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外感发热的中医外治法

西岩宇 2024-08-15 15:44:34

小儿发热是儿科门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可见于多种疾病,如感冒、疱疹性咽峡炎、肺炎等。近期天气炎热,小朋友们贪凉吹空调、吃冷饮后引起发热的情况不少,加之目前各种病毒的流行,恰逢暑假人员流动大,人口聚集,儿童抵抗力较差,较成人更加容易感染。

孩子发热后,家长的焦虑莫过于给孩子喂完退热药后孩子的体温容易反复,或是体温仍然无法降至正常,但此类药物短时间内不能重复多次使用,甚至影响肝肾功能。中医外治法具有简、便、廉、效的特点,临床广泛应用于小儿发热,一起来看看吧!

01耳尖刺络放血

《灵枢·厥病》中记载:“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灵枢·口问》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耳尖位于耳廓最高点,又名“耳涌”,独居阳位,外感时外邪多犯阳经阳位,耳尖刺络放血可透邪外出,使体内郁热排出,从而达到解表退热的效果。

操作方法:先按摩耳尖部位使其充血,常规消毒耳尖部位皮肤,用采血针对准耳尖穴,速刺1~2 mm, 以75%酒精棉球擦抹放血处,轻挤针眼四周,放血5~10滴,以干棉球压迫止血。

02小儿推拿

开天门、推坎宫、揉太阳、揉耳后高骨各50次;

风寒者加推三关、揉一窝风、拿风池;

风热者加清天河水、退六腑。

开天门:位于两眉中(印堂)至前发际成一直线。操作时,术者两拇指交替自下向上推,称 “开天门”。

推坎宫:坎宫位于自眉头起沿眉向眉梢成一直线。用两拇指桡侧自眉心向眉梢做分推,称推坎宫

揉太阳:太阳位于眉梢与目外眦中点后约一寸凹陷中。操作时,用中指揉该穴,为揉太阳。

揉耳后高骨:耳后高骨位于耳后入发际,乳突后缘下陷中,即两侧耳后入发际高骨下凹陷中。用拇指揉耳后高骨下凹陷中,叫做揉耳后高骨。

拿风池:风池穴位于胸锁乳突肌与斜方肌上端之间的凹陷处。拿风池是用拇指指端与其余四指指端相对用力提捏。

揉一窝风:一窝风穴位于手背腕横纹正中凹陷处。操作时,为用拇指或中指端揉之,称揉一窝风。

推三关:在前臂桡侧缘,自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术者左手托住小儿尺侧腕关节,食、中二指并拢直托小儿前臂,以右手拇指或并拢的食、中二指指面在前臂桡侧,由腕横纹起推至肘横纹,称推三关。

清天河水:天河水位于前臂内侧正中腕横纹至肘横纹成一直线。从腕横纹推到肘横纹,名清天河水。

退六腑:位于前臂尺侧,阴池至肘成一直线。操作时用食、中二指或拇指指面自肘部推向腕。

03穴位贴敷

穴位贴敷是将中药调制成膏状后,贴敷于相应穴位上,利用药物和穴位刺激的双重作用,达到驱邪散热、发汗解表之效。

04中药熏洗

中医学认为发热是由于外邪侵袭致阳气被遏,正邪相争而致。中药熏洗通过水的温热与药物解表的作用,使皮肤腠理开泄,一方面可以使药性从毛孔而入,促进药物经皮肤吸收;另一方面,使邪随汗出,以达到祛邪外出、发汗退热的效果。

05中药灌肠

中医学认为“肺与大肠相表里”,通过中药灌肠可以通过清泄大肠之热从而达到清肺热的目的,另一方面儿童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苦寒之药易伤脾胃,采用灌肠方法能避免清热解毒药物的寒凉之性损伤脾胃。同时,直肠附近分布了丰富的毛细血管网,药物的有效成分可经肠黏膜吸收入血,可有效地克服患儿口服用药难的问题。

0 阅读:11

西岩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