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跑赢
老子最早提出了“无为而治”的理念,对于什么是“无为而治”,大家的理解各不相同,很多人出现了错误或者片面的理解,导致了一些行为上的偏差。
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真的是无所作为、碌碌无为吗?当然不是!以下这五种理解,只有最后一种才是正确的。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即删)
01
原文本义
《道德经》: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
意思是,不崇尚伪贤之才,使民众不起争相效仿之心;不炒作稀有难得的财物,使民众不去做盗贼;不炫耀能引起人们私欲膨胀的东西,使民心不受诱惑。
《道德经》: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
意思是,所以在圣人的治理下,民众私欲不生,丰衣足食,争心消除,体魄强健。使民众无伪智、无贪欲,那些诡计巧诈的人就不敢有所行动。
《道德经》:为无为,则无不治。
意思是,以无为而治的理念来治世,就没有治理不好的。
由此可见,要想实现“无为而治”,首先就是要做到“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三点,以消除民众的各种私欲,斩断纷争的根本来源。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即删)
02
错误或片面的理解
古希腊哲学家伊壁鸠鲁:“认识错误是拯救自己的第一步。
第一种:无所作为就能实现大治
这是最为错误的一种理解倾向,企图曲解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来掩盖自己消极躺平、无所作为的状态。试想一下,老子说过“治大国若烹小鲜”,即使是“烹小鲜”,难道会是无所作为吗?
第二种:无为就是有为
这种理解也是错误的,此“无为”是真的碌碌无为,并非老子所说的“无为”,属于混淆概念的理解。如果说“无为就是有为”,那就没有必要再作表述上的区分了,无为怎么会是有为呢?
第三种:不妄为
这是最接近正确的理解,但仍然是片面的,“不妄为”仅仅是无为而治的前提,就像是要想成功,首先要保持不败一样。此种理解,并没有解答怎么做才是“不妄为”,是不是没有切中要害呢?
第四种:有所为、有所不为
虽然此表述本身没有什么问题,但这种理解仍然是片面的,没有说清楚要“为”的是什么,“不为”的又是什么。如此的表述,说了跟没说差不多,别人又如何能够从中得到实质性的启发呢?
(图片来自网络,侵权联系即删)
03
正确的理解:无为而治就是“治未病”
张瑞敏:管理得好的工厂,总是单调乏味,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
通过不尚贤、不贵难得之货、不见可欲,让民众消除欲壑难填,全都安居乐业,不就实现大治了嘛!否则,一旦私欲膨胀,那就是纷争和混乱的开始。
这跟“上工治未病,不治已病”是一样的道理。因此,老子所说的“无为而治”,其实就是“治未病”,包含三层含义:
1.能不去犯错的,就不要去犯错;能不妄为的就不要去妄为,省得还要做出纠正错误的那种“为”。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无为而治的前提是少犯错、不妄为。
2.能在苗头出现的时候,用“小为”去纠正,就不要等铸成大错以后,再用“大为”去弥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还是靠“小为”预防来得重要。
3.如果单位突然间出现了大变动、大调整式的“大为”,只能说明平时的管理没有跟上,问题的苗头没有解决,此时已经出现了较大的问题。
欢迎大家关注、评论和点赞!《跑赢职场》,带你在职场上纵横驰骋!
无为,就是道法自然,俗称任它。所以,法国百科全书派,在翻译老子的无为思想时,用了最口语的措辞“让他们干!让他们干!”千百年来,唯一解得无为思想的,就是法国百科全书派的这句话!
无为是老子最重要的思想,千百年来之所以无人真正理解,不是无为有多玄妙奥难懂,而是读者被自己已有的观念束缚,对于这个朴素的真理视而不见充耳不闻。无为思想不是凭空产生的,其来源老子在德经第六章是这样介绍的:“天下之至柔,驰骋于天下之至坚,无有,入于无间,吾是以知无为之有益也。”他在另一章中又说:“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及吾无身,吾有何患?”从有益和大患正反两个方面论述了无为而治的底层逻辑。无为绝不是什么都不做,而是不能为了某特定的一部分人的利益去做事。世间所有的人,利益面前,不假思索的是争取,灾祸来临,第一反应是脱免。所以自私自利是至坚,是无间。如果谁想在他人至坚的抗拒中自由往来,想在他人密不透风的防御中轻松出入,只要自己做到至柔和无有,就不会受到反抗,达成无为而治的目的。所以无为是放下自私自利,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善者吾善之,不善者吾亦善之”,唯有如此,才能以其无私,而成其私。“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另外再强调一下,无为的“为”字读四声,本意是目的,这里作私人利益讲。不仅不为自己,也不为特定人群,无以为才叫无为。
别老子老子的,老子的思想在中国根本行不通,古代是,现代也是。老子不仅讲要无为而治,还最求小国寡民。中国什么时候喜欢小过,都是以大为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