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连杀三位重臣,众人才明白,刘禅可真精明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2023-12-10 04:07:01

《出师表》一定是不少学生的噩梦吧,这么拗口的一篇文章,还要求全文背诵。

可这是对于我们,而对于刘禅来讲,那就是诸葛孔明留给他的保命指南。

世人都以为刘禅傻,其实从诸葛亮死后,刘禅连杀三位重臣的行动来看,刘禅不是傻,他只是尊重诸葛亮,尊重这个一心为了他的相父。

临终托付

三国之中,要说谁的创业历程最艰辛,那肯定是刘备了。

刘备虽是皇亲,但是到了他这一代,血缘关系已经很远了。他生活清贫,甚至到了不得不卖草鞋为生的地步。

好在东汉末年,朝廷法度疏废,各地势力不乏各自为政的,就算是江湖草莽也还是有出头之日的。

刘备靠着一身武艺和侠义,还是吸引到了关羽、张飞这样的猛将的投奔。

不过即便如此日子也不好过,顶着个刘皇叔的名头,还是到处寄人篱下。

可刘备超厚的脸皮和无人能比的人格魅力也还是渐渐有了自己的班底。

刚开始是一些武将,后来连凤雏庞统都来投奔,还给他推荐了南阳诸葛亮。

刘备本人没有什么大的才能,但他能聚拢天下英才为他所用。

得知诸葛亮的大才之后,他便立刻想办法去请。

就算诸葛亮始终摆着架子他也不生气,还三顾茅庐,终于说动了卧龙先生来帮他争夺天下。

经过整个利益集团的努力,刘皇叔人到中年,好不容易才有了一处栖息的地方,结果后来又因为决策失误痛失荆州。

刘皇叔生命的最后几年过的是相当不容易,要好的兄弟一个接着一个离世。

他深知在这样波诡云谲的时代,刘禅是绝对守不住大好的河山的。

于是在经过一番深思熟虑之后,他将丞相诸葛亮叫到床前,好好的推心置腹了一番。

大致的意思是这样的:“以你的才能,比曹丕那肯定是厉害上百倍不止,如果把兴复汉室的大业交给你来做,那统一中原不是问题。你看看我儿子,如果你觉得我儿子有这个能力的话,你就辅佐他,如果没有这个能力,那你就取而代之,也不是不可以。”

诸葛亮听到刘备这一番话,当即感动的痛哭流涕,拜倒在刘备的床前,表示一定会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刘备早就知道诸葛亮的忠心,说这番话也不是为了试探,而是真心觉得自己儿子真的是个扶不起的阿斗。

见诸葛亮坚决推辞,只好把刘禅叫到了病床前,严厉地嘱咐了两件事:第一就是刘备死后,刘禅要像尊重刘备一样尊重诸葛亮,说白了就是把诸葛亮当父亲一样看待;第二就是大事小事都要听诸葛亮的,平常有什么不懂的就多请教。

叮嘱完这些后,刘备的一生也快走到了尽头,没过多久,刘备就驾鹤西去了。

诸葛亮病逝

刘禅小名阿斗,他的母亲甘氏是刘备的妾室,不过刘备膝下子嗣不丰,阿斗在刘备登基后不久就被封为了太子。

刘备平时很忙,也没有多少时间来教导孩子。而刘禅成长的时候,三国之内还是战乱不断,还远远没有到和平发展的时候。

公元208年的时候,曹操攻打荆州,要不是有赵云拼死相救,刘禅能不能活下来还是未知数呢。

还有一次,孙夫人和刘备意见不合,一气之下返回东吴,临走的时候要不是赵云拼死相拦,或许刘禅就被孙夫人拐到东吴去当质子了。

或许是刘备看这个孩子真的挺有福气的,几次死里逃生,就把他交给诸葛亮来教养。诸葛亮对少主可谓是精心教导,不敢有一丝怠慢。

刘禅或许真的不聪明,但刘禅是真的很听话。他好学上进,也很器重诸葛亮这个老师。

刘备去世之后,他严格遵循自己父亲临终教导自己的言语,将朝中一切事务都交给诸葛亮去办,而他自己,则是在一旁认真地学习和观摩。

他把大事都交给诸葛亮去处理,而他只是挑一些相对简单的小事来练手,比如说祭祀等宗庙之事。

而他的完全放权,也让诸葛亮有了施展才华的机会,能让诸葛亮的理念得以完好的施行下去。

诸葛亮此人的确是有大才,当时三国之中,蜀国的力量是最为薄弱的,而在诸葛亮事必躬亲的治理下,居然能把蜀国的国力治理的和东吴、曹魏齐平。

不过诸葛亮的心里始终惦记着北伐,一统中原。他将蜀国内部的不安定因素消灭之后又七擒七纵孟获换来了蜀国南方的安定。

这才决定北伐,北伐之前,放心不下刘禅单独在蜀国,就呕心沥血写下了《出师表》,而刘禅也真地很认真的在践行出师表中的内容,把出师表中的人用到了死,还用上了他们的下一辈。

不过诸葛亮想要一统江山的愿望最终还是没有实现,北伐也没有成功,反而是搭上了他一条性命。

在生命的最后时刻,刘禅找上门来,问的一个问题让诸葛亮觉得刘禅终于出师了。

刘禅问的问题是“诸葛亮走后,谁能继任丞相?”

诸葛亮欣慰地说出了,可以继任丞相之人的名字,费祎、蒋琬。

诸葛亮在交代完大事小事之后,终于带着遗憾和不甘在五丈原闭上了双眼。

连杀三位重臣

诸葛亮撒手人寰之后,刘禅相当伤心,但又不得不打起精神来。

世人都知道,诸葛亮在的时候,刘禅几乎是不管事情的,但在诸葛亮死后,年轻的刘禅终于露出他峥嵘的一面。

他知道朝中很多人因他年幼想要控制他,于是他索性就来了个杀鸡儆猴,一下子就震慑住了朝臣。

而被刘禅选中的三个人分别是:李邈、刘琰和杨仪。

虽是杀鸡儆猴,不过这三个人多少也有点太不识时务了。

第一个被处死的人便是李邈,诸葛亮对刘禅有教导之恩,同时在刘备死后,忠心耿耿地辅佐于他,为汉室的安稳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刘禅心里,诸葛亮已经不仅仅是他的丞相这么简单了,刘禅已经把他当成一个亲人一样看待了。

因此在诸葛亮死后,他不仅罢朝三日还亲自带着文武百官出城迎接诸葛亮的灵柩。

可就在举国哀痛之时,居然有人不识相的跳出来弹劾诸葛亮。

这个人就是将军李邈,李邈此人和诸葛亮素性不和,在诸葛亮活着的时候,就屡次顶撞诸葛亮。

本来按规定是要处死的,可诸葛亮爱惜人才,屡次求情,才保住了李邈的性命。

可李邈死性不改,直接就上书说:“诸葛亮死了这是好事呀,诸葛亮带领的军队势力相当强大,他在军队中的威望又很高,很多人都是只听他的,不听刘禅的,这对朝廷是一个很大的威胁。而诸葛亮又经常想着北伐,这对军队的战力也是一个很强的消耗,现在诸葛亮一死,就再也没有人会想着北伐了。这真的是一件值得举国欢庆的事情,这为蜀国保留了很强的战斗力啊。”

李邈的上书,是完完整整否定了诸葛亮的北伐政策,把诸葛亮的执政理念贬的一文不值,这让刘禅如何能忍?

在他心里,相父虽然北伐没有成功,但是相父全心全意为蜀国的心肯定不是假的。

于是,李邈被关进了大牢,没过多久,就被处死了。

而李邈的人头,也是刘禅树立权威的第一步。

刘禅杀的第二个人是老臣刘琰,可刘琰却并不是因为弹劾刘禅被杀,而是怀疑刘禅给他戴了绿帽子,而且还闹了起来。

其实这件事情的起因很简单,有一次刘琰的夫人进宫向太后请安,并没有当晚就回去而是直到一个月后才回家。

这一个月里,刘禅想要对刘琰的夫人做点什么实在是太容易了。尤其是刘琰的夫人虽然年纪老大不小了,可依旧还是风韵犹存,如此美貌的妻子在皇宫里整整呆了一个月,这让刘琰怎么能不怀疑?

或许刘琰是被愤怒冲昏了头脑,他居然让下人轮流扇妻子耳光,还用鞋打她,甚至还把妻子赶出了家门。

这个刘琰祸闯大了,妻子心里很是委屈,明明是在皇宫侍候了太后一个月,却被丈夫说成是不检点,还被赶出了家门。

这让她以后怎么才能活下去呢?走投无路之下,刘琰的妻子找到刘禅告状,于是这一件家丑就闹得人尽皆知。

事情一下子就变了性质,刘琰在家里打妻子那是家庭内部矛盾,可污蔑刘禅的名声,那可就是犯了死罪。

这下刘琰要倒大霉了,果不其然,后来刘禅随便找了个理由就将刘禅给斩了。

刘禅连斩两位重臣,这下朝中之人,再也不敢轻视于他,纷纷开始重视刘禅。

可朝野之中,还是有人不信这个邪,想要去挑战一下刘禅的权威,那个人就是杨仪。

杨仪此人虽然才华横溢,可是为人却有些刚愎自用,因此就算是北伐的功臣,诸葛亮也没有重用于他。

对此,杨仪就怀恨在心,诸葛亮死后,就开始散播谣言,动摇人心。

这次刘禅念在他是功臣的份上饶了他一命,仅仅是把杨仪贬为庶人。

可没想到杨仪非但不感恩,在废为庶人之后,还是继续口出狂言。

刘禅忍无可忍之下,派人去捉拿杨仪,杨仪惊惧之下,自尽而亡。

原本刘禅看在杨仪是老臣的份上,也没想着怎么着杨仪,只是想让他听话一点就好。

现在见杨仪已死,也就不搞牵连这一套了,还让杨仪的妻女回到都城生活。

刘禅处死了三位重臣之后,朝中无人再敢轻视于他,于是,他任命蒋琬为大司马,费祎为尚书令,共同治理蜀国天下。

这样的安排显然相当合理,可是刘禅接手的是一个千疮百孔的蜀国,本来蜀国在三国之中实力就不是很强,再加上数次北伐对国力产生的消耗,刘禅想要做一个中兴之主实在是不简单。

不过刘禅还是依照着诸葛亮留下的治国方针尽力而为,居然能让蜀国在他的手里延续了30多年。

而后来,蜀国被司马昭攻破那是大势所趋,刘禅已经在尽力抵挡了,可无奈司马昭的兵力太过强大,为了不牵连无辜的百姓,刘禅选择投降。

就这样,历时43年的蜀国宣告灭亡,刘禅被送往洛阳,被封为“安乐公”。

千百年来,刘禅的身上始终贴着“乐不思蜀”的标签,说起刘禅人们也是往往叹息虎父犬子,有一种“扶不起的阿斗”的无力感。

其实刘禅并非无能,他只是平庸,但在三国两汉这样一个乱世之中,就显得特别无能罢了。

诸葛亮去世之后,他停止北伐休养生息,逐步恢复因北伐而凋敝的人口数量,同时对周边国家采用交好政策,还派出使臣和东吴再次建立邦交关系,使得东吴再次成为蜀国的盟友。

可当时的蜀国在三国的格局中,始终是处于弱势的地位的。就算刘禅苦苦支撑,最后还是司马昭灭掉了。

投降司马昭之后,刘禅也没有被苛待,反正只要他不想着恢复蜀国,司马昭还是会好吃好喝的养着他的。

至于乐不思蜀,这其实是体现了刘禅的智慧所在,司马昭邀请刘禅参加宴会,故意用蜀国的歌舞来试探刘禅。

其实只要刘禅稍微表现出思念故国的想法出来,司马昭一定会毫不犹豫的将刘禅这个不安定因素给铲除了。

而只有表现的傻乎乎的,才能让司马昭彻底相信,他是一个蠢笨的人,这样他也就能安度余生了。

也许,作为一国之君,刘禅是懦弱的,在强敌来临之时,他没有以身殉国;作为儿子,他是失败的,连父亲的基业都没有守住。

但刘禅在司马昭即将破城之际,舍弃了君王的尊严,甘愿委曲求全,却闪耀着人性的光辉。

刘禅或许不是一个称职的领导者,但一定是一个善良的“安乐公”。

0 阅读:37

乖乖每日更新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