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美学之父”徐悲鸿的艺术之路

文字有思想 2024-09-27 03:53:06

提起徐悲鸿,你可能看过他画的《八骏图》。但你如果以为徐悲鸿只是以画马闻名于世,那你就小看他了。徐悲鸿在近代中国画坛占有重要地位,是因为他主张改良中国传统绘画,将西洋画的技法融入中国画。

徐悲鸿(1895-1953)

如果你以为徐悲鸿就是一个崇尚西方的画家,那你又小看他了。徐悲鸿的画,几乎选择的都是典型的中国意象,尤其是中国底层人民的面貌。

徐悲鸿《八骏图》

对西洋画技法的推崇,以及对中国底层人民的深切同情,如此矛盾而又和谐地存在于同一个人身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徐悲鸿的这种风格是如何形成的?

中西结合,改良国画

徐悲鸿为什么会主张用西洋画技法来改良中国画?这既有时代因素,又和徐悲鸿独特的求学经历有关。

徐悲鸿生长的时代,政局动荡,内忧外患,西方思潮涌入。当时在思想界普遍涌动着学习西方,改造中国的思潮,艺术界也不例外。

在辛亥革命爆发以后,徐悲鸿在1916年考入震旦大学法文系,每天都对西方文化耳濡目染。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他结识了康有为、王国维等那个时代的“文化大咖”,顿时眼界大开,产生了去西方留学的念头。而且,他留学的目的很明确,就是学习西方绘画的技法,对中国画做出改良。

徐悲鸿与康有为画像

1919年,也就是中国爆发五四运动那年,在康有为等人的帮助下,徐悲鸿终于得到公派出国的机会,开启了长达八年的留学生涯。当时他师从了几位大师级的人物,这三位的共同特点都是追求写实主义。其中一位是巴黎美术学院的弗拉芒格教授,擅长于历史题材的人物画。相比细节他更注重色彩的搭配与对称,这对徐悲鸿日后油画风格的形成有着巨大的影响。

关注底层,爱国情怀

说到这里,你大概已经了解了徐悲鸿为什么在绘画上致力于中西结合,然而如果他仅仅做到这一点,他的作品还不能拥有那种打动人心的力量。徐悲鸿在艺术上的成功,还由于他特别关注底层人民,经常把底层人民作为绘画中的主角。那么,徐悲鸿在绘画题材上为什么会这么别具一格,喜欢描绘劳动人民的生活呢?

这就又要说到徐悲鸿的个人经历了,徐悲鸿出身贫寒,少年时颠沛流离,回国后又耳闻目睹了大革命从兴起到失败的过程,很自然地产生了对于劳动人民的同情和尊重,并通过艺术创作把这种感情表达出来。

徐悲鸿《愚公移山》

比较典型的作品是徐悲鸿在1940年创作的《愚公移山图》。当时抗日战争已经进入最艰苦的战略相持阶段,徐悲鸿亲眼目睹了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斗争,于是创作了这幅画,寓意是中国人民将以愚公移山的精神艰苦奋战,夺取抗战的最后胜利。在这幅画里,徐悲鸿重点描绘了几个高大魁梧的壮年男子,手持钉耙奋力挖掘,他们姿态不一,有的挺直上身,有的俯身下蹲,但都呈现出雷霆万钧的气概。在这幅画中,劳动人民显示出了顶天立地的大无畏气概,可以说是对徐悲鸿思想倾向的高度浓缩。

小结

徐悲鸿从一个贫穷的少年,来到上海追寻梦想,接着怀着引入西方绘画技法,改造中国画的宏大志向,远赴欧洲,接受系统的艺术教育。回国以后,他又用手中的画笔,表达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歌颂。徐悲鸿在艺术追求上有两个主要特征。

第一,徐悲鸿致力于用西方绘画的技法来改造中国画,并且坚持将写实主义作为沟通东西方绘画的连接点。

第二,徐悲鸿还致力于通过艺术创作去表现中国底层人民的精神面貌,这也和他的经历有关。在他的代表作《田横五百士》《徯我后》和《愚公移山图》当中,这种倾向得到了充分展现。徐悲鸿的绘画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缩影。

徐悲鸿《田横五百士》

徐悲鸿《徯我后》

0 阅读:0

文字有思想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