杀以邀功的地步,这又算是进步还是退步?

任何改革措施,都必然是有利有弊。改革实施后利大于弊,就是进步的;实施后如果是弊大于利,就是退步的。历史上很多的改革举措,短期实施是利大于弊,可长期不变后却是弊大于利。

因此,简单地批评商鞅变法是历史的进步还是退步,恐怕大多是哗众取宠,难以服众。
1 阅读:1780
评论列表
  • 2020-08-29 03:22

    为了黑秦朝黑中国文化什么话都说的出口。私有制是退步?军功是退步?

  • 2020-08-26 20:37

    扯,砍下战友头颅也说的出口。怕是军功没领到,直接被军法处置了

  • 2020-08-29 00:18

    轮不到你说三道四的

  • 2020-08-31 09:44

    举报

  • 2020-09-02 11:17

    有绝对的进步没有?

    欲云谈史论今 回复:
    很难……
  • 2020-09-03 20:02

    秦国一统天下。难道错吗,什么人都有,举报

  • 2020-09-02 21:02

    难道六国继续混战是进步?

欲云谈史论今

简介:专注两周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