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经》损卦智慧1|一个损字,是儒家、道家共通的修道之法

书生弘毅 2022-07-02 20:11:06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

为学日益,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矣!老子《道德经》第48章的原文,耳熟能详。

为学日益,容易理解,个人之所学,唯有日积月累,日进一日,日益一日,学识才能有所增益。

为道日损,为道的方法,是日损一日,损之又损,损的是什么呢?《易经》《损卦》的《象辞》: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为我们提供了答案。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易经》的《象辞》,虽然不是《易经》的原文,虽然经过后世儒家孔子的整理,但以孔子述而不作的态度,孔子应该也就是整理、梳理一下古文献而已,应该不会做过大的改动,《易经》的《象辞》,应该是包括儒家孔子在内的,众多历史前贤智慧的结晶。

不过,君子以惩忿窒欲,似乎更像是儒家修道的提法,儒家大道的核心为“仁”。克己复礼为仁。克制自己心里的人欲、私欲,复归于礼,复归于理,能为仁道,能成仁道。君子以惩忿窒欲,正为克己。君子以惩忿窒欲,能为仁道,能成仁道。

君子以惩忿窒欲,克制自己心里的人欲、私欲,复归于礼,复归于理,不仅能为仁道,能成仁道,更能成大道。

克制人心中的人欲、私欲,正是正人心,正是让人心能合于道心。人心能合于道心,人心得正,则人心复归于礼,复归于理,复归于道。

心正而后身修,儒家《大学》修身大道,正心而已,克己而已,惩忿窒欲而已。

说到惩忿窒欲,儒家并非要灭人欲,儒家其实承认人欲之存在,食色性也,食色为天性,为人性。只是克制而已,能克制到什么程度,完全在个人之修为。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中庸》之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儒家《中庸》之道,不管是喜怒哀乐之人欲之未发,还是发而皆中节,皆不离一个“克”字,皆不离惩忿窒欲。

《中庸》开篇就是,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天生之心之谓性,率天生之心之谓道。可是能率性者,唯圣人能为之,圣人能有几人呢?

大多数的平常之人,之所以不能率性而为,之所以不能率天生之心而为,之所以不能率道而为,是因为被后天人欲、私欲所扰的人心,已经偏离天生之心,已经偏离天性,已经偏离于道。

因此,回归于道的方法,是通过不断的克制、减损人心中的人欲、私欲。修道之谓教。所谓修道、修道,所修者人欲、私欲、人心而已,惩忿窒欲而已,损而已。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儒家《中庸》用的是修道二字,而道家老子用的是为道二字。殊途同归,只有不断减损人心中的人欲、私欲,才能接近于道,直到人心合于天生之心,人心合于道心,人心道心合一,人心得正,才能称为得道。

儒家也好,道家也好,修道也好,为道也好,得道,离不开人心合于道心。修道、为道的方法,不过是不断的减损人心中的人欲、私欲而已,惩忿窒欲而已,损而已。

因此,老子为道,为道日损,损的是人心中的人欲、私欲。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以至于无人心之为,以至于无人之为,以至于无伪,以至于所为皆为道之为。以道之为而为,无为而无不为矣!

山下有泽,损,君子以惩忿窒欲。不仅是儒家修道之法,亦为道家修道之法。是儒家、道家,中国传统文化两大家,共通的修道之法,源于群经之首,大道之源的《易经》。

其德文化,与您一起,传播中国传统文化

2 阅读:2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