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毛主席的战略眼光究竟有多高?《论持久战》为何能被称为千古第一阳谋?全国发行,全民传阅,蒋介石读后都为之拜倒,公开给鬼子都无法被破解!
今天我们就结合十四年抗战往事,从时代背景开始,逐步分析《论持久战》的惊人之处。
精准预测抗战之初毛主席是从什么时候开始预见日本侵华的呢?其实远远比我们想象的要早得多。
在考入湖南省立第一中学时,青年时期的毛主席就在考场上挥毫写就了一篇眼界相当高远的文章《民国成立,百端待理,教育与实业应以何者为要策》,其中对日本在明治维新后的教育事业发展多有称赞,同时也提及学习日本需谨慎。
20年代初,还在湖南第一师范担任老师的毛主席,就在写给友人以及老师的信件中提到了他对日本问题的担忧,认为日本必有野心染指东北,而当时距离九一八事变的发生还有足足十年。
红军根据地时期,哪怕面临着来自国民党的重重围剿压力,毛主席都始终将日本视作最大的潜在威胁,长征开始之初的原定目标就是北上转移抗击日本,可见毛主席究竟看得有多远。
除了目光长远之外,毛主席另外一个出众之处便是极少受外界的舆论和看法所影响。
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掀起了全面侵华战争。
值此国难之际,举国上下都对这场战争的前途充满了担忧,所有人,哪怕是当时的国民党高层,都对这场战争摇摆不定。
以蒋介石为首的传统官僚派对开战缺乏最起码的勇气,1931年时蒋介石曾下令让东北军放弃抵抗,希望日本吞下东三省后能满足胃口不再前进,希望美英列强能介入调停,到了六年之后他还是抱着那样软弱的想法。
少数的主战派则盲目乐观,反复以所谓的精锐论和决战论来“振奋士气”,将国民党政府与德国间的军购合作视作救命稻草,寄希望于“精锐部队”在本土作战的优势下迎头击溃远道而来的日军。
结果从淞沪会战到南京保卫战的接连溃败,直接让国民党海军就此化为乌有,陆上精锐溃不成军,加之首都沦陷,惨绝人寰的大屠杀爆发,加之北京、天津、华北接连沦陷,一时间举国上下都弥漫着“亡国”的悲哀论调。
甚至于,连汪精卫那个大汉奸鼓吹的“和平救国论”都出现了许多拥趸,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敢于去想象战胜日本的人都寥寥无几。
但毛主席就是有那样的眼光和魄力,断言这场战争中国必胜。
1938年5月26日,毛主席在延安抗日战争研究会上,首次通过演讲将《论持久战》的思想传达给了全党。
在开篇中,毛主席先是定调了抗日战争的性质为生死之战,亡国灭种在即,不容投降与绥靖的思想继续荼毒民众。
之后毛主席又从四个角度分析了当时中日两国之间的优劣。
论当前国力,是日本这个帝国主义强国侵略中国这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国,中国在战争初期的战场上,势必会遭遇挫折。
但论国家总底蕴,是日本这个少人口、缺土地的小国面对中国这个地大物博的大国,中国有支持长期作战的能力。
再论国家性质,是日本这个开倒车的封建帝国主义国家,面对中国这个已经开始全面团结的进步国家,中国才是更具意志与凝聚力的一方。
最后论国际形势,中国抗击侵略本存在天然的正义性,在国际外交上占有极大的优势,世界反法西斯态势整体优于法西斯势力,是多对寡。
综合这四大优劣论,毛主席对战争的未来作出了精准的分析——战略的持久战才是胜利的唯一途径,抗战将经历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三个阶段,而中国必将取得这场持久战的胜利!
刊印全国,不怕破解1938年6月,中共抗日研讨会落幕,毛主席将讲稿整理出来,油印成册,作为我党抗日的战略核心纲领而全军传阅。不久之后还公开发表,见诸报端杂志,全国发行,对许多国民党将领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程思远在回忆录中明确记载,白崇禧因为与周总理有私交,当时还共同参与国共会议,所以是最早获知《论持久战》思想的国民党将领。他非常赞赏毛主席的理论,认为那是克敌制胜的最高战略方针。
回到重庆后,白崇禧又向蒋介石转述了毛主席的想法,蒋介石也破天荒地对着自己多年的“老对头”连夸了数声“好”,当晚详细研究了《论持久战》的印本,还在上面做了详细的批注。
几天之后,蒋介石从《论持久战》中挑出“积小胜为大胜,以空间换时间”这两句纲领,在国民党内宣传,并通电全国,将之作为全民抗战的口号,广为扩散。
当时驻扎华北的傅作义甚至特别召集部下,展开了一场研讨会,要求全军学习《论持久战》的理论,将之视为得救之道。
一份演讲稿,一本论述国家如何抗击外敌的纲领性文件,竟在全国范围内公开出版,这在世界史上都是绝无仅有的,我党甚至还制作了英语译本和法语译本,交由南洋华侨刊印发行到东南亚,对日本几乎完全不做防范。
那么日本人对此作何反应呢?起初他们是很不屑的。
八月份,《论持久战》的首批印本发行后,就被日本最大的报社以惊人的速度转译为日语,九月份就在日本的《改造》杂志10月号上全文登出。
《改造》是日本左翼文艺群体所支持的进步杂志,曾反复被日本政府强制停刊,《论持久战》能在日本迅速被正式发行,恰恰说明日本的右翼法西斯势力根本没有将之放在眼里。
当时日本的一些右翼喉舌媒体甚至将此视作一个笑话,例如《外交时报》就直接公开称毛主席的想法是“自以为是”、“幼稚的幻想”。
非左翼媒体刊载《论持久战》的内容时,大多删掉了其中列出的种种日本的劣势指出,附带以“天真的大话”等羞辱性标题来吸引眼球。
本该对此展开全面研究的日本军部,甚至都没有将它纳入参考范畴,仅有部分谍报部门的人员撰写了报告,但也仅仅将之视为“中共维持士气的虚假宣传手段”。
直到时间跨过1938,迈向了艰难的1939年。
这一年,战争的进展,真的随着毛主席的构想,分毫不差地发生着变化,抗日战场终于进入了毛主席设想中的战略相持阶段,而原本还洋洋得意的日本军方陡然发现,自己已经陷入了一片大海,一片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
他们开始重新重视《论持久战》,开始研究它,通过它来分析八路军和新四军的游击战术,但是,有用吗?
精准至极的战略规划1939年,日本的侵华战略受到了严重打击。
虽然在前一年,日本依旧能保持攻势,还开辟了华南战场,但他们的调度能力也逐渐达到了极限,在大陆的兵力一路增兵到六十万,后又提升至一百万。
他们在东北经营的“大本营”将后勤压力拉到了极限,却也难以继续支撑更多的兵力进行作战,中华大地几乎耗干了日本兵的机动力。
与之相反,这一年国民党的第一批补充兵力完成了训练开始陆续投入战场,蒋介石拿出了难得的坚决态度,指挥国民党部队从四月开始,发起了直到当年冬季都连绵不断地消耗攻势,虽损失巨大,但也成功在长江、太原等战线上取得了较为不错的战果。
与此同时,八路军则在国军无法辐射到的华北腹地,靠着游击战术不断袭扰日军的后方补给线,破坏日本在华北地区的治安战略,逼迫日军在这一年的十月将战略重心重新收缩向华北与华中,为正面战场的国军分担了相当的压力。
整体战局在这一年进入了僵持阶段,战事的紧张逼得日本军部高层焦头烂额,且由于战争开支不断扩大,日本本土经济开始顶不住压力,国民生活状况发生严重倒退,逼得当时的首相近卫文麿不得不引咎辞职以平息民怨。
到了这个时候,日本人又想起了《论持久战》这篇奇闻,侵华日军高层几乎全都重新学习了一遍这篇文章,岗村宁次甚至反向学习了毛主席写的另一篇《游击战条令》,对麾下伪军教导起了“敌进我退,敌驻我扰,敌疲我打”。
但他们陷入了一个巨大的误区,只想着从毛主席的著作中挖掘战术的思路,寻找破解游击战的方法,却不曾领悟其中的战略内涵。
岗村宁次针尖对麦芒式地研究出了“三光政策”等一系列针对游击战的方法,却始终无法扑灭蔓延在敌占区的点点星火。
正如毛主席所言,中国人已经团结了起来,全面抗战是大势所趋,日本或许能再动员出百万精锐部队,但也绝对无法打败四亿团结一心的国民。
等到时间进入1940年时,《论持久战》已经在日本被彻底封禁了,无论是支持它的左翼刊物,还是嘲笑它的右翼杂志都不被允许继续刊载这篇文章。
因为日本人发现,随着战事进一步发展,战局越来越向着毛主席预言的方向发展了,在日本国内已经出现了少量对战争悲观的声音,有学者在重新研究《论持久战》后,也开始赞同毛主席的必胜论。
日本军国政府怕了,但已经没有用了,战争一天又一天地持续,日本的国力一点点被耗空,他们能做的无非是继续向日本国内宣传“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钦慕皇道,倒戈投降”,不断拍摄伪军和汉奸的照片来展示所谓“中国人”望风而降,实际上却在正面战场和后方战场不断地被压缩战线。
当战争在1945年最终以中国的胜利结束时,日军高层中的许多人,甚至都被毛主席的战略眼光所彻底折服。
日本关东军大本营参谋,北平情报机构总负责人山崎重三郎在自己的回忆录中直言不讳——
“日本被中国打败是当然的,这样好的战略著作(论持久战)在日本是没有的,日本物资方面和科学技术方面都优于中国武器优越于中国,但没有这样的以哲学为基础的宏远战略眼光,日本没有。”
《论持久战》中的分析,准确得就好似一篇战后才写成的战争纪实,但它却诞生于1938年,它公开发表,公开给了敌人,被研究了七年却始终无法被破解。
这千古第一阳谋的震撼不仅刻在了我们的脑海里,甚至也刻进了日本一代学者的记忆中,推动着他们建立起了“毛泽东思想研究院”,在之后的数十年中,不断地钻研着主席的战略与哲学构想。
一份战略分析,令无数敌人都为之折服,千古第一,名副其实。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