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老师教的是拳,不传的是步法。我曾见过很多练形意拳的人,练了一辈子也没有得到形意拳的真正行步练法。行步拳的主要步法是七星步,练行步拳以五行拳、十二形拳为主。本门五行拳主练气、劲,十二形拳主练意、形。
有了五行拳的基础,练十二形拳要求走起来,要练活步,这个活步主要是七星步法。所谓七星步就是三步一组,左三步,右三步,连续向前走。要求前脚蹚后脚蹬,后脚要蹭着前腿胫、膝走,还要内含鸡形步的意念。另外这三步,前两步的行进路线虽然是曲线,但落脚点是在一条直线上,而第三步则要向外侧45°斜角上步。如果是左三步、右三步加上一个回身的摆扣步,其脚步落点恰似天上北斗七星的星位排列。但实际练功时,不只是左三步、右三步。开始练最好选个空旷场地,一趟拳打出去,能有二三十米再回身才好。练这个行步拳要的不是形式,要的是这三步必须练得与呼吸合拍,第三步出拳与呼气必须相合(即意念、劲力与呼气合在一个点上)。
拳打出去了,气要压到第三步的脚底下,同时意劲也要到位。这三步在行进中每一步都不能停,前脚蹚,后脚蹬,后腿催前腿。步不停,手不停,气不断,意不断,劲不断,这才是行步拳。正如《拳经》所论: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胆上如风响,起落似箭躜。这行步拳也是张鸿庆传形意拳的独特练法,过去也属于拳家私功,是不让人看的东西。过去练形意拳的人不喜欢人家看他练拳,不仅是怕人家偷学他的艺,主要是怕别人干扰他练功。老辈练家讲“白练功、黑练气”,意思是要想练气法,得黑天练,要练二五更的功夫。因为只有在夜深人静的后半夜,练功的环境静心也静,心无杂念容易得气。白天不容易静,练功得气差些,但可以练劲。
我有时在公园看人打拳,有些人像小偷打拳,一边打拳,一边左摇右晃,东张西望,旁边有一点儿动静他都注意。你说这个拳怎么能打好呢?老辈练拳有些东西可以让人看,有些东西是不可以让人看的。特别是看重“打”的练家,他们的东西很多是自己一个人练,即所谓练“私功”。前辈老师说我们这形意拳是走着练的拳,是“土把式”,意思是脚不离地皮,老是贴地走。
张鸿庆的传人都是非常重视练腿功的,老一辈练拳不光练套路,很多时间他们是练走,练腿功的。打拳前要练,练拳间隙从来不会坐下来闲聊,练完一趟拳就来回遛,遛也不是瞎遛,而是遛一种特殊的步法,这种步法在本门叫“直行步”。此步走法有点像盲人走路,一步一步向前探着走。练时要求头顶项竖,肩松肘坠,两臂自然下垂,手指向下,手心向大腿一侧,松腰直背,搭舌拉胯,气沉丹田,目向前视。两脚向前蹚着走,脚底轻贴地皮,像穿了鞋没提后跟,趿拉着一双旧布鞋走路的感觉,拿着脚向前行。按照以上要求,只要你能放松下来走上几趟,很快就能感觉到两手发胀,全身舒畅。本门这个走法看似简单,可若能坚持长期走下去,久而久之,是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功效的。
吴桂忠老师常讲,当年褚广发老师来汉沽教拳,从来不坐车,来回全靠步行。有一次吴老师和师兄到宁河丰台镇褚老师家接老师去汉沽,哥儿几个跟老师说:“您老坐我们的自行车,我们带着您老走。”褚老师说:“算了吧,我才不坐你们的那个车,你们走你们的,我走我的,你们到了我也就快到了。”吴老师他们无奈只好骑车先走了。等大家到了汉沽,褚老师也过了芦台了(丰台镇距汉沽90多里,芦台镇距汉沽18里)。褚老师讲,老辈练形意拳早晚有空就到村外大道、河边大堤上去遛,这形意拳的功夫多半是走出来的。
吴老师讲,过去形意拳是“一出一入”的拳,相传刘奇兰、郭云深那一代,在与八卦门传人的交流中得到启发,之后在步法上有了发展,并且吸收了太极门的沾黏、腰化劲。这些东西到李存义那一辈又得到了进一步发展。1900年,李存义曾到山西太谷县拜见宋世荣,宋世荣向李存义传授了内功心法。受到宋世荣的点拨后,以李存义为代表的河北派形意拳又有了新的发展。应该说,宋世荣、郭云深、刘奇兰、李存义等两代形意拳大师们改造发展了形意拳。但他们的改造并没有使自家形意拳失去本门的原有特色,只是吸收了别门的精华,充实了自家拳的内涵。
步法练习是张鸿庆传形意拳的重要内容。历来老师教拳都不轻易传步法;就是传,往往也不轻易系统地传授步法。据我观察,练形意拳的人,极少有人能把前辈老师那些系统的步法学到手。张鸿庆传形意拳的主要步法有:直行步、三角步、四正步、四隅步、七星步、滑冰步、弧形步、龙行步、阴阳鱼步、摆扣步、走圈步、梅花步、九宫步等。以上这些步法都要配合一定手法单独操练。本门入门弟子练到一定火候,老师都要传授这些步法。当然由于个人情况不同,老师会因人施教,有选择地传授步法功。这些步法功的练习,是以后学练盘身掌必不可少的基本功法。
由于重视活步练法,因而张鸿庆传的几个形意拳小套路(如五行进退连环、十二形合演、八式拳、鸡形四把、燕形、猴形、龙形拳等),也别具一格,与别的形意拳支派大不相同,其中灵活的行步法,浑厚、疾猛的发声发力别具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