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日之下》算是一个新闻集锦,把发生在现实中的几个社会新闻合并在一个故事里面。主要包括剑桥护老院将老人推到露台脱光洗澡。国宝之家残疾人护理院长期提供过期食品,以及虐待残疾人,康桥之家院长性侵有智力障碍的院友,以及8个月内6人离奇死亡。影片的结构有点类似《熔炉》,以一个外来者的视角,将这些内幕逐步呈现给观众,然后再进入正邪对抗的阶段。效果也有点类似,煽情大于剖析,甚至最后同样是让主角全身淋湿。
如果仅从文本深度来讲,我个人是比较喜欢看剖析类的片子。但走情绪流的片子在客观上确实更容易引起大众对这些话题的关注,使得平日里一些不容易被看见的角落公之于众。只能说这些社会议题片最好是各种拍法都存在,如果只允许一种拍法,就比较遗憾了。当然《白日之下》不是完全没剖析。比如余香凝演的晓琪去找议员了解福利制度的情况,就通过议员之口说出了一些系统性的问题。但技法上有点愣,就是硬说。同样是直白拍法,可以看看肯·洛奇的《我是布莱克》。主角患了心脏病,医生建议他不要继续工作。于是他去申请救济金。但福利中心对他进行电话评估后,又认为他还有工作能力,拒绝发补助。这中间的每个步骤都必须打电话,等电话,重复回答各种问题。步骤之间都要等上很长的时间,更快捷的方法是网上填申请表,但他不会用电脑上网。另外有帮助阅读障碍者的专属热线,可必须先在网上预约。总之各种踢皮球的操作让观众看得相当窒息,这就很直观地表现了福利制度之僵化。还有《下一个素熙》也是直接让警察去各个教育机构和政府部门调查,让观众看到一个社会事件的背后牵涉到的方方面面的问题。《白日之下》的拍法属于直接给结论。包括新闻行业的没落也是光靠说的。而且在一部电影里同时讨论两个议题可能有点太贪心了。尤其是功力仍不成熟的情况下,每个议题都只能蜻蜓点水。然而简君晋的野心还更大,他同时还讲了人伦问题。比如胡枫演的水哥那条支线,与主角晓琪的爷爷相互呼应,都是讲三代人里面中间的那一代弃老人于不顾,第三代尝试弥补关系却力不从心。这一段拍得比较TVB,如果没有很强的整合能力,把人性的异化与环境的压迫紧密相连,光拍一个不孝子孙的故事,那跟韩延的《我爱你!》这种纯商业片也没什么差别。胡枫这段整个拿掉可能效果还好一点,省下来的篇幅可以用在彩桥之家的芳姐这个角色身上,就是宝珮如演的那个恶毒护士。这个角色目前就是个纯反派,拍法跟《熔炉》的反派差不多,甚至更加类型化一点,每次她登场,镜头就变得不那么写实,配乐也一直在鼓动情绪。那几个让她直面观众说台词的镜头,也很像惊悚片。至于露台洗澡那场戏,一系列的慢镜以及油画般的色调,可能用意是想拍出地狱感。但个人认为情绪稍微有点错位,因为这些旁观视角营造出来的是恐惧感,就好像这里是杀人现场,但实际上旁观者看到这个画面,应该是愤怒大于恐惧的。倒不是说芳姐这些恶行不真实。我相信现实中确实有人会干出这么残忍的事,但一来视听上越是类型化处理,就越像一台戏,越跟现实抽离。二来把人物做得这么扁平,除了宣泄情绪外就没有其他作用了。看的时候就在想为什么她是这样子的人,以前到底经历了什么,这些东西完全缺失。相比之下林保怡演的章剑华这个人物就塑造得比较好,包括表演也是全片最出彩的一个。片中除了展现他的恶之外,也以他个人的视角拍了一场戏。就是他在晓琪面前讲述自己从小被歧视的经历。假如社会不对他这类人报以歧视态度,极有可能减少一个恶人的诞生。虽然他是带着目的来的,这些经历是否百分百属实仍然存疑。但这一段已经可以引导观众去思考那些更为隐蔽的恶是如何产生的。章剑华这些戏份也让林保怡在模仿病症的同时,又多出一个层次的表演空间。梁雍婷演小铃只需要解放天性就可以了,形式是比较单一的,当然这主要是被人设限制住了。这两个演员和余香凝都同时提名了金马奖和金像奖。个人认为林保怡是最强的,不过他金马报的是男配,金像报的是男主,可他的戏份并不算特别多,因为这是一部大女主的戏。这可能会减弱他的竞争力,他的对手是《年少日记》的卢镇业,《第八个嫌疑人》的大鹏,《毒舌大状》的黄子华,还有《金手指》的梁朝伟,感觉难度相当大。余香凝的表演不算太突出,这次她的对手是《不日成婚2》的卫诗雅,《毒舌大状》的王丹妮,《填词L》的钟雪莹,《4拍4家族》的谢安琪。我没有补完片单,表演方面评价不了,但这些人没有那种搞人情世故的老前辈,像22年的谢贤那样。所以余香凝也不能说完全没有机会。简君晋则同时提名了最佳导演,最佳编剧和新晋导演。作为新人导演他还算是有些想法,比如开篇就是一系列的仰拍和俯拍,显然是针对片名《白日之下》来设计的。还有明仔坠楼那场戏,在他死前看到了天上飘落的雪花,死后他妈妈和晓琪在烧纸钱的时候,那些灰烬在向上飘,跟雪花下落的方向正相反,呼应了开头的仰拍和俯拍。所谓人在做,天在看,实际上人也在看天,就如姜大卫演的通伯喜欢望天,是一种理想主义的体现。不过这种理想主义属于理论理性的范畴,影片最后晓琪告发了彩桥之家,却遭到院友的唾骂,这里其实已经触及理论理性和实践理性的矛盾。很多事情在是非对错上绝对占理,但实践起来却会带来其他后果。结果影片结尾让通伯讲了些励志金句,对两种理性的探讨就此止步,有点泄气了。简君晋的前作《当C遇上G7》,是比较私人化的作品,拍得自恋又做作。这次开始拍社会议题,然后在金像奖上获得大量提名,也体现出港片的发展趋势。香港过去也有导演在拍现实题材,比如许鞍华就拍过一些,但因为黄金时代的娱乐片风头太大,完全盖过了这些片子。如今娱乐片没落,许多创作者北上拍片,反而让这批新人有了更多曝光的机会。这也不失为一条出路,尽管不是康庄大道,但至少让人看到,路上还有年轻人在走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