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男人——范蠡,帮助勾践复国,在繁华中急流勇退,深藏功与名

雁玉历史 2024-10-10 02:42:36
邂逅伯乐

范蠡字少伯,春秋末期楚国宛人,即今天的河南南阳人,是先秦时期最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谋略家之一。

范蠡从小就聪敏睿智,喜欢读书,达到“学富五车,满腹经纶”的高超境界,“胸藏韬略,有圣人之资”。他文武双全,精通剑法和兵法,更精通治国安邦之道。然而,到此为止,对于自己的素质,只有他自己知道,而不为世人所识。

范蠡现在最需要的是遇见贵人。且说有个叫文种的人,是越国的大夫,很是爱惜人才,苦于越国朝廷高级人才稀缺,他就放下身段到基层访求名士。接下来,发生了文种和范蠡的美丽邂逅,当时情景真可以用“一见如故、相见恨晚”形容了,他们从白天谈到晚上,又从晚上谈到天亮,纵论天下时政大事,商谈富国强兵之道,十分投机。

对范蠡而言,可谓千里马遇见了伯乐。文种很赏识他,就把他直接领回朝中,提拔他为越国大夫。从此,范蠡的命运发生转折,从以前的郁郁不得志,到以后的逐渐意气风发,他深知是文种发现和提拔了自己,是他生命中最尊敬的人,并视其为恩师。

当时,文种卷入了越国宫廷之争,他支持勾践继承王位,当时勾践已经成为越国的太子,按说继承王位应当是顺理成章的,但由于老君主晚年的身体状况非常糟糕,大权几乎都旁落在几名大臣手中,他们似乎不愿意放弃手中的既得利益。果然,老君主刚刚逝世,有人阴谋发动宫廷政变,幸好勾践挫败了这场宫廷政变。在某种意义上说,范蠡是被当做救兵来到越国的,他在救文种的同时,顺手也化解了越国之危。

于是,范蠡的威信很快就树立起来,勾践对他十分器重和依赖。

【夫椒之战】

当时的越国很弱,其实力远远比不上近邻吴国。越国君主勾践刚继位时性格很疲弱。而文种和范蠡的志向都很远大,以他们两人的能力,完全能够将越国打造成为强国,所以两人做出大胆的计划,即增强越王勾践的自信心,培养他的大国君主意识。

效果很明显,越王勾践像变了个人似的,做事果敢多了,与此同时,他的自信心也膨胀了。看到在短时间内,越王勾践发生这么大变化,文种感到由衷的高兴,范蠡也很欣慰,不过他的欣慰中夹杂着隐隐的担忧。

不久,吴国对越国宣战。吴国仗着自己实力强大,想把弱小的越国吞并,以在江南地区建立宏图霸业。吴国君主是夫差,吞并旁边的小兄弟越国,这是藏在他心中已久的梦想。当

时的情况是,越国军事力量较弱,经济发展缓慢,而吴国兵强马壮,经济相对发达,两国实力对比很明显,越国根本不是吴国的对手,所以范蠡和文种强烈反对作战。

勾践表面上听从建议,不料他却在公开场合发表言论,当着文武群臣和大众国民面儿,抛弃了范蠡和文种的建议,发誓要出兵征伐吴国。你吴国威胁我越国,别以为我弱小就任人欺负,你不是已经宣战了吗,我就先下手为强攻打你!

越军从水路北上直趋太湖,但见平静的湖面上连半只敌船也不见,勾践命令先锋船队继续搜索,不曾想先锋船队却与主力船队脱节。范蠡看到前方湖中有两座大山,远远望去山岛耸峙、树木葱茏、怪石兀立,是太湖中两座奇秀之山,遂不由自主地发出对美好景致的赞叹,但他没有被事物的美丽冲昏头脑,知道大战即将来临,而且预感到眼前两座山峰背后隐藏着杀机。勾践立在楼船上遥观,看见海鸟仍像往常那样高翔,认定两座山峰附近没有疑兵,传令大部队继续向吴国推进。

很多时候就是这样,你越担心什么,就来什么。你越认为事情不可能发生,它却偏偏发生了。

山峰背后埋伏着吴国的精锐部队,越国部队遭到重创。越军很快就陷入被动局面,胜利的天平明确无误地倒向吴国。

在一个叫夫椒的地方,越国主力部队被吴军击败。吴王夫差趁机发动了灭越之战,他要同时打赢两场局部性的战争,一路大军将勾践带领五千残兵围困于会稽山上,一路大军趁着越国后防空虚,长驱直入地打到越国境内,很快就拿下了越王城。

越王城就是越国的国都,约等于半个越国江山,勾践听到消息后,感觉五雷轰顶,本来是自己先出兵,结果打了败仗不说,自己的国都都给丢了!哪里有脸面去见越国父老乡亲啊!

勾践悔不当初,向文种和范蠡忏悔,说自己原本已经听从了他们的建议,谁料自己一时头脑发热,竟然在仓皇间改变了主意,才陷入这般末路穷途的境地,对不起越国老百姓啊,自己愿意以死谢罪,死在会稽山上,等等

范蠡赶忙说道:“大王不要过分自责,其实,真正要责怪的当是我们做臣子的,是臣子们没有尽到责职,没有把利害关系讲透彻。如果在您出兵前,我与文大夫死谏力劝,大王您改变主意也不是不可能。既然事已至此,我们就要向前看,时下吴兵已将我们围得水泄不通,我们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硬拼恐怕不行啊!”

于是,越国派出密使同吴国进行谈判。

这位密使是范蠡精心选出来的,他在后者授意下,买通了吴国的重臣,并由后者出面向夫差通融,建议允许勾践率兵投降。

吴国该重臣收下了厚礼,并立即向吴王夫差做了禀报,说如果准予越国投降的话,越国保证年年贡献财宝,如果不接受越国投降的话,被困在会稽山的五千精兵将战斗到底,这样就会血流成河,落得个两败俱伤。吴王夫差很信任该重臣,答应了越国求和的请求。

【入吴为奴】

为什么范蠡主张投降?范蠡不想死,当然也深知投降比死亡更痛苦,但他仍然建议投降,因为他知道胜败乃是暂时的。今天的成功也不意味着明天的成功,今天的失败不意味着明天的不成功,越国是失败了,但仍有东山再起的机会。他知道要生存,必须能够咬牙挺过难关,直到夺取最后侍吴!诸位大臣不以为然,认为越国虽然投降了,毕竟没有灭亡啊,勾践还是越国的君主,作为君主怎么能侍奉别人呢,说白了这不就是在吴国当人质嘛!真是个馊主意!一时间,诸位大臣对范蠡展开人身攻击,但范蠡不为所动,坚持自己的意见,认为只有这样,越国才有复兴的希望。

勾践吸取了教训,以前没听范蠡的,落得个险些亡国的下场,现在范蠡提出新建议,无论是对是错自己都得听,因为经验已经证明范蠡往往是正确的!

范蠡不是提提建议就行了,他还坚持身体力行,既然勾践去吴国屈侍吴王夫差,自己则跟随勾践共同度过这段屈辱的时光!

于是,勾践去了吴国,屈侍吴王夫差的日常起居,范蠡也去了吴国,平时做很脏很累的苦力工作,还要帮助勾践分担杂活。在他眼里,勾践依然是君主,自己依然是臣子,虽然勾践沦为人质,自己依然将其当做君主看待。每天,范蠡都守在勾践身边,不离不弃地服侍左右,如果说勾践沦为奴隶,自己则是奴隶的下人,比任何奴隶都要卑微低下!这三年的岁月,范蠡陪着勾践忍受多少屈辱!有过多少次,勾践实在坚持不下去了,打算结束这种暗淡的日子,每当这时候,范蠡就挺身出来,阻止他的这种心理冲动。

可以说,勾践能够坚持到底,离不开范蠡的积极工作。

为了欺骗敌人,勾践学会了无缘无故的傻笑,他跪在吴王阖闾的墓前,像祭拜自己的祖宗似的,叩头叩得额头流血,他的身份既是人质又是奴隶,像马夫那样为吴王夫差赶车,受尽吴国人民唾骂和嘲笑;他经常被吴王夫差带到列国诸侯面前,备受戏弄;就连最低等的士兵也比他尊贵,就连普通的奴隶也比他有尊严,因为人们总是刻意嘲笑他。

日子一天一天地过去,勾践在吴国不知道还要待多久,如果照这样下去只能终老于此了,那样的话何谈报仇与复国呢!勾践越想心里越不是滋味,范蠡理解他的心情,就不断地给他打气,说机会肯定会有的,他们最终都能回到自己的国家。转机发生在勾践来到吴国的第三年。这正应了那句老话,不能消极等待机会的来临,很多机会都是人为创造的。

一次吴王夫差染病,凭经验判断,范蠡知道这是寻常疾病,吃点药就好了,即使不吃药,也能抗过去,但他看到了机会,感觉可以借机发挥,于是便给勾践出了一个馊主意:他居然让勾践去“尝粪卜疾”,以取悦吴王夫差!以前有人用蓍草占卜,或者用龟骨占卜,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敢情还有用尝粪的方式为人占卜病情的,可想而知,君臣两人作为阶下囚(实际上就是阶下囚)吃了多大苦头,竟然能够想出和接受这种花招。

舍得就有回报。果然,吴王夫差被勾践感动了,立即让勾践夫妻搬出暗无天日而且冰冷的石头房子,将其安置到附近的普通民房之中,仍然让他们负责养马事宜。

很快,吴王夫差病愈,正如范蠡所料想的那样。吴王认为勾践真的臣服自己了,就决定释放勾践回国,也正如范蠡所期待的那样。

临行前,吴王夫差特意设置酒席,隆重地欢送勾践返回家园。这时候,伍子胥再也忍不住了,他以两朝重臣的身份指着吴王夫差的鼻子说:“勾践尝大王的粪便,不啻于吃大王的心。”这家伙真有胆量,把吴王的粪便和心脏等同起来,让后者在大庭广众之下顿时掩面失色。

但是,吴王夫差依然按照原计划将勾践释放回国。

【巧施美人计】

西施是个绝代美女,她与范蠡的关系很密切,据说她是范蠡的未婚妻。当美女结合政治,事情就变得复杂起来了。中国封建历史上,女人的命运向来如此,经常成为男人手中的工具,无论以什么名义,她们总是成为牺牲者。范蠡迷恋功名,想成为复兴越国的大功臣,想成为替越王勾践报仇雪恨的关键人物,并且他殚精竭虑,不惜任何代价。

范蠡想到了美人计。于是,范蠡在进入吴国之前,在越国境内到处寻访美人,最后终于找到了一个名叫西施的女子,可谓国色天香、倾国倾城。范蠡看得很远,他知道,为了让西施发挥最大的能量,必须有名正言顺的身份,于是便同西施立下婚约,这样一来,西施就成为自己的未婚妻。

到达吴国之后,范蠡开始实施制订好的计划。于是,范蠡经常带西施外出转悠,希望发生些什么事情。果然,到达吴国数月后,西施就被吴王夫差盯上了,随后,范蠡经常让未婚妻去花溪散步,因为据他所知,吴王夫差经常去花溪游玩。

有一次,吴王夫差与西施在花溪邂逅,只有他们两个人,没有随从在场。夫差毫不掩饰对西施的好感,向她发动情感上的追求,夫差知道她是范蠡的未婚妻,但管不了这么多了。西施却不为所动,自己有未婚夫呢!

这时候,范蠡表态了,表面上是默认,实质上是怂恿。他对西施说,现在你我差不多是亡国之徒,在人家的一亩三分地上,只有听命于别人了,否则的话,我们的安全很难得到保障,脑袋随时都有可能落下,如果连性命都保不住,何谈其他呢?我们身为越国臣民,为越国贡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是我们应该做的,既然吴王夫差看上了你,你就跟他去吧,我们可以利用这个机会,将复兴越国的计划贯彻其中,你身上肩负着近百万越国百姓的希望啊!

西施不知道如何是好,只好从命,毕竟范蠡是自己的未婚夫,不会害自己的。

再说西施这女子也不简单,非常关心国民的命运,她愿意牺牲自己的身体,为广大越国百姓换来福祉。

西施跟了吴王夫差,进入后宫。

吴王夫差对西施越来越喜爱,西施也时刻想着怎样讨吴王欢心,怎样让吴王把更多的心思放在自己身上,以使吴王荒芜政事,变成昏庸无道之君。越国还坚持给吴国进贡大量金银珠宝,在名利财货和声色犬马双重腐蚀下,吴王夫差没有了当初的斗志,结果使其身体和精神双重疲累。

吴王夫差命人在灵岩山为西施建了行宫,在行宫附近修了玩月池、玩花池、吴王井、琴台、采香径、锦帆径和打猎用的长洲苑,并修建了响屐廊,响屐廊就是在地上挖出大坑,把大缸放进坑里面,然后在上面铺上木板,这样木板就成悬空之状,西施经常穿着木屐在上面跳舞,咚咚有声,故得其名。

春天,吴王夫差就和西施到玩花池、采香径游玩。

夏天,夫差就和西施来到洞庭的南湾,享受自然的冬暖夏凉。南湾两面环山,峡谷有十多里长,吴王将此处取名为消暑湾,令人在附近凿了巨大的白石池子,从山峰上引来泉水,让西施在泉中洗浴,起名为香水溪。如此等等。看来,西施确实牵扯吴王夫差,他在她身上投入了很大精力。

【助越灭吴】

三年后,勾践回来了,吴王夫差放勾践回来了。

不管经历多少苦,总算回来了。

苦难的日子不会白过,越王勾践时刻铭记着曾经的屈辱,不敢遗忘。

勾践回到越国后,誓死要振兴越国,立志报仇雪耻。他唯恐自己被安逸生活消磨了志气,于是放着富丽堂皇的居室不住,而在越国宫殿里建立起一座石头房子,这座房子是模仿他在吴国为奴时所住房子的产物,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时刻警醒自己。此

外,他还在吃饭的桌子上方悬挂了一个苦胆,每逢吃饭的时候,就先尝一尝苦胆的苦味,每次都要自言自语地问:“你忘了会稽的耻辱吗?你还记得在吴国的遭遇吗?”他还让侍从把席子撤去,用柴草做成褥子。这就是著名的“卧薪尝胆”。

范蠡建议他以身作则,比如亲自参加耕种,叫他的夫人自己织布,来鼓励发展农业生产,以尽快恢复国家经济。此前越国遭到亡国之难,人口大量流失,针对这个问题,范蠡对症下药,制定出奖励生育的制度,当时口号类似于“一个太少,两个不够,三个及格”,效果颇为明显。越国还制定了救济贫苦百姓的政策,让农民都能够安心生产。于是,全国上下一条心,国力在短时间内就恢复了。

范蠡主张对弱小国家要以礼相待,对于强国则应该采取归顺的态度,表面上应该如此,但骨子里不能。至于仇敌吴国,要促使其走向衰落,这里有大文章可做,我们可以想办法加快这个进程。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将其歼灭,一雪心头之恨。

很多年过去了,勾践忍受住了吴国将军的欺凌,忍住了伍子胥的精心挑拨,忍住了对方侍者不厌其烦的检查,他用违心笑容和低三下四的做作迷惑了夫差。

在以范蠡为首的谋臣的策划下,越国小心地削弱吴国的实力。比如借出吴国的粮食,送去的是煮熟的稻谷,煮熟的稻谷当然不能用来当做种子,但越国故意隐瞒而不说明,以至吴国百姓以此谷为种子,导致吴国当年大面积绝收,闹了大饥荒,从而使吴国大伤元气。

西施的作用就不用说了,无论怎么高估都不为过,这也是范蠡最为得意的大手笔,她是插入吴国内部的得力棋子,有效分化和瓦解了敌对统治集团。西施很敬业,时刻不忘范蠡的嘱托,有机会就在夫差面前说越国好话,于是夫差就在美女的软语攻势下,放松了对越国和越王勾践的警惕。

越王勾践在范蠡等人的齐心辅佐下,经过十年踏踏实实稳步赶超,使得越国实力已经不在吴国之下了,并早已制订好向吴国复仇的详细计划。

公元前482年,吴国大旱。

发动反击的时刻终于到了。

越国通过不修城防的虚假表象,麻醉了吴国的将官,表象背后却是大规模武装力量的频繁演习,并且成功地完成了军事力量的聚集,在吴王北上与其他诸侯在黄池会盟的当儿,范蠡建议趁此时机大举进攻。

两国实力今非昔比。越国军队很快就攻打到吴国都城,这时候吴国和越国的形势彻底颠倒过来了,吴王夫差被迫备下重礼向越国求和,越国方才撤兵。

四年后,越国再度攻吴国,将对方部队彻底击溃,夫差被困苏州的姑苏山,联想到勾践当年被困会稽山,他请求效仿越王当年,以屈辱求生存。勾践犹豫了,不知道该不该接受,这时候范蠡说话了,坚决反对越王接受请求。于是,越国军队实行强攻,夫差含羞蒙面自尽。

【同途殊归】

范蠡知道宫廷斗争的残酷性,更知道政坛波澜不惊的表层下面时刻涌动着暗流,历史上屡屡上演的父子相残、兄弟相煎、功臣尽诛的人间悲剧,已经太多太多了。

范蠡有留名青史的愿望,所以他辅佐越王勾践复国,他更想安全地生活下去,所以他决心离开政坛。

吴国灭亡后,勾践已经不是以前的勾践了,因为他已经达到了复仇的目标,他再不用像以前那样忍辱负重了,于是显示出骄狂的倾向。对此,范蠡看得很清楚,不由得心生悲哀,他知道勾践可共患难,却不可同享富贵,与其遭到屠戮,不如早点告退。

范蠡向勾践辞别,说自己为越国尽心尽力,现在好啦,越国的敌人被消灭了,自己该退场啦,因为这些年来,自己为国家公务投入时间太多,从而忽略了家庭生活,甚至同儿女们产生了心理隔阂,这都是由于缺少沟通啊,现在还来得及弥补,所以准备辞掉公职,找个地方安安静静地生活。

勾践不允许,他说你是越国的大功臣,经过十多年艰苦卓绝的斗争,现在越国取得全面的胜利,本该分享劳动成果的时候,怎么你却告老还乡呢?即使我答应,天下百姓也不会答应啊,如果你辞职不干,不知道天下百姓会怎么评价我呢!说完此话,显出顾虑重重的样子。范蠡知道勾践在想什么,后者虽然口头上极力挽留,实际上却默认自己的辞职,只是不便说出来罢了,范蠡是聪明人,他看穿了勾践的心思,知道自己下一步该怎么走。

范蠡在越王勾践面前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君行令,臣行意。”意思是,你按照你的心思行天下之事,我按照我的心思行个人之事,说白了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

从越王宫廷出来后,范蠡立即携带家人跑了。

据说,范蠡临行时,给当时已经成为越国宰相的好友文种一封信,信上说:“狡兔尽、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意思是说,飞鸟打尽了,良弓就没有用了,会被收藏进铁箱子里;野兔杀光了,猎狗就没有用了,终究难逃烹煮被吃的命运。

范蠡已经对文种说过很多次了,他们闲聊的时候,范蠡打趣说道:“咱们走吧,咱们的任务已经完成了。勾践这个人,颈项特别长,嘴很像鹰嘴,这种人只可共患难不可共享乐,你我二人最好尽快离开他,否则可能会有危险。”文种不以为然,心想,越王的江山是我们共同打下来的,大王之所以有今天,离不开我们的功劳啊,怎么可能说变就变呢?他不相信世上会有这种冷血动物,所以就没有往心里去。

不久文种就后悔了,但已经太迟了。

那天,勾践亲自送一把宝剑给文种。这把宝剑很有来头,乃是吴国宰相伍子胥自杀所用的那把剑,他将宝剑亲手递给文种,同时质问他说:“你有七个灭人国家的方法,我只用了三个,就把吴国灭掉了,还剩下四个方法,你准备用来对付谁?”

赤裸裸的话语,表明了勾践的心思。你文种既然能把吴国灭亡了,也能把我的越国给灭亡了,有你这样的灭国之才的存在,我可不能放心啊!你觉得应该怎么办,就看着办吧!

君逼臣死,臣不能不死。越王背后数十名彪形大汉,正等着看眼色行事呢。文种除了自杀外别无选择。

【事后陶朱公】

且说范蠡来到齐国,隐去真实姓名,一切从头再来。他与两个儿子在海边耕作、煮盐,耕作主要是满足自己所用,煮盐则作经商之用。范蠡善于治理家业,两个儿子吃苦耐劳,短短三五年后,其家产就达到数百万,富可敌国。

齐王听说后,觉得这个人物很了不起,亲自来请他出山担任丞相,发展齐国经济。“齐王欲拜他为相,他却归还相印散尽千金与族人移居于陶。”

但是范蠡却在私下叹息说:“在短时间内发家致富达到资产百万,在很短时间内从全无官职到升任丞相之职,这是优秀人才所能达到的顶点了。长久地享受功名利禄,不是件吉祥的事!”

于是解相印而还,把家产都散发给朋友和邻居,带着家人又偷偷地跑到了陶地。

范蠡之所以选择陶地,主要是看中其地理位置,认为陶地居天下之中,动乱年代是兵家必争之地,和平年代则是货物的集散地,可以在这里经商致富。

范蠡做起了倒爷,带着两个儿子走街串巷,贱买贵卖,只用了数年工夫,又累积家产百万。于是,范蠡的暴富,产生强大的冲击效应,天下人都知道有这么个人,称其“陶朱公”。

范蠡在陶地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出生时嘴里就含着金银匙,从小就享受人间的荣华富贵。后来,范蠡的生意越做越大,大得超出了当时的国界,竟然把生意扩张到楚国去了。客观地说,范蠡拥有的钱财早已富可敌国,对他而言多点少点都无所谓,只是数字上略有不同罢了,但不挣钱就无事可做了,闲着也是闲着!

且说,二儿子在楚国做生意,仗着自己钱多,与当地某高干子弟发生争执,竟然失手将其杀死,被囚禁在楚国监狱里。范蠡听到这个消息后,心情十分沉重,他知道楚国法律规定,杀人者必须偿命。

但他认为大可不必悲观:“虽然,杀人偿命是应该的。但谁的儿子遇上这件事儿,做家长的都会救一救的。何况我们家庭条件优越呢。”

范蠡从金库里取出万两黄金,计划让小儿子到楚国去打点。

谁料想,大儿子听说后,心里面想事儿想多了,请求自己去救二弟,范蠡不答应,大儿子气愤地说:“我是家中长子,应当勇于肩负重担,况且我与二弟生活的时间很长,我对他最了解,现在二弟出事了,不让我出面,却让小弟弟出面,这是父亲小看我,认为我无能。”说完就急着要自杀。母亲认为大儿子有道理,就在旁边帮他说话:“小的去未必能办成事儿,他更擅长吃喝玩乐,做正经事情不行,再说年龄在那儿摆着,生活经验不足嘛,就让老大去吧,他办事让人放心。”

范蠡犹豫了,老大趁机收拾行装,把生米做成熟饭了。范蠡拿出一封书信交给大儿子,再三嘱咐说:“你到楚国后,把钱和信交给这个叫庄生的人,一切听从庄生的意见去办,切记不可擅自行事。”老大离开的时候,带上了家中的万两黄金,以及从自己小金库里取出的千两黄金。

且说老大到达楚国后,好不容易才找到庄生,这个庄生住在贫穷的陋巷里,家境十分清贫。他按照父亲的嘱咐,把信和万两黄金都交给了庄生。

庄生看完信,就吩咐他说:“你这就回去,千万不要在这里停留,你弟弟出来后,你也什么都别打听。”老大出来后,看到庄生家的破旧房子,感觉很不放心。

于是选择偷偷地留下来,用自己带来的千两黄金贿赂楚国的权臣。

这个庄生虽然贫寒,却为人廉洁,又因学识渊博,口碑极好,自楚王以下无不把他当做老师那样敬重。至于范蠡送来的万两黄金,他并不打算从中谋取毫厘,还特意对妻子说:“这是范蠡的钱,千万不能动,等事情办完后,得原封不动地归还人家。”

在某个合适的时候,庄生觐见楚王说:“天上的某星移到某个位置了,不是好兆头,于楚国有害。”楚王很相信庄生的话,问他应该怎么办。

庄生说:“用德行感化上天,就能化解凶兆。”

楚王说:“我明白了,明天我就下令特赦天下。”

接受贿赂的那个权臣知道后,就赶忙告诉范蠡的大儿子说:“我给你把事情办妥了,楚王将大赦天下,你弟弟很快就会放出来。”

老大听说后很高兴,心想事情比料想的还顺利,他想到了在庄生那里的万两黄金,认为完全可以绕过庄生嘛!而不知道幕后实际上是庄生的功劳。

第二天他就去见庄生,说:“我弟弟的事已经办妥了,特来给您打个招呼,不用麻烦您了。”

庄生知道他想收回那万两黄金,就让他把钱原封不动地拿走了。

庄生自尊心很强,他感到自己被人戏耍了。第二天,就进宫对楚王说:“现在外头议论纷纷,说是某个富商的儿子因为杀人被囚禁在狱里,这位富商为了救儿子,拿出很多钱财贿赂朝廷大臣,说您为了这位富商的儿子,才下令大赦天下的。”

楚王大怒,下令立即将富商的儿子处死,然后才下令大赦。

老大载着弟弟的尸体回家了,全家人悲痛欲绝。

范蠡却并不哀伤,因为他早已料到结局,他苦笑着叹息说:“我就知道是这个结果啊,老大不是不爱你的弟弟,只是他小的时候家境贫穷,他跟着我们历尽艰苦,切身体会过生活的艰辛,知道钱财来之不易,所以把钱看得很重,以至于每分钱都精打细算地花。小儿子就不同了,他生下来时,我们家已经非常富裕了,他每天不务正业,花钱如流水,不知道钱是怎么来的,挥金如土也在所不惜。我当初之所以坚持让小的去,就是因为他舍得花钱的缘故。大儿子不能弃财,终于害了自己的弟弟。这合乎世间常理,不值得悲痛!”

0 阅读:8

雁玉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