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霞真对张灵甫见死不救?战前被张告了一状,打得有些畏首畏尾

漫步史书 2024-02-03 10:27:16

1947年5月,华东野战军在孟良崮一役,全歼了国民党军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七十四师。蒋介石听闻消息,震惊的不能自已,他立即下令暂停对山东解放区的进攻,并把前线各高级将领召来南京开军事会议。

据说也是在这次会议上,蒋介石痛斥此战指挥不力的汤恩伯,竟然当场责令他跪下,并用手杖打的他满脸是血。

除了研究战事失利原因,重新调整计划外,蒋介石还下令严肃惩处作战不力的将领。

汤恩伯、黄百韬撤职查办,李天霞被判枪决。

很有意思的是,蒋介石后来对三人的处分都没执行,汤恩伯根基深厚,自然有人求情,黄百韬也得顾祝同死保脱难,至于李天霞,除了老上司王耀武力保外,他也出了不少钱来卖命,最终得以幸免。

两个月后,汤恩伯出任代理陆军总司令。黄百韬也重新复任整编25师师长,李天霞沉寂了一段时间,淮海战役前西调第一绥靖区任副司令官,坐镇淮阴。

不过,在相当长一段时间中,李天霞被认为是孟良崮战役中罪魁之一,是他不顾大局,为保存实力,以一个连的兵力冒充一个旅,在整编74师侧翼掩护。

哪怕是在诸多影视剧中,比如《红日》,对李天霞的刻画都偏向于奸险小人。

那么事实是否真的是如此呢?

一提到国民党军五大主力,第一个一定想到74军,在国民党军诸多派系中,74军也是属于独树一帜的一支。

俞济时是74军首任军长,而王耀武则将74军发扬光大,诸如张灵甫、李天霞其实只能算是晚辈。

不过,要说起来,李天霞其实和王耀武是同期,两人都是黄埔三期毕业,奈何老王太会做人,在同学之中爬的最快,李天霞作为王耀武的同学,反倒成为其下属,这也不能不让人啧啧称奇。

其实,王耀武对李天霞的赏识,远远要高于张灵甫。

之所以是这样,主要是因为,李天霞过去是真正从王耀武补充一旅发家起来的将领,也等于说是王耀武一手培养,而张灵甫不是,他黄埔四期毕业后,是被分配到胡宗南的第一师的。

胡宗南对张灵甫可以说是相当赏识,张灵甫晋升也很快,毕竟是嫡系部队,如果按部就班的发展,张灵甫不会很差。

可到了1936年,张灵甫因为枪杀第一任妻子的事儿,被关入监狱判刑10年。

抗战爆发后,张灵甫才获释出狱,被调到74军51师王耀武手下任上校候差员。1937年10月,王耀武率51师南进,途径郑州时需要成立一个补充团,张灵甫随即调任第153旅第305团上校团长,因为张灵甫枪杀妻子,名声太臭,所以他被迫改名(张灵甫原名张钟麟)。

张灵甫出任305团团长时,李天霞是他的顶头上司,时任第153旅旅长。

李天霞能出任153旅旅长,完全是一刀一枪搏出来的功名,跟着王耀武南征北战换来的,王耀武、李天霞当年曾随军参与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后来又围剿红十军团。

谭家桥战役、怀玉山激战,王耀武、李天霞都曾亲身参与,手上血债累累。

你说王耀武信任哪一个呢?

况且张灵甫本人性格上有很大不足(从他枪杀妻子就能看出),为人很傲气,能让他放在眼里的并不多,哪怕是他的上级,这样的人,换谁谁会喜欢呢?

事实上,在后来整个抗战时期,李天霞的战功比张灵甫高,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1938年12月20日,已经升任第三十六军团军团长的俞济时发电向蒋介石报告了军团作战情况以及缴获情况,在电文中,李天霞位列第一。

上高战役中,74军因表现出众,荣获“飞虎旗”,军长王耀武与时任74军51师师长的李天霞各自荣获一枚四等宝鼎勋章。

不仅如此,51师还单独获得了“陆海空三军1号武功状”。

也正因为欣赏李天霞,所以他在74军系统中升职几乎是按部就班的。

俞济时离开74军后,王耀武接替出任74军军长,1944年2月王耀武升任第二十四集团军司令后,把原来调100军任军长的施中诚任74军军长(原来74军副军长,74军下辖的57师是施的部队),而已经升任副军长的李天霞,则被王耀武调100军任军长。

应该说从王耀武开始,74军的主官接替有了是74军个不成文的规定。

因为是施中诚原来是74军副军长,后来调100军过渡了一下,回来后出任74军军长,李天霞认为,王耀武把自己调100军任军长,是为了把他调回74军任军长做铺垫。

张灵甫就算是要当74军军长,也要排在李天霞之后(当时张灵甫已经升任74军副军长)

1946年2月,施中诚调第二十集团军任副总司令,74军军长一职出缺。

本来按部就班,李天霞这时候应该调回来任74军军长,可惜半路杀出来个程咬金。

事实上,这也源于蒋介石对王耀武不信任,虽然王耀武是黄埔嫡系出身,可不知道为什么,蒋介石对王耀武的防备远远胜过其他黄埔出身的将领。

相比之下,张灵甫原来是胡宗南第一师出身,似乎比王耀武、李天霞他们关系更亲近一些。

在蒋介石暗箱操作下,俞济时、王耀武保举了张灵甫出任74军军长,不久后74军改编为整编74师,张灵甫任中将师长。

有不少文章认为,李天霞因此而和张灵甫结怨。

可从事实来看,我认为还不至于。

李天霞的100军或者说整编83师本身也不差,虽然在默认状态下,100军军长算是个过度职务,但这支部队好歹是中央军嫡系。

经过施中诚、李天霞的带领,100军实力并不弱。

1946年10月1日,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检阅整编师,整编83师被列为甲级以上第一梯队,和五大主力之一的整编第十一师、新六军是同一级别。

最多只是因为张灵甫为人骄纵一些,李天霞看不惯他,但还不至于嫉妒。

况且,李天霞能力摆在那里。

1946年11月,涟水一战后,张灵甫的整编74师损失惨重,他利用同蒋介石的关系,穿着一身解放军的军装去见他,并痛陈痛陈国军军装不如解放军耐穿、御寒。

蒋介石立即下令,抽查各部队棉衣发放的情况,结果在抽查的10个整编师中,只有李天霞的整编83师情况最好。

当然,在晋升74军军长这件事上,李天霞确实受了委屈,俞济时、王耀武心知肚明。

1947年2月,王耀武向蒋介石建议,提升李天霞为整编军军长,报上去以后,时任蒋介石侍从室主任的俞济时也在蒋耳边吹风,不仅拟批复同意,俞济时还建议将整编74师与整编83师合编为整编100军(相当于一个兵团),让李天霞出任整编100军军长。

蒋介石没直接批准同意,而是批了一句:

“拟鲁中战事结束后晋升。”

就这么来看,李天霞的职务还是比张灵甫高一级。

蒋介石口中所说的“鲁中战事”,是在莱芜战役后,由他亲自制定的一个进攻鲁中山区的计划。

过去国民党军一个整编师、甚至一个旅就敢深入我根据地腹地,可随着宿北、鲁南、莱芜战役几次战役后,蒋介石痛定思痛,下定了决心要集中兵力,缩短战线,逐步蚕食我根据地,并把主要的进攻方向定在陕北以及山东。

1947年3月开始,蒋介石在徐州设立司令部,统一指挥山东战事,由陆军总司令顾祝同到一线指挥,并调集24个整编师编成三个集团,由欧震、王敬久、汤恩伯统率,由南向北向鲁中山区推进。

应该说此次鲁中战事,蒋介石是有着必胜的把握。

当时,汤恩伯的第一兵团下辖有整编74、83、65、25、28、57、48整编师以及第七军。

汤兵团整体是以整编74师为核心,左右两翼分别以整编83师、整编25师掩护,而在两师的侧翼,还有整编65、57、28师以及第七军掩护,层层递进。

也因为国民党军各兵团都采取这种密集靠拢的方式进军,我军连续转了两个月,竟没能找到战机。

尽管李天霞未能出任整编100军军长,但汤恩伯为了鲁中会战成功,曾下令任命李天霞为第一纵队纵队长,负责指挥第83师、第25师、第65师、第74师。

李天霞能征惯战,也很稳重,四个整编师在他指挥下,竟然是滴水不漏。

不过,李天霞对整编74师,确实是存在一定私心。

1947年4月,张灵甫率领整编74师进犯蒙阴,沿途连续突破我军数次阻击,本来张灵甫正一路高歌猛进,已经挺进界牌附近,不料这时接到李天霞的命令:

“立即从界牌后撤40公里,向83师、25师靠近。”

李天霞以为我军要进行诱敌深入,歼灭整编74师,不过后来大伙注意到,只是虚惊一场。

对李天霞的错失良机,张灵甫很不满,他本身就是个手眼通天的人,于是他直接给蒋介石发了封电报,蒋介石后来严肃处理,予以李天霞记过处分。

屋漏偏逢连夜雨,李天霞打的越来越畏首畏尾。

1947年4月下旬,华野为了充分调动敌军,进攻泰安的整编72师,但此战因敌军各兵团不敢轻举妄动,我军没能实现战前计划,只好就地歼灭整编72师。

蒋介石听闻消息,十分生气,立即飞赴徐州,将顾祝同痛斥了一顿,本来是顾祝同自己无能,但他为了甩锅,把几天前张灵甫告状李天霞那件事又拿出来说了一遍:

“指挥部队最多的纵队长李天霞遇到解放军小部队时畏缩不前,没有及时让4个整编师齐头并进,歼灭“共军主力”,反倒坐视友军败亡。”

一仗没打,李天霞便被撤职留任,第一纵队纵队长一职交由黄百韬接任。

所以后来孟良崮战役期间,黄百韬不惜一切代价救援,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如果他不出力,将来背锅的很有可能就是他。

被接连批评了几次,李天霞其实也有些心灰意冷。

孟良崮战役期间,李天霞到不是故意以一个连的兵力冒充一个旅,而是实际上他手头的兵力就不多,因为整编83师虽然看似是一个整编师的兵力,可下辖的各个团位置太分散,很难号召起来力量。

也可以这么说,当身为第一纵队纵队长的黄百韬其实更有身份号召力量去解救,但他一开始派部队救援,显得很漫不经心,一直到后来遭到严重阻滞后,才派上全师。

另外一个更值得说明的是,张灵甫全军覆没,很大程度上是源于他自身。

要知道整编74师并非是孤军冒进,粟裕时隔多年后也在回忆录中如此说明,可以想见的是,当时在张灵甫周边,整编83师、25师其实靠的非常近,甚至于整编65师、28师也都靠的很近。

可张灵甫太傲气,他以一个整编师的力量,就要竟全功,我军也正是利用了他的傲气,采取猛虎掏心的战术,才把他斩落马下。

事实上,从孟良崮战役也不难看出,华野在大兵团运动作战确实是有独到之处,而国民党军虽然兵力更多,装备更全,但相比之下,他们的大兵团作战战术就要差很多。

李天霞也只能是无奈背锅。

更有意思的是,从孟良崮战役后,李天霞就仿佛走了背运,从此军旅生涯再无建树,1949年8月,李天霞丢下部队擅自从平潭岛逃离,被陈诚扣押后送到军事法庭受审,尽管李天霞言之凿凿称是奉了上司李延年的命令,但还是以擅自撤退为罪名,被军事法庭判处有期徒刑十年。

李天霞获释后,曾短暂出任澎湖防卫副司令,不久后解职,彻底离开军界。

1967年2月10日,李天霞病逝于台北,终年62岁。

1 阅读:297

漫步史书

简介:闲话史书,看历史兴衰成败,几家沉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