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字的来源和演变

书法坞点墨人 2024-08-10 10:48:34

看到“将”字,我们的第一印象就是征战沙场的大将,读作“jiàng”。

其实,大将的“将”是借用过来的意思,它的本义是“酱”。难道是酱豆吗?非也。“酱”是由“爿”+“肉”+“酉”组成,表示案板上放有酒肉,以献祭。

“将”还有第二个读音,读作“jiāng”,意思是“将要”。

“将”还有第三个读音,读作“qiāng”,意思是“请求”。例如李白《将进酒》中的“将”就读作“qiāng”,他是请你喝酒的意思。

不管是“jiāng 将要”,还是“qiāng 请求”,都有一个手部的动作,与“手”有关。

下面,我们来看一下“将”字是如何演变的。

一、甲骨文

“将”(jiāng),在甲骨文中,像两只手拿着一个“爿”(木片)。《字源》中说“将”的本义是“持取”。

“爿”(qiáng ):《说文解字》:“判木也。从反片。指事。”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反片为爿。读若墙。”

“爿”还有一个读音,pán,和“片”(piàn)读音近似。

《甲骨文常用字字典》:将

二、金文

在金文《毛公鼎》中,“将”写作“爿”+“甾”(酒器),表示把酒放在案板上献祭。

“甾”(zī):像缶器之形。

《说文解字》:“甾,东楚名缶曰甾。象形。”

《说文解字》:“缶,瓦器。所以盛酒。秦人鼓之以節謌。象形。”

《毛公鼎》:将

注意,这里的“甾”看着有点像盾牌的样子,“爿”看着也有点像长枪大戟的样子,但我们不能那样理解。

《汉字演变五百例》:缶

在金文《中山王*方壶》中,“将”写作“爿”+“酉”,表示把酒放在案板上献祭。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将”通“酱”。

《中山王*方壶》:将

在《清华简》中的“将”字写作“爿”+“酉”。

清华简是清华大学于2008年7月收藏的一批战国竹简,是战国中晚期文物,文字风格主要是楚国的。

《清华简》:将

四、小篆

到了小篆,“将”字写作“爿”+“肉”+“寸”,表示手持肉放在案板上,以献祭。

“寸”,是“又”(手)字下部加一短横,表示手下一寸的位置,寸口,即手腕。

《说文解字》:将

“寸”和“又”(手)是相通的。有的“将”字里面的“寸”直接写成“又”(手)。例如:

李阳冰《因宜堂法帖》:将

五、隶书

在隶书中,大部分字形里面还保持“肉”的形状。例如《北大简》和《曹全碑》中的“将”字。

2009年初北京大学接受社会捐赠,得到3300多枚西汉竹简,这些竹简随之被命名为“北京大学藏西汉竹书”,抄写年代大约在西汉中期。

《北大简》:将

《曹全碑》:将

六、楷书

在楷书中,“将”字里面的“肉”多写作“爪”字形,其实和“爪子”没有关系。

《颜勤礼碑》:将

也有把“将”字里面的“肉”写作“夕”字形的,其实和“月亮”没有关系。

此字形被采用为现在的标准简化字。

虞世南《孔子庙堂碑》:将

作者:董志国

0 阅读:3

书法坞点墨人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