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请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给您带来舒适的阅读体验。
每个中国人都会唱国歌,但又有多少人,真的理解国歌中那一句“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刻”蕴藏着怎样的含义呢?
这句话不是比喻,更非危言耸听,隐藏在其后的,是自晚清到民国长达百年的黑暗年代,是险些神州陆沉,民族沦落的危亡时刻,好在,有一个人自湖南韶山冲走出,寻觅到了那一线的希望……
他就是毛主席,如果没有他老人家,中华民族将始终生活在屈辱与黑暗之中,那该有多绝望?
积贫积弱的中国学过历史的都知道,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晚清至民国时期,被称为半殖民地半封建时期,但浓缩的历史书并不会告诉每一个学习的人,当时的中国社会,究竟崩溃到了怎样的境地。
一方面,西方列强通过战争手段,逼迫清政府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不仅要求割地赔款,还进一步掠夺走了当时清朝的领海、关税、司法主权,一点点蚕食着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各个领域。
虽然,清朝靠着庞大的疆域体量,能够免于被直接殖民奴役,但已经丧失了独立地位,就连国家政策都被列强掣肘,最可怕的是,列强不仅满足于在大方向上左右清政府的决策,更在暗中扶持代理人,一步步掌控地方上的权力。
清朝末年,即使是没有被割走的地区,也常常被列强的势力把持,典型如广州口岸,进出口贸易基本都被怡和洋行之类列强扶持的大商把控,甚至内陆航运口岸,到晚清最后时期,也曾被英国人设卡盘剥。
至于赔款,那更是压在那个时代全体国民头上的一座望不着边的大山。
《南京条约》,2100万两;
《北京条约》,2100万两;
《马关条约》,2亿两;
《辽南条约》,3000万两;
《辛丑条约》,4亿5000万两;
……
大大小小,林林总总,累计超过十三亿两的白银被清政府白白送出,这笔钱最终只会落到百姓的头上,令百姓的生活更加无以为继,最终被各式各样的税务拖垮。
又要被朝廷剥削,又要被洋人欺压,城市间横行着列强的走狗,乡下里秩序仅能靠宗族关系维持……
为何辛亥革命会有如此之多的人响应呢?因为当时的百姓,真的已经活不下去了,被迫成为流民难民的比比皆是,如果有一线生机,谁又愿意离开生养自己的土地呢,若非清朝倒行逆施,又怎会在那么短的时间里就彻底倒下呢。
但悲惨的是,清政府倒下后,在它尸体上站起来的,却是袁世凯和北洋政府这样一个篡夺革命胜利果实的存在,时代并没有重现光明,反而走向了更加黑暗的军阀混战时代。
原先在清政府时期还能勉强维持的民间秩序,在一次次军阀征战中荡然无存,并且那些军阀卖起国来也更加没有底线,铁路、煤矿甚至是百姓,都能被他们一一出卖。
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与我们一海之隔的那个邻居,始终包藏祸心的日本,开始越来越肆无忌惮。
早在清朝末年就已经非法侵入辽宁的他们,变得越来越大胆,关东军从最初仅仅一个团六个营的编制开始飞速扩张,他们的活动范围也不再局限于顺天一地,而是一边收买着官员一边将魔爪伸向东三省的各个角落。
经过中原大战后本该打起精神凝聚力量驱逐外敌的国民党,却在面对日本人时竭尽谄媚之能,反而将矛头指向了江西的革命根据地,打着“攘外必先安内”的旗号,对北方的威胁熟视无睹。
这样一个积贫积弱,工业水准低下,民心不齐,甚至连统一政权都没有的国家,当日本真的卸下伪装亮出獠牙时,结果几乎已经注定了……
抗战到底有多艰难日本人对中国垂涎已久,但中国庞大的体量,让他们始终抱以谨慎的态度,如果国民党能尽早介入东三省局势的话,或许会早有转机,但蒋介石集团在这个问题上的表现实在是太过不堪了。
九一八事变时,蒋介石电令张学良不作抵抗,致使东北军一枪不开,几乎拱手让出东三省。
九一八事变后,国内的抗日情绪就十分高涨,进步之士,无论党派如何,无论身处国内还是国外,皆群起支持驱逐日寇,但蒋介石仍旧不做开战考虑,反而寻求英美斡旋,并在国际交涉无果后,屈辱地签署了《塘沽协定》,冒天下之大不韪,承认了日本所非法侵略的领土。
此后,在1932-1935的这三年间,蒋介石甚至为了向日本争取“友好关系”,争取来自日本的商品贸易,公然出台法律,打压民间抗日行为,禁止文艺界出版反日作品,甚至连欧美地区引进的反日电影也禁止放映,其行为令每一个中国人都感到不齿。
蒋介石政府的一再退让,让日本人终究看清了国民党的软弱,并打心底里认为,这样一个软弱的政府是可欺的,中国的土地是可以无底线图谋的。
于是,最终在国民党政府的放纵下,日本人发起了全面的侵华战争。
在那段时间里,百姓心中会想些什么呢?他们必然是愤懑的,但也是绝望的,因为头顶上有一个国民党政府,一个都不许他们表达抗日想法的国民党政府。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百姓们只能听到一个又一个王师大败的消息。
淞沪会战,上海守军坚守91天,虽挫败了日本“三个月灭亡中国”的口号,但也终究以失败告终。
太原会战,国军集结六个集团军,28万余人,以绝对优势兵力对抗日军,鏖战两月后以伤亡过半的惨败结局而告终,自此国军几乎彻底退出华北战场。
南京保卫战,作为中华民国当时的首都,具备着非凡的象征意义,却仅仅撑了十二天就兵败城破,残忍的日军还在南京掀起了一场令世界震惊的大屠杀,举国皆为南京而落泪。
兰封会战,蒋介石为了迟滞日本人的攻势,已经到了近乎癫狂的程度,竟下令开掘黄河大堤,用洪水阻挡日军的脚步,最终不但没能达成战略目标,反而制造了上千里的黄泛区,数千万人流离失所,沦为难民,困饿而死者不计其数。
武汉会战,历时四个多月,国府集中上百万兵力,在武汉与日军死磕,此战国军拿出了前所未有的作战意志,但最终也仅仅只是消耗了日军的有生力量,武汉还是无奈失守。
整个抗日战争时期,举国上下都只能在一场又一场的失败中品尝着越来越深的绝望。
是将士们不愿拼死作战吗?不,他们拼杀至尸山血海;是人民不够团结吗?不,他们捐款奔走甚至直接对抗日寇,但战线仍在一步步后退……
因为全国上下沸腾的抗日力量,是松散的,是游离的,全民族仍未真正团结起来,而毛主席,正是那个将中华民族拧成了一股绳的人。
拯救民族危亡的人作为当时中国大地上最为人瞩目的两个领袖之一,毛主席与蒋介石两人之间各方面的对比,是近一个世纪以来经久不衰的话题,其中最常见的,便是两人的军事指挥能力之间的对比。
但是,相较于蒋介石,毛主席最为出众的,其实是他格局宏大,又能同时切中细节的战略眼光。
早在九一八事变爆发之前,还在湖南当教师的毛主席,就曾在给友人的书信中表达过“中日之间必有一战”的担忧,虽身在江湖,但日本这个近邻强敌的身影就已经在他眼中徘徊。
当蒋介石还在执迷不悟,弃东北于不顾,频频发动百万大军围剿红军根据地的时候,毛主席就通过报纸和电文等各个平台,向国民党也向全中国呼吁,提出“八一抗日宣言”,呼吁将抗日作为第一要务,即使是在长征时期,红军也将北上抗日作为行军目标之一。
1936年12月12日,张学良和杨虎城,为了抗日救国,在西安发动兵谏,敦促蒋介石停止内战,一致抗日。
当时,蒋介石已为阶下囚,中央苏区的老战士老干部们,屡受国民党军的围剿与攻击,对蒋介石的怨气极大,党内出现了一片“杀蒋”的呼声,又是毛主席审时度势,力排众议,避免了血腥冲突,与蒋介石握手言和,甚至接受了国民党的收编,以稳定抗日危亡时刻的大局。
他似乎看得比所有人都要远,走得比所有人都要稳。
卢沟桥事变爆发后,毛主席又迅速结合前线的战报,与他过往对日本的了解,仅用十五天时间,撰写出了《反对日本进攻的方针、办法和前途》一文,总结了“发动群众”、“建立根据地”、“壮大人民军队以与日军相抗”的思路。
兰封会战失败后,国民党势力被迫收缩,几乎完全放弃华北正面战场的抵抗,又是毛主席,身体力行地带领其队伍,在华北敌后战场上,发动起一个又一个村庄,拉起一支又一支地游击队,持续给日军放血。
在毛主席的眼中,拥有力量的不是西方列强,不是英美资本,而是实实在在的人民,中国的四万万人民发动起来,岂是小小的日本能够对抗的?
当前线正面战场一次又一次地大败,一次又一次地沦陷时,是毛主席止住了两党内泛滥的“中国失败论”,靠着《论持久战》一书讲清楚,讲明白了抗战的未来。
诚然,国民党军队更为庞大,蒋介石手中掌握着更多的资源,在正面战场上与日军主力相抗得更久,但他却从来看不清自己的位置,也看不清人民的位置。
他始终将抗日当作其个人收敛政治资本,扩张地盘的一种手段,抗日期间本应举国同心,就连曾经割据的地方部队都已归入国民党的指挥下,可蒋介石仍要区别对待,不仅不给这些“杂牌军”正常的待遇,让他们缺枪少粮,甚至还要故意贻误战机,出卖友军来尝试吞掉旧军阀的地盘。
四川、云南、山西、湖南、贵州……类似的剧本在蒋介石的操控下一次又一次地上演,当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后,他甚至开始安于现状,转而将前线紧要的物资与美英的援助,纳入自己的腰包,也正是出于这样的原因,1944年面对强弩之末的日军时,国民党军仍会打出豫湘桂那样的溃败。
只有毛主席真正看清了人民的力量,也看清了人民的可贵,在战斗之外,毛主席还发动群众建设根据地,帮助百姓重新安家,在颠沛流离后重新拥有一方土地,更发动党员干部举办扫盲班,让蒙昧了半生的农民们真正掌握知识。
与惧怕民意,期望以封建愚民政策继续统治的蒋介石不同,毛主席坚定地认为,只有民强,中国才会强,只有开启民智,中国才有未来。
在毛主席的领导下,抗战后期的华北已几乎成为了百姓重新安居的乐土,反倒是日军只能龟缩在寥寥的据点之内,而本该局势更加乐观的南方,在国民党的统治下已陷入了经济崩溃的状态。
在如此强烈的对比下,人民最终会跟谁走,自然是不言而喻的,这也是为什么,解放战争仅仅三年便能取得胜利。
1949年,那个全体中国人都知道的日子,当人民喊出毛主席万岁时,毛主席的回应却是——人民万岁!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其实在这一刻,便已经注定了。
本文由“论史鉴今”原创,已开通全网维权,未经授权不得转载,侵权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