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路运动:大清帝国崩溃的“导火索”,5个月后辛亥革命爆发

易云聊历史 2023-05-28 02:03:07

1908年11月14日,38岁的光绪帝去世,次日,执掌晚清政局48年的慈禧太后去世。两天之内大清帝国最高统治者相继离世,帝国的核心权力层出现了真空。根据慈禧遗诏,由3岁的爱新觉罗.溥仪即位,是为宣统帝,帝国的实际权力则掌握在光绪的堂兄、溥仪的生父、摄政王载沣手里。年幼的皇帝、波云诡谲的政局,显然是年轻的载沣难以驾驭的。于是载沣上台后,开始大量重用满清宗室贵胄执掌帝国大权。如此一来就打破了太平天国战争以来,汉人实力派与满清贵族分割权力的平衡,无疑是将大清帝国最大的盟友汉人实力派推向了反面。

与此同时,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在两广乃至整个南方多次发动起义,极大地打击了清廷的统治。为了镇压起义,清廷列强借款,作为抵押,清廷把关税、矿产等该抵押的都抵押了。但依旧是杯水车薪,最终清廷将目光盯上了铁路。1911年5月9日,清廷以“铁路国有”的名义,将民间筹建的川汉、粤汉铁路收归“国有”(其实就是收归皇室所用),但却没有对铁路的股东进行补偿,如此行径与抢劫何异。因为川汉铁路的股东,不仅来自绅士、商人、地主,还有广大农民,而且农民占了股权的很大比例。对于绅士、商人、地主而言,铁路收归“国有”,不过是让他们损失了一大笔钱;而对于贫困的农民而言,那就是倾家荡产了,清廷不给活路的做法,直接逼反了广大农民,于是一场规模浩大的保路运动拉开帷幕。

起初,人们只是以集会、请愿、示威的温和方式进行反抗,继而发展到商人罢市,学生罢课,拒交租税以示抗议。面对群情鼎沸的民意,清廷置若罔闻,依旧坚持“铁路国有”政策,并出兵弹压,造成流血冲突。如此一来,双方通过谈判解决的希望被彻底堵死,保路运动也演变为武装反清运动,其中同盟会会员龙鸣剑等率先发动武装起义,建立了以同盟会员吴玉章、王天杰为首的荣县军政府。在龙鸣剑等人的感召下,四川境内142个州县的工人、农民、学生和市民纷纷投身于保路运动之中,并成立了保路同志会,组建保路同志军,兵力一度突破了10万人,清廷在四川的统治近乎瘫痪。

为了镇压四川的保路运动,清廷从湖南、广东、陕西、甘肃、贵州、云南等省抽调清军前往四川镇压,其中因为湖北离四川近又地处九省通衢之地,湖北省会武昌又是清廷在南方的重要军事基地,清廷遂以端方带领湖北新军前往四川。端方将湖北大量清军带去四川,导致湖北境内的清军兵力空虚,留守武昌的清军多是新军,且多受革命党人的影响,内心倾向革命。于是乎,一切水到渠成,1911年10月10日,湖北新军在武昌发动起义,旋即控制湖北,建立革命军政府,是为武昌首义。之后,孙中山派革命党最能打的悍将黄兴到武昌指挥作战,黄兴传檄天下,号召全国反清,短短几个月,长江以南纷纷起义脱离清廷,并在南京成立中华民国。1912年2月12日,内外交困下的清廷,只得被迫退位,2200年帝制终结,267年大清帝国覆灭,是为辛亥革命,历史进入民国时代。

大清帝国作为一个封建王朝,其灭亡是必然的,但如果要说,大清帝国崩溃的“导火索”则非保路运动莫属。

1 阅读:154

易云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