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中暂治:大唐帝国的落日余辉,小太宗李忱只手补天

易云聊历史 2023-07-10 16:21:00

宣宗性明察沉断,用法无私,从谏如流重惜官赏,恭谨节俭,惠爱民物,故大中之政,讫于唐亡,人思咏之,谓之小太宗。——《资治通鉴》

会昌六年(846年)三月二十一日,一手缔造了会昌中兴的皇帝唐武宗病危,武宗欲传位给自己的儿子,但此时宫城已被宦官马元贽控制。马元贽认为武宗的叔叔光王李怡暗弱,遂矫诏立李怡为皇太叔,“勾当军国政事”,并更名李忱。不久后,武宗带着无限的遗憾去世,李忱继位,是为唐宣宗,次年改元大中,大唐进入大中时代。

李忱上位时已经37岁,作为唐宪宗的儿子,唐文宗、唐武宗的叔叔,在严酷的宫廷斗争中之所以能够幸存下来,靠的就是扮猪吃老虎。此前李忱一直致力于打造昏聩懦弱的人设,并瞒过了所有的竞争对手,成为大唐皇室中“人畜无害”的代名词,但众人不知道的是,李忱懦弱的外表下,其实隐藏着一颗强大的心。上位后的李忱一反此前懦弱昏聩的形象,在第一次上朝的时候就罢黜了拥立自己上台的宦官头子马元贽,改任自己的亲信宦官接掌神策军兵权,一举夺得军政大权。

于此同时,李忱还罢黜宰相李德裕,结束祸乱大唐40余年的牛李党争,大唐的朝政趋于清明。李忱大量提拔年轻、能干、清廉的官员,推行仁政,减轻百姓负担,大唐的国势逐渐恢复。针对唐武宗时代矫枉过正的毁佛运动,李忱也加以纠正,佛教在经此一难后再也无法威胁到世俗政治。李忱的一系列措施使得大唐生机焕发,大唐呈现出“中兴”的小康局面,史称“大中暂治”,也称“大中之治“。

而且,李忱的运气也好的不得了,在大唐中兴的时候,大唐在西北最大的宿敌吐蕃陷入了大规模内战中,吐蕃无力对河西走廊进行强力控制。恰在此时,河西走廊上的汉人英雄张议潮趁机发动反吐归唐运动,张议潮组织义军在河西走廊上起义,驱逐吐蕃军队,收复河西走廊十一州之地,并亲自到长安报捷,河西走廊三千里故土回归大唐。史载:“克复河湟,拓疆三千里外。告成宗庙,雪耻二百年间。”

《册府元龟》称:“宣宗自临驭,一之日权豪敛迹;二之日奸臣畏法;三之日阍寺慑气。繇是政刑不滥,贤能效用,百揆四岳,穆若清风,十馀年间颂声载路,而帝道皇猷始终无缺,虽汉之文景不过是也。”

李忱一手缔造的大中暂治,无疑是晚唐那个黑暗时代中的一缕阳光,更是大唐帝国即将谢幕前最后的辉煌,而这一切只是依靠李忱的个人能力,所谓人亡政息、不可持久也不可复制。

大中十三年(859年),李忱去世,唐懿宗即位,懿宗没有乃父的手腕无法压制宦官,宦官重新掌控了大唐帝国的核心权力。懿宗在处理河西问题上也出现了重大失误,导致河西走廊失而复得。大中暂治的成果至此荡然无存,大唐最后的余光熄灭,此后的大唐犹如一具行尸走肉,苟延残喘,在黄巢起义和藩镇混战中进入了死亡倒计时。

3 阅读:379
评论列表

易云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