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治饭渣”竟成“惩罚饭渣”,家长都踩了哪些坑?(三)

宛爸育儿日记 2024-08-05 22:16:33

前几天我们分析了一位爸爸在网络上分享自己“整治饭渣”的一系列视频,经过三天的“整治”,宝宝终于对爸爸说话有了一些负面的反应……从我们的角度来说,爸爸在吃饭过程中和宝宝的互动存在很大的问题,特别是说话的内容、方式、语音语调都踩中了很多雷,今天我们就继续分析这位爸爸在“整治饭渣”的过程中,说错了哪些话,我们日常和宝宝在吃饭过程中说话要注意哪些细节。

经过三天的“整治”,宝宝对爸爸说话产生了一些恐惧。第四天的视频开始,宝宝已经把一碗红豆糊吃了三分之二,在尝试用手捞碗里的食物,这时爸爸问“你吃不吃?”听到这句话宝宝立刻看向在一旁的妈妈,这时爸爸说“别看你妈,不要看你妈妈,看爸爸。”

看到爸爸又开始重复和前几天一模一样的话“你吃不吃?”宝宝有点儿着急,挥舞上手示意要妈妈抱抱。这时爸爸严厉地说:“不抱!没有人抱你!”

这时爸爸继续追问“你吃不吃?不吃我就端走了。”

看到宝宝小嘴裂开想哭,爸爸补了一句:“你嘴别嘟。”

看到宝宝没搭理自己反而继续向妈妈求助,爸爸说“不吃是吧?妈妈转过去”同时爸爸把宝宝侧向妈妈的身体拉过来,说“妈妈不会管你的。”

听到爸爸说“妈妈不会管你的”,宝宝终于哭出声开始喊妈妈,爸爸依旧执着地追问“吃不吃啊?不吃我端走了。”看宝宝仍然在哭没有行动的意思,爸爸这时开始倒数“3、2、1”宝宝依旧在喊妈妈,同时斜眼看了一眼爸爸

这个“察言观色”的眼神激怒了爸爸,爸爸把餐盘全部撤走,一边说“下去玩吧”一边把宝宝强制抱出了餐椅。

视频在宝宝的哭声中结束了。

评论区有的家长认为爸爸太严厉了

有的感觉宝宝还是哄着吃,夸着吃才行

那么宝宝吃饭时家长到底要怎么做,怎么说才行呢?

01

好好吃饭 / 吃饭环境很重要

参加过我们的课程的学员都知道我们首先会针对宝宝吃饭的环境提出调整的建议。

宝宝注意力能够集中的时间并不像家长想象的那么长,一岁左右的宝宝专注力持续的时间只有3~5分钟,即使是6岁的孩子专注力也只能持续12~30分钟左右。由于受到生理发育的限制,孩子的注意力是非常容易被各种声音、动作干扰和影响的。所以一般我们建议家长安排宝宝吃辅食的时候,尽量布置出一个安静,没有人员来回走动的环境。宝宝吃辅食的时候最好只有一个家长在旁边陪伴,吃饭时家长不说话,仔细观察孩子的表情和动作,做好相对应的互动就可以了。

这样做就是避免家长和宝宝说话吸引宝宝的注意力,打断宝宝吃辅食的节奏,也避免家长的语言、表情或动作无意中让宝宝哈哈大笑引起误吸、食物呛咳等问题。

02

好好吃饭 / 过早合餐有影响

合餐,指的是宝宝辅食添加阶段结束,开始与全家在同一张餐桌上吃饭,不再单独安排餐椅的开始。

太早让宝宝与成人在一张餐桌上吃饭,宝宝一定会对成人的食物感兴趣。在这位博主分享的前几段视频中,就有一个细节,爸爸问宝宝吃不吃,宝宝瞥了一眼餐桌上爸爸妈妈的饭菜。眼神里流露出想吃又不敢表达出来的表情。随后展示出孩子的吃饭过程,比如不愿吃面包愿意啃馕也侧面说明孩子是存在味觉上喜欢甜味、咸味重口味食物的问题。

不少家长也在网络上分享宝宝总想吃大人的食物,对自己的饭菜不感兴趣。这都是因为家长之前无意识地给孩子尝过、吃过成人的饭菜。成人饭菜的味道比辅食重的多,味觉敏感的宝宝会牢牢记住这个特点。

因此如果在宝宝吃饭不稳定或者太早就让宝宝与全家一起吃饭,就容易出现家长因为宝宝哭闹要吃成人的食物,为了哄孩子不得不给,下次宝宝想吃成人的饭菜就哭,家长陷入恶性循环无法解决孩子的吃饭问题。

像视频中这样大人在大餐桌上吃饭,宝宝在旁边吃,看起来很合理,全家各吃各的,就非常容易出现视频中宝宝想吃成人的食物,家长不给,孩子哭闹,或者向其他家人求助的情况出现,局面特别容易失控。

因此想解决这一类的问题,就必须重视上面提到的就餐环境的布置与安排,以及让宝宝在恰当的时间开始与全家合餐。

03

好好吃饭 / 吃饭时不说教

不管视频中是真实的互动还是有“演”的成分,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爸爸的台词仿佛只有一句——你吃不吃?不吃端走了。

对于一岁左右的宝宝来说,自己吃饱了没有,大概他自己也想不清楚。还没有掌握语言沟通能力的宝宝,也很难通过语言告诉家长“我吃饱了,不想吃了”。

有过类似经验的妈妈都知道,问孩子吃饱了没有还不如自己观察宝宝吃了多少食物更快捷准确。

视频中爸爸错误的沟通方式一就是试图让宝宝主动用表情、语言、动作与自己沟通。

直接用语言沟通,这时成年人之间互动最快捷、准确的方式,但是和孩子却不一定有效。宝宝的智力发育、语言能力发育受限制,俗话说“孩子的脸说变就变”,就是孩子自己也不明白自己到底想要什么,想要做什么。他想不明白就不可能准确的表达出来。

这位爸爸在不同的视频中询问“你吃不吃”,其实是不同的含义,不得不感慨中文的博大精深,相同的文字组合,在不同的情境下潜在的意义丰富多样:

第一天,举着一勺食物送到宝宝面前问“吃不吃?”

这确实是在问宝宝要不要吃。

第二天看到宝宝不好好吃饭,问宝宝吃不吃,是不是不吃了。

爸爸的语气并不是询问,而是让宝宝二选一,要么继续吃,要么离开餐椅。

第四天问宝宝吃不吃,是看到宝宝开始玩食物,实际上爸爸想表达的意思是“不要再玩食物了,吃饱了就结束就餐”,但或许是爸爸语言习惯的原因,说出来的话却依然是“你吃不吃?”

这就是一个成年人不会和孩子沟通的错误示范。如果这位爸爸面对的不是1岁多的孩子,而是成年人,我想首先他不会用这种语气,更不会用手指指着对方追问“吃不吃”。其次,经验丰富情商高的成年人在不同语境中能够比较准确地识别出对方说的话所指的背后的含义,也就是能够理解这位爸爸三次问“吃不吃”其实是在说不同的三件事。

可惜爸爸面对的是自己的孩子。这些语气、动作以及超出了孩子理解范围的语言,让孩子无法准确获取爸爸想要表达的意思。孩子听不懂就不可能理解,不理解就更不可能采取对应的行动。因此即使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爸爸认为自己的权威受到了挑战而态度逐渐变得恶劣。

那么面对宝宝不吃饭玩食物,家长应该怎么说呢?

首先要相信宝宝有感受到自己是饥饿还是吃饱的能力。视频中的爸爸多次忽视孩子已经吃了不少食物的事实,一味追问还要不要继续吃,这就是孩子吃饭不符合家长预期的体现。语言上谈什么“尊重孩子”,行动却不信任孩子,那么这种尊重只是做做样子罢了。

其次宝宝行动上已经传递出“吃饱了,不想吃”的信号,家长只需要询问和确认三次,确定宝宝理解自己在问什么,如果宝宝表示不吃了,结束就餐即可。如果是全家合餐,宝宝吃完了大人还没有吃完,让宝宝坐在餐桌旁等全家吃完结束就餐就可以了。

最后,和孩子沟通要用孩子能听懂的语言文字来表达,一次只表达一个意思,要注意语言的规范性。比如爸爸在一段视频中问宝宝吃不吃了,给孩子两个选择,前一句是向孩子确认“不吃了是吧?”下一句说“给你两个选择,一个是妈妈抱,一个是吃饭,你选哪个?”很明显这两个选择和前一句确认孩子不吃了是矛盾的,爸爸挖了个坑让孩子跳进去。如果真的想解决吃饭问题,只要问宝宝是不是要继续吃饭就可以了。宝宝如果表示不想吃了,抱出餐椅即可。至于说宝宝离开餐椅后做什么,那是另一件事儿,跟吃饭没关系。像爸爸这样把两件事混在一起,挖个坑跟孩子沟通,显然是不可能有什么效果。

再比如第四天视频中宝宝刚刚向妈妈求助,挥舞双臂,爸爸马上说“不要抱,没有人抱你,你还要不要吃?”这也是不恰当的做法。宝宝挥舞双臂看向妈妈,这时是宝宝和妈妈沟通的时刻,即使家长不能马上把宝宝抱出来,拒绝抱宝宝的话也应该由妈妈说出来,而不是爸爸看到宝宝挥舞双手,就凭经验直接判断他是想让妈妈抱,粗暴地打断宝宝的求助。爸爸这一连串的行动其实在暗示宝宝“你妈妈也怕我,我说不能抱你,她就不会抱你的”,也是从侧面破坏了宝宝和妈妈之间信任的关系。所以在后面宝宝向餐椅外探身希望接近妈妈的时候,爸爸让妈妈转过身,宝宝看到妈妈真的转过身后表情从不相信爸爸的话转为悲痛,最后情绪崩溃是很自然的结果。

在多成员共同养育孩子的家庭中,这样的时刻有太多太多。宝宝在感觉到危机时会出于本能地寻找最让自己有安全感的家庭成员,虽然有时这样的安全感看起来可能是溺爱,但从孩子的角度来说,这样的关系意味着自己能顺利存活下去,趋利避害的本能会驱使他寻找对待自己亲切有爱的依靠。

在多成员的家庭中如何处理多重关系,是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必修课。在中国的家庭中,一日三餐往往是全家团聚在一起的时间,也是孩子有机会在短时间内面对几个甚至多个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性格的人的时刻,所有家庭成员在餐桌上的语言和行为,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对食物的认识,对人的认识和对关系的认知。我们从来不认为吃饭只是简简单单地吃饱,添加辅食只是让孩子学会吃饭,排除易致敏食物这么简单。家长添加辅食的过程是食育的过程,是亲子关系的体现,是家庭关系的延续。孩子的挑食行为很容易挑起家庭成员之间的矛盾,成为全家矛盾的焦点,剪不断理还乱。

那么像有的家长所说,在宝宝吃饭时少批评多夸奖行不行呢?

我们的建议依然是“不”。

宝宝正在吃饭,家长在旁边夸一句“宝宝真棒”,势必会打断孩子进食的注意力,抬起头看说话的家长。一旦孩子把吃饭和表扬联系起来,就可能变成“不夸奖不吃”,看不到家长夸张的表情和语言不吃,必须看着家长“表演”才吃饭。

饥饿的本能会驱使孩子进食,孩子在3岁前拥有敏锐感知到自己身体进食前后变化的能力。如果存在喂饭、打断孩子吃饭、吃饭时和孩子说话这些破坏孩子吃饭专注力的行为,孩子很容易把注意力转到别处,感受不到身体进食时发出的“没吃饱,继续吃”或者“吃饱了,停止进食”这些信号,离出现挑食、偏食的问题就不远了。

0 阅读:0

宛爸育儿日记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