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治通鉴开篇事件选择十分高明,但司马光的解读却很有问题

浮沉聊历史 2024-03-24 13:12:18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是中国古代史书中的一个里程碑作品,该书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一直写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全书总共294卷,约三百多万字。《资治通鉴》原本只是一本帝王之书,但如今只要你有兴趣阅读,都可以毫不费力的得到这本书,是一本人人都可以阅读的历史书。

《资治通鉴》是一本编年体史书,以时间的顺序叙述历史,因此作为《资治通鉴》开篇事件的选择就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事情。

司马光选择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年)作为全书的第一年,因为这一年发生了一件大事:周威烈王正式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

“二十三年 初命晋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资治通鉴》

在这一段文字之后,司马光洋洋洒洒写了一篇论述文章,用的核心观点是儒家的那一套东西,认为不可逾越君臣名分,周威烈王直接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是周天子自己坏了规矩。“故三晋之列为诸侯,非三晋之坏礼,乃天子自坏之也。”

司马光的这个观点,现在看来是非常的可笑,完全颠倒了事实的逻辑。魏、赵、韩三家正式成为诸侯是大势所趋,周天子的册封只是一个名分问题,并非周天子真的想要册封魏、赵、韩三家为诸侯,因为以当时周天子的实力根本无法拒绝魏、赵、韩三家的这个无理要求。

魏、赵、韩三家在联合消灭晋国的智氏之时,三家分晋已经是既成事实,晋国除了王室保有的那一点土地之外,绝大部分的土地完全被三家所瓜分。而作为三家中最先崛起的魏氏家族,其领袖魏文侯更是早在周贞定王二十三年(前446年)就已经自立为侯了,只是当时还没有获得周天子的承认罢了。

当然,司马光也承认在周平王东迁之后,周王室的权威是在不断下降的。“幽、厉失德,周道日衰,纲纪散坏,下陵上替,诸侯专征,大夫擅政。礼之大体,什丧七八矣。”

司马光指出在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之前,周王室还能保有天下之主的名分,全天下的诸侯“不敢”光明正大的凌驾于周天子之上。

但事实上在春秋的早期,郑国国君郑庄公就敢直接与周王室开战,并在那次战争中射伤了周天子,而后来春秋五霸的实力那就更强了,晋国、楚国、齐国和秦国这些国家只是没有实力取代周王室,而不是司马光所谓:“虽以晋、楚、齐、秦之强,不敢加者,何哉?徒以名分尚存故也。”实际上周天子的名分根本不值一提,所谓名分不过是可以利益的价值而已,这仅存的一点利用价值就是——可以用周天子的名义召集天下诸侯开会,仅此而已。

到了前403年,周威烈王册封晋国大夫魏斯、赵籍、韩虔为诸侯,只是又一次突破了底线,这是周天子第一次公开承认自己所分封的诸侯的大夫可以成为新的诸侯。

而魏、赵、韩三家为了让周天子承认他们为诸侯,三家也是破费心思,那就是在前一年(前404年)合作攻打了一次齐国,并逼迫齐国君主齐康侯和他们一起朝见周天子,跟着齐康侯来的还有鲁穆公、宋休公、卫慎公、郑繻公等一众小国国君。魏、赵、韩三家以此来展现自己的武力,试问在这种情况下,周天子敢不答应吗?

魏、赵、韩三家位列诸侯,使秦国、楚国、齐国、魏国、赵国、韩国、燕国七雄并立的局面自此有了雏形。司马光为此感慨道:“呜呼!君臣之礼既坏矣,则天下以智力相雄长。”

在去除了那些虚伪的礼制后,一个更加血腥、暴戾的战国时代最终降临,而《资治通鉴》记述的历史也从此开始。

【读资治通鉴系列:第一】

0 阅读:0

浮沉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