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伯温的一生号称智绝天下,为何最后死的疑团重重?

德叔谈史悠悠过 2024-10-30 15:52:51

刘伯温是怎么死的?还真挺难说。

因为他的人缘不是很好,从朱元璋到李善长,再到胡惟庸,就没有几个和他玩得特别好的人。

刘伯温,本名刘基,字伯温,是浙江青田人。

他的曾祖父刘濠,曾任南宋翰林掌书。

而刘基的祖父和父亲,也都曾在元朝做过官。

刘基家族是实打实的正儿八经的土大夫家族出身,这与朱元璋团队中大多数出身底层的成员非常不一样。

因此,刘基在朱元璋的创业团队里,和大伙儿的思维方式就非常不同,这也成为他们之间产生裂痕的原因之一。

作为传统土大夫家族出身的刘基,受教育程度自然比其他人高很多。

《明史·纪事本末》中提到,他从小就特别聪明,天文地理、兵法文学无所不通,是一个全才。

元文宗至顺四年,他一举考中了进士。

元朝科举考试次数很少,汉人能通过考试做官更是屈指可数,由此可见刘基的水平之高。

只可惜,大元朝的特色就是,有水平也没用。

刘基考中进士后,先做了高安县丞,为官非常清廉。但这反而招致他人不满,逼得他不得不辞官回家。

后来,他又被重新推举为江浙儒学副提举,但由于大元朝官场黑暗,官员昏庸,这个建立才80多年的王朝已显衰败之象,于是刘基再次辞职。

直到红巾军起义,朝廷人手不足,才第三次召回刘基。

《明史》中对于此时刘基的态度有明确记载:他坚决认为这些起义者是“贼”,应该被朝廷剿灭。

这段记载非常重要,因为它一方面反映了刘基本人对义军的态度,第一,他当时确实瞧不起他们;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元末士大夫阶层对这些人的态度,认为这些“泥腿子”纯粹就是出来捣乱。

只不过,刘基第三次做元朝官也没有做多久,他就预感到大元朝即将灭亡,于是第三次辞官。

从这三次做官的经历来看,刘基首先是一个传统士大夫,包袱很重,骨子里并不认同当时的义军,却又有些嫉恶如仇,很想做官,却又看不惯大元朝的糟糕现状,只能捏着鼻子回家。

这种骨子里的高傲,也是后来他和朱元璋关系处得很尴尬的原因之一。

朱元璋与刘基的初次相遇,不像刘备与诸葛亮那样三顾茅庐。

他们的相遇过程颇为曲折。

当时浙东有四位名声显赫的大儒:刘基、宋濂、叶琛、章溢。

朱元璋忙于打仗,没有时间亲自招揽人才,通常由李善长负责面试。听说浙东有这四位人才后,朱元璋便派人送去聘书。

结果除了刘基,其他三人均前来应聘。见刘基如此托大,朱元璋也不着急,再次派人前去邀请。

但刘基依然不见,使者无法完成任务也不敢回去,双方僵持不下。

最后,朱元璋送去一把宝剑,让使者拿着去。

使者则说宝剑是天子给的,天子拿剑是为了斩杀不听话的人,一番话下来,刘基不得不前往南京。

到了南京后,刘基立即向朱元璋献上《时务十八策》,令朱元璋大喜过望,两人开始了爱恨交织的君臣关系。

入职后不久,刘基就做了一件在当时所有人看来都非常敏感的事情。

《明史》记载,当时朱元璋继承了郭子兴的元帅头衔,虽然手下都是朱元璋的人马,但在名义上仍属于韩林儿的龙凤政权。

平时大家并不在一起,只有逢年过节,朱元璋会率领众人向韩林儿行礼。

刘基是那一年刚加入的,年底正好赶上“开年会”,大家一起去给韩林儿拜年。

然而,刘基却认为韩林儿没有帝王之相,认为他天生的水上俱乐部超级大会员,因此在众人跪拜时,他却坚决不肯跪拜。

朱元璋表面上不高兴,询问刘基为何如此。

刘基直言韩林儿是“水货”,朱元璋才是真命天子。

朱元璋虽然内心满意,却不得不装出一副不高兴的样子。

直到此时,刘基在朱元璋面前,仍然只是一个比较有傲气的文人。

对老朱这种天天征战的人来说,解决战场上的问题才是人才。

这一点,老朱很快便见识到了。

元至正二十年,陈友谅击败徐寿辉,自立为帝,率领大军沿长江而下,意图消灭朱元璋。

大军很快攻占了南京上游重镇太平,朱元璋义子朱文逊及猛将花云战死,南京城内人心惶惶,有人主张投降,有人主张坚守,也有人建议放弃南京,去紫金山占山为王。

众人争论不休,唯独刘基一言不发。

朱元璋见刘基此状,认为他在酝酿计策,赶紧将他请来商议。

然而,刘基的态度十分坚决,他表示谁再敢说投降就立刻斩杀。

朱元璋没想到平时文弱的刘基杀气如此之重。

刘基随后向朱元璋分析了形势……陈友谅看起来人多势众,确实是一点不好对付,虽然不好对付,但不代表咱们对付不了。

打仗这个东西,讲究的就是一个四两拨千斤,只要利用好南京周边的地形,打一个伏击战,他就是人再多,那也是束手无策,不敢吭声。

老朱听了刘基的意见,在龙湾一带,趁着陈友谅不注意,就狠狠地敲了陈友谅一闷棍。

从这一刻开始,朱元璋才认识到了刘基在军事上的能力,此后的刘基,就成了朱元璋的重要智囊。

陈友谅兵败之后,朱元璋一直在想要不要进攻安庆。

刘基一开始是支持进攻,只不过陈友谅在安庆经营了好些年,朱元璋打了半天也没有打下来。

这个时候刘基就说了:“咱们来安庆,不是为了真的打下这个地方。现在陈友谅已经把大军都堆在这了,你就趁着这个机会,绕过安庆,然后打他的大后方。”

朱元璋瞬间醍醐灌顶:“还是你们读书人损!幸亏这个人眼下是在我这儿上班,这要是将来哪个龟儿子也用这种办法绕过前线直达南京,那我这个太祖可就当不消停了!”

在刘基的帮助之下,朱元璋一举拿下了九江、安庆两个重镇,成功地把势力从江苏扩展到了江西。

蔡元培评价刘基说:“他作为谋士,运筹帷幄的水平,放在整个明朝,那绝对都是一等一的。”

事实证明,刘基不仅会打仗,政治眼光也不差。

当时陈友谅那边有一个人叫做胡美,想要投降朱元璋,只是他有一个要求,那就是加盟之后,他手底下的人还得跟着他。

朱元璋心里就犯嘀咕:如果说不接受投降,那肥肉到了嘴边不吃心里难受;同意的话,万一这小子突然偷袭我,那该怎么办?

这时刘基正在朱元璋的床边坐着,眼看朱元璋拿不定主意,上去就踢了一脚。

朱元璋立马懂了刘基的意思,同意了胡美的请降。

刘基心里也不知道胡美投降是不是真的,只不过这件事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只要他一投降,就会引起连锁反应,带着一大堆的人都过来投降。

这些人心里是不是骑墙派?

哎,不着急,咱慢慢地去甄别,把他们骗进来,然后再一个一个去杀。

于是朱元璋不费一兵一卒,就拿下了洪都城,几乎是占领了半个江西。

这一系列的胜利,把陈友谅逼在了夹角里面,双方最终爆发了鄱阳湖之战,可以说是中国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水战。

按照《明史》的描述,双方投入的总兵力达到了80多万。

朱元璋和陈友谅两个人在个人能力上那是势均力敌,打到最后就看谁下手更狠。

而朱元璋这边,刘基更是给他出了一个堪称毫无人性的一招:他建议朱元璋把鄱阳湖周边五个县全部抢劫一空。

陈友谅不是人多吗?

人多他吃的多,没过几天他就得断粮,断粮军队就得乱,到时候咱们只要死死的拖住他,不需要费力气,他自己就乱了。

要不说读书人玩起阴招来就是不一样!

果然,陈友谅实在是找不着粮食,只能够去其他地方硬抢,而朱文正在水边等着他呢,整个汉军是彻底军心溃散。

陈友谅在出逃的路上,被一箭射中了脑门,当场毙命。

陈友谅一死,朱元璋统一中国南方,也只是时间的问题了。

对于刘基这个人,朱元璋的评价非常高,说他是朱元璋身边的张良,其实还真不是夸大其词。

在明朝正式建立起来之后,刘基的身份就开始转变了,从过去的谋士张良变成了直言上谏的魏征。

朱元璋治理国家,突出的就是一个“猛”,没事就喜欢砍人,而刘基则完全相反,他还是更倾向于儒家的教化那一套。

老朱还算是挺客气的,每次刘基过来救人,他也都顺着同意救免犯人。

只不过刘基对待民众主张宽容,可是对待功臣勋贵那就是另一个样子了。

当时有一个人叫做李彬,他是丞相李善长的亲信,因为犯法落在了刘基的手里。

李善长就想通融通融,大家吃个饭这事儿就过去了,刘基直接在祭坛底下把人给杀了,从此李善长就和刘基结下了梁子。

李善长窜动了一大帮人,找朱元璋告状,说刘基竟然敢在祭坛底下杀人,这是大逆不道。

就在一帮人围攻刘基的时候,因为天旱,朱元璋让刘基去求雨。

刘基不是搞气象学的,雨没有求过来,朱元璋也不开心。

于是乎这一年,刘基就借着老婆去世,回家办丧事的理由,提出了辞官。

在这儿咱们就会发现,在面对一帮人围攻的时候,明明更加公正、清廉的刘基,他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保护。

这是因为在老朱眼里,刘基他是很有水平,可这个人他到底还是元朝的旧臣,朱元璋对于在元朝打过工的大臣,向来打压的都比较狠。

再加上刘基他身上那一股子士大夫的高傲劲儿,朱元璋根本就不喜欢,更何况他还得罪了那么多人,人缘本身也差,那老朱自然就没有办法把他放到心理上的第一梯队。

洪武三年大封功臣的时候,朱元璋封了六个公爵、二十八个侯爵,给他提了那么多建议的刘基,只混到了一个诚意伯,最后连侯爵都没有捞到。

毕竟在朱元璋眼里,当年请你请了两回你才来,你这个人态度就有问题。

这件事甚至还被朱元璋写在了册封诚意伯的圣旨上。

这老朱家人的心胸向来都是这么开阔,一件事能记好几年。

如果说刘基这个时候就彻底退出官场,那他晚年或许还有可能消停一点。

只不过刘基他毕竟还是士大夫出身,士大夫阶层的特点就是向往官场。

历史上的刘基虽然也挺人淡如菊的,可是他还没有淡薄到完全不想当官的份上。

这不是说他有多大的问题,而是“士大夫”这个阶层烙在了刘基身上这么一个特点,而偏偏他又遇到了对于官员无比吹毛求疵的朱元璋,这也注定了刘基晚年是好不了的。

洪武八年,刘基打算告老退休。

胡惟庸听说刘基要离开,立马跑到朱元璋面前,说刘基给自己选了个风水宝地,将来刘家说不定又会出一个太祖。

朱元璋想起当初刘基建议自己绕道攻打陈友谅大后方的事,心里直发毛。

万一哪天真又出现一个后辈绕过前线攻打南京,那大明朝岂不是要二世而亡?

朱元璋表面上没说什么,背地里却停发了刘基的俸禄,心想:“我看你这坟地怎么修!”

刘基知道朱元璋的为人,自叹:“我想做张良,奈何在心胸方面,朱元璋和刘邦还是有些差距。”

他不敢回家,只得住在京城。

心想:“你要是想监视我,一句话的事,大家都互相方便。”

没过几天,胡惟庸带着人,以朱元璋的名义给刘基送药。

刘基吃完药后,肚子如同吞了块石头般难受,疼得死去活来,没几天就去世了。

刘基的死,一直是明朝初期的疑案。

有人说胡惟庸是朱元璋派去杀刘基的,但奇怪的是,朱元璋对刘基的死似乎非常在意,为此牵连了不少人,大有“我折磨你是一回事,我没让你死,你却死在别人手里,这是另一回事”的意思。

要知道,朱元璋的行事风格,如果想杀一个人,根本不需要下毒这种偷偷摸摸的手段,他向来光明正大地将人处死。

这也使得很多人认为,刘基的死是胡惟庸利用朱元璋的忌惮,顺手将他除掉了。

刘基一生的悲剧在于,他身上保留着士大夫的傲气,却偏偏没有遇到像刘邦那样豁达的领导,而是遇到了难伺候的朱元璋,周围的人也都是狠角色。

像他这样一心想要保持士大夫傲气的臣子,自然很难善终。

今天就聊这么多,喜欢就一键三连。

本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0 阅读:27

德叔谈史悠悠过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