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大家关注刘焕解读十大名将系列,该系列首发于公众号,原本是“刘焕解读星座名人”系列。因很多人不喜欢星座元素,修改后去除星座元素,变成解读十大名将系列。
1、
2、
3、
4、
5、
6、李靖
历史上文武双全的将领本就不多,如在这两个领域又称得上“顶级”,那绝对是凤毛麟角。大唐第一军神一一卫国公李靖就是这样的一位,甚至被神话为托塔天王。
李靖生于公元571年农历六月初七。他长于谋略,精于指挥,善于用兵,是有唐第一名将,是最负盛名的军神,是名副其实的帅才。唐高祖李渊赞誉李靖:“古之名将韩(信)、白(起)、卫(青)、霍(去病)岂能及也”
众所周知,唐太宗李世民麾下战将如云,包括秦琼、程咬金、尉迟恭、李绩、侯君集等。但真正具备帅才,能够独挡一面担纲战略战役级别指挥的,首推李靖。纵观李靖用兵,特点非常鲜明,至少在三个方面非常突出:
其一、李靖用兵特别注重出奇不意攻其不备
李靖用兵格外看重“出奇制胜”,这也是他对《孙子兵法》思想的继承与发展。李靖战场洞察力判断力决断力极强,特别善于抓住稍纵即逝的战机,果断作出因敌制胜的决策,从而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经典战例。
武德四年(621年)在平灭萧铣之战中,“时属秋潦,江水泛涨”,江路惊险难行。诸将皆以为等长江水位下降船行平稳时再出兵。而萧铣也认为唐军此时“必不能进,遂休兵不设备”。但李靖坚决主张乘险用兵,他力排众议说:“兵贵神速,机不可失”。最终果如李靖所料,正在“罢兵营农”的萧铣,绝然没有想到李靖敢于如此弄险,因而未来得及做任何准备,就被打了个措手不及,最后只能“遣使请降”。
贞观四年(630年),退守铁山的突厥颉利可汗对唐军压境非常害怕,遂遣使至唐谈判求和。唐太宗一面派使者前往突厥招抚,一面密令李靖率兵进击。李靖立即派裨将张公瑾“选精骑一万,引兵袭之”。张公瑾反对说:“诏许其降,行人在彼,未宜讨击”。李靖则说:“此兵机也,时不可失,韩信所以破齐也”。李靖于是“督军疾进”,最终突厥大败,生擒颉利。至此,唐一直以来深以为患的漠南全部平定。
其二、李靖用兵特别注重兵贵神速快追猛打
李靖用兵非常强调“疾雷不及掩耳”,主张“用兵上神,战贵其速”。为此,他惯用隋末唐初兴起的胸甲骑兵(轻骑兵),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快速机动作战能力。在这方面,李靖完全可与汉代名将霍去病相提并论。
贞观八年(634年),吐谷浑可汗伏允侵扰唐陇西。唐太宗决定起用已退休的右仆射李靖率军出征。次年,伏允闻李靖率军速至,便命大军“烧去野草,退守大非川”。针对这一状况,唐军“诸将咸言春草未生,马已羸瘦,不可赴敌”。唯有李靖力排众议,“决计而进,深入敌境”。
李靖率军沿湟水而进,进击青海湖西之伏俟城。之后又一直向西继续奔袭越过柴达木盆地,穷追伏允军队至塔克拉玛干大沙漠中,真可谓是长驱数千里,始终不给伏允一点喘息时间。最终李靖率军“袭破伏允帐,俘其妻”。伏允只身西逃,终因“愁蹙自经而死”。自此,吐谷浑全部平定。
其三、李靖用兵特别注重行间制敌把握主动
李靖用兵精于谋略,特别“巧于用间”,以收奇效。李靖说:“若上骄下怨,可离而间;营久卒疲,可掩而袭;昧迷去就,士众猜嫌,可振而走”。
贞观三年(629年),突厥内部发生“诸部离叛”。唐太宗决定派李靖“率骑三千”,“将图进取”。李靖判断,以往唐对突厥用兵,“皆达几万乃至十几万”,此次他仅率少量骑兵孤军深入,必定会使突厥可汗疑虑重重,无法判断唐军真实作战企图。
果然不出李靖所料,突厥可汗的判断是:“唐兵若不倾国而来,靖岂敢孤军至此”。于是突厥可汗“一日数惊”。李靖遂“遣候知之”,了解这一情况后,又“潜令间谍离其心腹”,使突厥可汗亲信大将康苏密叛变降唐。李靖见战机出现,便立即率军进击。面对李靖的突然袭击,“几十万突厥兵顿时溃散”,“可汗仅以身遁”。
历史上能征善战的武将不少,但既能立功又能立言的武将可谓少之又少,不过也就是孙武、孙膑、吴起、岳飞、戚继光等数人,这之中李靖绝对也算一个。
宋神宗元丰三年(1080年),曾诏令武学博士何去非校定《孙子》《李靖兵法》等七部兵书,史称《武经七书》。由于前六部皆为春秋战国及秦汉前之作,《李靖兵法》自是承上启下,十分宝贵。何去非更是在他的著名兵书《何博士备论》中赞誉说:“唐之善于兵者,无若李靖”。
李靖的军事实践极为丰富,他将自身的实战经验抽象上升为军事理论,著述颇丰。主要有《六军镜》《卫国公手记》《韬钤总要》《玉帐经》《弓诀》等多部。然而,十分可惜的是,这些著作大部分已经失传,保存下来的主要就是记载李靖与唐太宗李世民讨论用兵之道的《李卫公问对》及《卫公兵法》。
《李卫公问对》属于武经七书,被奉为历代兵学之经典。在这部著作中,李靖有很多独创性、首创性的观点。比如,李靖首创纵队战术理论,他对“这一战术的创立和运用要比西方早1000多年”;李靖首创交互掩护、逐次撤退的战法,这是“战场上与敌脱离接触非常有效的战法”;李靖对阵法也颇有研究,创造了有名的“七军六华阵”,这对“后世军事家特别是岳飞、戚继光等名将均产生了深远影响”。
《卫公兵法》的核心思想是:重视将领的才能、素质和作用,必胜之道的第一点就是“察将之才能”;强调在对敌情充分了解后,因情措法,采取不同的策略制敌;重视地形、天气等客观因素对战争的影响,特别强调利用不同地形来设计破敌;强调赏罚并重的治军方法,注重军队的管理、纪律,“让士兵既感到罚的威严,又看到赏的希望”。
更难能可贵的是,《卫公兵法》不仅保存了李靖的部分军事思想,也“保存了许多唐代军事史料”,这些向为后代兵家所重视,至今仍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李靖军事生涯主要杰作有:南平萧铣和辅公祏,北灭东突厥,西破吐谷浑,为唐王朝的建立和发展立下了赫赫战功。有人说大唐江山的一多半是李靖打下来的,最难对付的外敌大多也都是李靖扫平的。这虽不一定十分准确,但至少说明李靖为李唐王朝所做的贡献无出其右。
还有一种说法,唐朝开国有三大功臣:房玄龄、杜如晦、李靖。而玄武门之变有五大功臣:长孙无忌、房玄龄、杜如晦、尉迟敬德、侯君集。因玄武门之变李靖保持了中立,所以仅从为大唐东征西讨、开疆拓土、强军兴军上,李靖绝对是第一号的功臣。而从集立功、立言、立德于一身,文韬武略冠李唐,配享武成王庙,位列十哲,李靖又绝对是历史上颇负盛名的军神战神,颇负盛名的兵圣大家。
然而,这样的军神战神,这样为李唐江山立第一功之人,却在唐太宗李世民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排名第八。有些人对此或为不解,觉得有些低了,这到底是怎样一种情况呢?
首先说一下凌烟阁排名时的大形势,当时已是贞观十七年,恰是贞观之治之太平盛世。在这种和平盛世下,武将排名肯定不如文臣。而当时排在李靖前面的七人之中有五人是文臣(长孙无忌、杜如晦、魏征、房玄龄、高士廉),也恰好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在这种文臣为主、武将为副的太平盛世下进行大排名,作为武将的李靖,显然是要吃些亏的。
至于排在李靖前面的两位武将,一个是李孝恭,一个是尉迟恭。李孝恭是唐朝宗室,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堂兄,加之多次征战,李靖均为李孝恭的副手,无论从出身到资历,显然李靖只能排其后。而尉迟恭数次救过李世民,又是玄武门之变主要参与者,对李世民上位立下头等大功。
而李靖在玄武门之变这一悠关李世民生死前途的重大问题上,又保持了中立。是否参加玄武门之变是李世民极为看重的,也是衡量是否跟他铁杆一心的最重要的试金石。显然在这方面,李靖是有“硬伤”的,又吃了不少的亏。
这样看来,李靖尽管排名第八,但也算是很靠前的了。特别是与民间最负盛名的好汉秦琼只排最后一名(第二十四位)相比,李靖更是应该有所安慰、有所满足的了。
当然,在凌烟阁排名上,如果李靖再靠前一些,更会与他建立的赫赫战功相称一些吧!想必世人也更容易接受一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