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毡帽,是六七十年代在西南寒冷山区流行起来的一种帽子,主要在男老人间使用。谁也不知道这种帽子的起源,大概脱胎于早期解放军戴的那种御寒帽,淡绿以至发白的化纤面料,和并不柔和的两耳绒,折回帽顶束起来。
就像解放鞋一样,这种极廉价却极实用的军用品,后来部队已经不用,却在民间生根。
此物流传到民间后,多了一个特征,就是一股极重的汗味——那玩儿基本从来不洗。一是太过笨重不便浆洗,二来戴的基本都是老头,懒得动。直到戴帽子的人死了,被装进棺材抬出村后,儿媳妇们才厌弃地将这些发霉的穿戴一股扔在路口边烧了。
老陈就戴这样一顶毡帽,即便五红六月。他年龄大了,做不了农活,成天拎着几把家里菜园薅出来的蔬菜,蔫了吧唧的,也不知什么人将他的菜买了。后来老陈进趟城,也不在乎卖多少菜了,一来一去公交车两三个小时,城里晃悠一天,也不用看到儿媳那张苦脸,中午饿了在外路边买两个烧洋芋吃。
眼看家里的老母鸡下的蛋累了十来个,糊着鸡屎鸡毛,老陈今天把这些鸡蛋一起放进篮子里,带进了城。
每次这些鸡蛋都最先卖完。
城里的人们觉得土鸡蛋最好吃,但土鸡蛋产量低,要买到不容易。渐渐地,市场上就以次充滥起来,那些养鸡场老板把鸡蛋运到超市时跟老板说,我这鸡蛋没洗呢,你放到土鸡蛋柜台买,每斤多卖五角钱……
老陈有天也钻进了路边一家浙江人开的超市,看到了满柜台整整齐齐的鸡蛋,一看,十块钱一斤,一斤足有二十来个。
这太便宜了。
老陈想,家里的蛋早就不够卖了,干脆从这里顺两斤拿去卖吧。
一次……两次,他发现自己兑出去的鸡蛋总是很快卖完,甚至他把价钱卖到超市价两倍。
也不知谁给出的点子,老陈每次在超市兑了鸡蛋后,提到无人看到的背巷臭水沟,侍弄着这些新鸡蛋,往上面涂污泥。
人们总是喜欢这个土毡帽卖的“土”鸡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