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字的来源,“肖”字下部是“月”还是“肉”?

书法坞点墨人 2024-08-19 10:50:37

金文《大梁鼎》:肖(趙)

《金文编·大梁鼎》:肖

“肖”字形最早见于金文《大梁鼎》,在文中用作“趙(赵)”。它下面的部件看起来比较奇怪,到底是“月”呢,还是“肉”呢?

一、说“肖”字下部是“肉”的相关论述

《说文解字》:“肖:骨肉相似也。从肉,小声。不似其先故曰不肖也。”

二、说“肖”字下部是“月”的相关论述

1.《古文字诂林》:[以下为汤余惠的论述,这里略作修改] “月”和“肉”在战国文字中的区别是,“月”是在“夕”的左下方加一短画“/”,而“肉”则是在“夕”的右上方加一短画“/”。

例如,《中山王方壶》中“是以游夕饮饲,罔有懅惕”句中的“夕”字:

《中山王方壶》:是以游夕饮饲,罔有懅惕。——非原文配图

再例如,《古玺文编》中从月的“闲”字:

《古玺文编》:“闲”——非原文配图

又如,从月的“明”字:

《古玺文编》:“明”——非原文配图

这些都清楚地表明,“月”和“夕”在战国文字中都可以写作“夕”的左下方加一个短画“/”,而“肉”却从来没有这样写的。

西周金文有“宵”字,见于《宵簋》铭文,字下从月清晰可辨。(配图找不到,略。)

战国文字中的“肖”,月旁的标志“/”加在左下方,说明直到战国时代人们还晓得“肖”字的构形原理,对肖字的误解,大约是秦代“书同文字”以后的事情。[以上为汤余惠的论述,这里略作修改]

2.《古文字诂林》:[以下为金国泰的论述,这里略作修改]两千年来,人们都随从许说,并无异议。然而,求证于古文字材料,分析词义内部系统,就不难发现,许慎的字形分析及本义训解,都是错误的。“肖”字原本从月,小声。词本义当是“月光消减得微小”。

“月”字形在原字形左侧加一短画,并非饰笔,而是避免与“肉”的象形文混误而有意增添的区别性记号,例如战国文字“肉”:

非原文配图

许慎的认识有局限,例如“有”字,从手持肉,许慎却说“从月又声”。

“肖”的本义是“月光消减得微小”。

从“肖”的字多有“渐小、渐末、末尾、消失”等义。例如:

“消”,表示水势消竭。

“削”,表示用刀削减。

“峭”,表示山越高,上面越尖。

“梢”表示船尾或树梢。

“稍”指树梢。

“髾”指头发末梢。

“鞘”有鞭梢之义,是鞭头的细皮条。

“焇”、“销”有“熔化、销毁、耗尽”义。

“宵”,指夜,有“月光消减”义。

“不肖”语大概源于刻削出的成品偶像不肖似所比拟仿照的对象模样,引申为不合乎典范、准则的意义。因此,“不肖”引申有“不成器、不实、不才”的意义。许慎所言“不似其先”并不是“不肖”的本义,而是后起的引申义,许慎把这一意义作为原义,是基于“肖”字“从肉”,乃至“肖”本义为“骨肉相似”的误解。[以上为金国泰的论述,这里略作修改]

三、我的看法

1.《说文解字》中,许慎仅仅依据“小”、“肉”二字就联想到上下两代人的骨肉相似,感觉有些牵强。比如说,你看见桌子上放一小块肉,怎么就能联想出来上下两代人的骨肉相似的?似乎缺少一些辅助性的论据材料。

2.从字形上看,我认为《古文字诂林》中汤余惠和金国泰的论述很有道理。他们认为“月”字和“肉”字在战国字形上有区别,“月”字有时会在左下方加一个短画“/”,“肉”字有时会在右上方加一个短画“/”。

另外,战国文字中的“月”字形的确与本篇首的“肖”字形下面的部件相似。例如:

《金文编》:二月

金文《禾簋》:正月

《古玺文编》:月

《战国古文字典》:月

3.从字义上看,“肖”字解释为与“月”有关,很容易能解释得通。例如“消”字,可以理解为月光(或水)变少,渐渐消失;“宵”字,可以理解为房屋里面的月光减少,即“夜”。

四、结论

“肖”字,从小,从月。“肖”的本义是“月光消减得微小”。

作者:董志国

0 阅读:28

书法坞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