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脏就像一个精密的过滤器,其功能是筛选出体内的水分和小分子毒素,同时保留住营养物质如蛋白质。
这个过滤器的“网眼”被称为肾小球滤过膜,其孔径大约在3-4纳米之间。实际上,尽管肾小球滤过膜对蛋白质有很好的阻挡作用,但仍有少量的小分子蛋白质可能通过其滤出,因此健康人尿液中也会有微量的蛋白质,这种微量蛋白在正常范围内,通常24小时尿蛋白定量在0.04-0.08g之间。
早期的研究就发现,当尿蛋白量升高到一定程度时,往往意味着肾小球滤过膜可能出现了一定程度的损伤。这个“一定程度”大致是0.15g左右,因此,0.15g通常被视为24小时尿蛋白的警戒值。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个警戒值并非绝对。例如,尿蛋白量在0.14g时并不一定代表健康无虞,而0.16g也并非一定表示有病理问题。有些患者即使将尿蛋白降至0.17或0.2g左右,仍执着于追求更低的数值,但这往往是不必要的,过度治疗可能既耗费精力又增加经济负担。
那么,尿蛋白异常升高后,是否一定要治疗呢?
答案是不一定。如果尿蛋白量未超过0.3g,那么可能是生理性的,也可能是由于肾脏滤过压力增大导致的暂时性升高。对于这部分人群,建议通过减少盐分摄入来降低血压和肾脏滤过压力,同时保持清淡饮食和规律运动,有助于减少蛋白质的滤出。
即使尿蛋白升高是病理性的,在初期阶段,如果尿蛋白量不大,也可能不需要立即药物治疗。因为此时尿蛋白的危害相对较小,可能小于药物的副作用。此时,中医调理可能是一个不错的选择,通过调整脏腑功能来减少尿蛋白。
那么,何时必须用药治疗呢?
当尿蛋白超过0.5g时,就需要考虑药物治疗了。因为此时,如果不加以控制,漏出的蛋白质会越来越多,肾小球滤过膜损伤也会加重,可能导致肾小管间质受损,进而增加肾衰竭的风险。
如果尿蛋白超过3.5g,那么就需要联合使用中药和西药进行治疗。此时,可能需要使用免疫抑制剂来抑制免疫反应,但不一定需要使用大剂量激素。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剂量。
此外,对于糖尿病和高血压患者来说,即使尿蛋白只有轻微升高(可能不足0.3g),也需要立即治疗。
因为这类患者的肾脏在受损初期可能没有明显症状,但尿微量白蛋白已经升高,肾小管间质可能已经受损。如果不及时控制,可能会导致肾功能迅速减退,甚至进展到尿毒症。
《2022版慢性肾脏病早期筛查、诊断及防治指南》,专门新增了糖尿病肾病的管控目标: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30mg/g。尿微量白蛋白/肌酐比值是一个单次尿的单位,30mg/g换算为24小时尿蛋白定量为0.15g——没错,糖肾的尿蛋白控制目标,就是正常值。
糖肾的损伤因素太多、风险太大,即便是尿蛋白完全正常,其他因素也可能损伤肾脏、导致肾衰竭。
0.3g的尿蛋白,对别的肾病风险很小,但在糖肾中叠加了其他进展因素后风险会加大。将尿蛋白降至完全正常,对糖肾患者的肾脏结局有显著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