袭人母亲去世,缺席贾府元宵宴会,贾母为何咄咄逼人再三刁难?

居士不红爱红楼 2024-02-17 05:05:05

红楼第五十四回,时值荣国府元宵佳节,在这场烈火烹油、繁华着锦的热闹里,曹雪芹见缝插针,描写了一个小插曲,那就是贾母对袭人的批评,原著记:

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他如今也有些拿大了,单支使小女孩子出来。”王夫人忙起身笑回道:“他妈前日没了,因有热孝,不便前头来。”贾母听了点头,又笑道:“跟主子却讲不起这孝与不孝。若是他还跟我,难道这会子也不在这里不成?皆因我们太宽了,有人使,不查这些,竟成了例了。”——第五十四回

一向和蔼和亲的贾母,似乎突然变得严酷起来——袭人母亲去世,是亲情伦理的大事,贾母却认为奴才就是奴才,伺候好主子是她的第一职责,即便袭人母亲去世,也不应该耽误工作。

荣国府元宵夜宴

若是其他丫鬟挨骂,还激不起几朵浪花,但换成花袭人,情况就有些复杂了。

袭人原本是贾母手下八大丫鬟之一,贾母担心别的丫鬟能力不足,便将自己的丫鬟借给贾宝玉使唤,而袭人的编制以及月钱,还是归在贾母处。

这个情况在第三十六回出现了波折,不肖种种大承笞挞后,袭人为了避免日后再有此类事发生,便向王夫人提建议,因此获得王夫人的青目,于是将袭人的编制从贾母处裁掉,转而由王夫人自己来给袭人发工资,以为笼络之意。

王夫人青目花袭人

将这个情况,与荣府元宵夜宴上贾母对袭人的批评结合起来,貌似贾母突然变得冷酷,是因为王夫人“挖走”了自己的丫鬟,所谓的批评,只是贾母借着机会针对袭人而已。

人性本就是幽深复杂的,贾母在批评袭人时,到底有没有故意针对的心理,我们不得而知,或许当年的事,一直让史老太君耿耿于怀,又或者贾母批评袭人,仅仅是单纯的批评,没有其他意思,一千个读者自有一千种理解。

但立足红楼文本,贾母批评袭人的情节,我们可以结合贾家的贵族背景,来做一个横向的解剖,帮助大家对上述问题有一个更加深入的认识。

史太君破陈腐旧套

首先,当天元宵夜宴上,贾母为什么会突然想到袭人?这其实跟贾宝玉有很大关系,原著是这么写的:

正在热闹之际,宝玉因下席往外走。贾母因说:“你往那里去!外头爆竹利害,仔细天上掉下火纸来烧了。”宝玉回说:“不往远去,只出去就来。”贾母命婆子们好生跟着。于是宝玉出来,只有麝月、秋纹并几个小丫头随着。贾母因说:“袭人怎么不见......”——第五十四回

贾宝玉是贾母最宠爱的孙子,元宵夜宴还没有结束,贾宝玉已经准备离开了,老太太自然眼尖地注意到这个情况,通过叮嘱贾宝玉,眼睛扫过跟着宝玉的人,这才发现袭人不在。

也就是说,贾母挑袭人的刺儿,应该不是有意预谋的,而是一场突发性事件,她是在看孙子贾宝玉离开时,担心宝玉无人照顾,进而想到袭人,发现袭人不在,于是展开批评——事件逻辑应该是这样的。

否则元宵夜宴开始时袭人就不在,贾母大可以命人直接把袭人揪过来,当众责骂他一顿,但她老人家并没有这么做。甚至如果贾宝玉没有提前离开,贾母恐怕都不会发现袭人当晚没来。

鸳鸯女誓绝鸳鸯偶

鸳鸯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她和袭人的情况完全相同:鸳鸯的母亲也去世了,她也没有在元宵夜宴上出场,而且她还是贾母的贴身丫鬟,但贾母就没有注意到她不在现场,原著是这么写的:

贾母因又叹道:“我想着,他从小儿伏侍了我一场,又伏侍了云儿一场,末后给了一个魔王宝玉,亏他魔了这几年。他又不是咱们家的根生土长的奴才,没受过咱们什么大恩典。他妈没了,我想着要给他几两银子发送,也就忘了。”凤姐儿道:“前儿太太赏了他四十两银子,也就是了。”贾母听说,点头道:“这还罢了。正好鸳鸯的娘前儿也死了,我想他老子娘都在南边,我也没叫他家去走走守孝,如今叫他两个一处作伴儿去。”又命婆子将些果子菜馔点心之类与他两个吃去。琥珀笑说:“还等这会子呢,他早就去了。”说着,大家又吃酒看戏。——第五十四回

贾母根本没有发现鸳鸯不在,当她想要安排鸳鸯去和袭人作伴儿时,作为同事的琥珀笑着告诉贾母,鸳鸯早就去怡红院找袭人聊天了。

贾宝玉大醉绛芸轩

回过头再来看袭人,她受到贾母的批评,放在荣国府内,这其实属于普遍现象,因为之前有一个人的经历,和她完全一样,这个人就是贾宝玉的奶娘李嬷嬷。

原著第八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做客梨香院,那时李嬷嬷还没有退休,她负责照顾贾宝玉的生活,可当贾宝玉在梨香院喝得大醉时,李嬷嬷却早已偷偷回家了,所以当贾宝玉回到贾母住处请安时,史老太君敏锐地发现了这个问题,原著记:

贾母尚未用晚饭,知是薛姨妈处来,更加喜欢。因见宝玉吃了酒,遂命他自回房去歇着,不许再出来了。因命人好生看侍着。忽想起跟宝玉的人来,遂问众人:“李奶娘怎么不见?”众人不敢直说家去了,只说:“才进来的,想有事才去了。”宝玉踉跄回头道:“他比老太太还受用呢,问他作什么!没有他,只怕我还多活两日。”一面说,一面来至自己的卧室。——第八回

诸君请看,贾母因关心贾宝玉,故而对跟在贾宝玉身边的侍从十分警觉,生怕这个亲孙子的生活上有任何疏漏,无论是第八回对李嬷嬷的查问,还是第五十四回对袭人的批评,都是贾母此种心理的产物。

清虚观张道士求亲

而站在丫鬟奴仆的角度,她们对贾母的这种批评是十分敬畏的,这是荣国府里的常态,不独袭人和李嬷嬷,其他丫鬟也是如此,比如林黛玉的丫鬟紫鹃。

原著第二十九回,因清虚观张道士为宝玉求亲,引发宝黛吵闹,事情越闹越大,其中最大的受害者就是作为贴身丫鬟的袭人和紫鹃,原著记:

谁知那些老婆子们见林黛玉大哭大吐,宝玉又砸玉,不知道要闹到什么田地,倘或连累了他们,便一齐往前头回贾母、王夫人知道,好不干连了他们。那贾母、王夫人见他们忙忙的作一件正经事来告诉,也都不知有了什么大祸,便一齐进园来瞧他兄妹。急的袭人抱怨紫鹃为什么惊动了老太太、太太,紫鹃又只当是袭人去告诉的,也抱怨袭人。那贾母、王夫人进来,见宝玉也无言,林黛玉也无话,问起来又没为什么事,便将这祸移到袭人、紫鹃两个人身上,说:“为什么你们不小心伏侍,这会子闹起来都不管了!”因此将他二人连骂带说教训了一顿。。——第二十九回

荣国府所有的贴身丫鬟,她们惧上的心理,和袭人、紫鹃都是一样的,生怕自己伺候的主子出了什么问题,会被贾母、王夫人问责。

贾宝玉作客花家

由此观之,如果用宏观视野来看,元宵夜宴上贾母对袭人的批评,其实更多是一种普遍性,是主子对贴身丫鬟工作质量的一种考察,上述提到的李嬷嬷、袭人、紫鹃,包括其他主子身边的贴身丫鬟,应该都有类似的经历。

当然,袭人因有被王夫人挖走的前事,导致读者在观察她的情况时,带入的主观猜测意味比其他人要浓的多,但却很难证明,以贾母的身份地位,若要收拾袭人,无非就一句话的事儿,而且红楼后文中,也没有出现贾母针对袭人的其他情节,秉承孤证难证的解读思维,贾母敲打袭人是否具有特殊性,就只能疑罪从无,等待日后再有新的证据给予佐证了。

本文乃“不红居士”独家首发,未经授权请勿转载,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联系删除,谢谢!

0 阅读:113
评论列表

居士不红爱红楼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