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秦史与子同袍》——国人暴动

老杨故事荟 2023-02-07 10:30:53

周朝从第七位天子周懿王开始,国家走向衰落。周边的少数民族部落日渐强大,动不动进犯中原。分封的诸侯国也各自为政,有的竟敢和周天子分庭抗礼。

传到第十位天子周厉王,厉王名叫姬胡,上任之后雄心勃勃,梦想重振王朝。厉王大力整饬军队,重新提拔将领,主动出战,打击叛乱。

鄂国(河南南阳)的鄂侯造反,勾结东夷,打到洛邑城下。厉王调集西六师和成周八师,合围包抄。历经苦战,俘虏鄂侯,灭亡其国。

东夷部落中的淮夷,长驱直入,杀到伊水、洛水之间。厉王亲临前敌,指挥成周八师,把淮夷驱逐出境。

南蛮部落的楚国自恃强大,野心膨胀,公开称王。厉王大兵压境,进行讨伐,迫使楚国的熊渠自动取消了王号。

“大炮一响,黄金万两”,虽然对外战争取得一系列胜利,但是开销巨大,国家入不敷出。打仗打的就是钱,没有钱,寸步难行。摆在厉王面前的,只有一条路,进行改革,开源节流。

厉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位进行改革的政治家,史称“厉始革典”。

厉王从基层,破格提拔上来两位大臣,武的叫虢(guo)公长父,负责军事;文的叫荣夷公,负责经济。厉王改组政府,另起班子,不再重用那些老牌贵族。

奴隶主贵族们富有山林川泽,他们开发垄断,据为私有。荣夷公建议厉王,把山林川泽统统收归国有,实行国家垄断,任何人开发资源,都必须向国家交税。

命令一下,奴隶主贵族们纷纷反对。厉王大怒,反了你们不成,大周王朝现在还轮不上财阀说了算。最后,天子和贵族之间的矛盾,闹到不可调和。

大臣召公进谏厉王,说:“天子的政策,实在叫人无法忍受,下面对此多有非议。”

周公、召公都是世袭的大贵族,厉王时期的召公叫姬虎,是开国召公姬奭的后代子孙。

厉王没有接受召公的进谏,相反是进行武力镇压,有胆敢谤议朝政者,杀无赦。厉王在国都内外派出秘探,明察暗访,如有抗命,严惩不贷。(卫巫监谤)

在厉王的严厉管制下,国都的人敢怒不敢言。人们走在大街上,见面连个招呼都不敢打,唯恐受到牵连。路上遇见熟人,只能使个眼色,点点头表示。(道路以目)

对此,厉王非常满意,傲慢地对召公说:“放心吧,以后没有人再敢乱说了!”

召公忧虑地说:“堵住别人的嘴,可比堵住大河危险。河水被堵住,会泛滥决堤,人也是一样。治水,要用疏导的办法,要让人有言论自由。光靠堵别人的嘴,怎么能够长久呢?”

“防民之口,甚于防川”的典故,就源自此处。

厉王过于强势,采取粗暴政策,失去了内部大贵族的支持。本来一场轰轰烈烈的改革大戏,惨淡收场,以失败而告终。

这种高压情势,仅仅持续了三年。三年后(前841年),镐京的贵族势力,达成一致,鼓动国都里的人一起造反。他们突然发动兵变,袭击了厉王。厉王猝不及防,连牙膏牙刷都没有来的及带,匆匆忙忙逃出国都。

“国人暴动”成为西周衰落的转折点。这里所说的国人,是指住在国都里的人,并非指广大百姓。商周年间,能住在国都里,要么是奴隶主贵族,要么是士阶层,要么是工商业者。与之相对应的是野人,住在城外的百姓统称为野人。

厉王被迫出走,逃到了彘(山西霍州),再也没有回来。十三年后,客死他乡。

历史上批判厉王是暴君,这件事,有待商榷。在国家衰落的情况下,厉王力图改革,本身没有错误。但是,他的政策过于地强硬,导致内部失控,这才是失败的原因。

造反派唯恐厉王反扑倒算,要把厉王的势力斩草除根。当时,厉王的太子姬靖,年岁尚小,偷偷躲到召公的府上避难。这件事很快被人走漏风声,国人把召公他们家包围起来,要求召公交人。

召公左右为难,说:“我之前进谏天子,他拒不采纳,才有今日之祸。如果现在交出太子,太子必死无疑,天下人会说我记仇报复。我吃国家的俸禄,应该为社稷着想,急国家之急,奉国家之难。”

想到这里,召公上演了一出“狸猫换太子”,把自己儿子交出去,代替太子。用自己儿子的性命,换取了太子的平安。

国家权力中心出现真空,奴隶主贵族们一致推举召公姬虎和周公姬定,共同主持国事。召公、周公勉为其难,暂且代理执政,史称“共和行政”。(《竹书纪年》:共国的共伯和代行天子之政)

从周厉王三十七年(前841年),“国人暴动”这一年,我们中国历史上才有了确切的纪年时间。之前的所有时间,都只是推算,所以注明“大约”。

——《诗经》说:殷鉴不远,在夏后(王)之世。殷商的子孙向谁来借鉴呢?夏朝。周朝的子孙向谁来借鉴呢?殷商。再往后呢?当然是上一个朝代。以史为镜,可以知道国家的兴亡更替,可以明白人生的胜败得失、荣辱进退。

成功的例子不可复制,但失败的教训永远值得后世警觉。

1 阅读:16

老杨故事荟

简介:听历史故事,尝世态炎凉,看人间风雨,说世事沧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