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扬州韩绰判官
【唐】杜牧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杜牧风流倜傥。《唐才子传》记载:“牧美容姿,好歌舞,风情颇张,不能自遏。时淮南称繁盛,不减京华,且多名姬绝色,牧恣心赏。”时任扬州节度使的牛僧孺因爱才,派人暗中保护杜牧,收回的平安帖子甚至堆满了一书筐。对于在扬州的风流生活,杜牧自诗云:“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寄扬州韩绰判官》一诗正展现了诗人在扬州梦一般的生活。青山逶迤,隐于天际,绿水如带,迢递不断。“隐隐”“迢迢”一对叠字,将扬州绰约多姿的山水点染开来,淡淡的思忆隐现其间。“秋尽江南草未凋”,深秋清寒,诗人将对扬州的眷恋融入江南未尽的生意中,一股朦胧的暖意轻轻涌起。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明净莹洁,如仙如梦,风流俊爽的韩君此时在何处教人吹箫呢?调侃与艳情都能写得如此风调悠扬、清丽轻爽,大概也只有杜牧了吧!一丝歆羡,几分怅触,更有对梦一般的扬州亲切的怀念:吹箫的玉人披着银辉,洁白光润,呜咽悠扬的箫声飘散在已凉未寒的江南秋夜,令人心荡神移……“谁家唱水调,明月满扬州。”
山行
【唐】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这首小诗不仅即兴咏景,而且是诗人志趣的寄托、内在精神世界的表露。
“远上寒山石径斜”,“斜”与“上”写高而缓的山势,呼应第一个“远”字。起句深远开阔,寒山苍翠,石径裸露,山间已不复春夏的浓荫翠秀。一条小径向远处伸展,顺着这条山路向上望去,在白云飘浮的地方,有几间山石砌成的石屋石墙,也许还有犬吠、鸡鸣、炊烟。人的气息使石径不再冷寂,白云缭绕也不虚无缥缈了,寒山蕴含着生气。
流连之际,一片深秋枫林展现在眼前。诗人惊喜地发现,夕晖晚照下,枫叶流丹,层林如染,如云锦,如彩霞,这美景比江春二月更为绚丽。原来经过严霜的枫叶比娇嫩的美更打动人心。“霜叶红于二月花”不仅是眼中之景,更是心中气象。绚丽的秋色不逊于春朝,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于是一股英爽俊拔之气拂拂笔端,令人不禁精神发越,昂扬满足。
秋夕
【唐】杜牧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冷与暖、明与暗的交织是此诗独有的美。
画屏精致,但屋内的烛影秋光一片寒白,照着画屏越精致,却越冷寂。到屋外走走吧。草间闪闪烁烁的是什么?近看,是飞复不息的流萤!轻纱罗裙的少女突然感到某种活泼的生趣。她手持小巧的团扇,欢快地追逐忽高忽低、忽东忽西的流萤,自在、唯美、轻盈。待到追累了,萤飞了,就仰卧在白玉宫阶之上,望向秋空。凉冷的玉石渐渐消去了运动后的燥热,她看到牛郎和织女星在夜空中熠熠闪耀。此时,她有何感受呢?少女的憧憬?还是自怜的忧伤?不得而知了,或许两样都有点吧。
冷、萤、凉、星,环境的凉冷与少女明澈的心境互相交织,共同构成了秋夕高迥澄明而微蕴轻愁的氛围。纯洁的少女心仿若表里澄微的秋夕,而秋夕的轻寒正照应少女心中隐约的悲凉之情。情景交织,莹白微寒的秋夜如水一般地流进读者的心里。
过华清宫绝句三首(其一)
【唐】杜牧
长安回望绣成堆,山顶千门次第开。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站在华清宫上回望长安,市列珠玑,户盈罗绮,重檐叠瓦,一片繁华。如锦绣般绚烂的都城,令人心生自豪。经营如此繁华的都城和天下的统治者应当奏章满案、日理万机吧?
此时,厚重威严的宫门一道接一道徐徐打开,是军情急报吗?一名专使骑驿马风驰电掣而来,身后扬起团团红尘。边疆告急?还是藩镇举兵?门吏正为国事担忧之时,宫内的贵妃接过专使献上的包裹,展颜一笑。原来是加急运送的荔枝。《新唐书·杨贵妃传》:“妃嗜荔枝,必欲生致之,乃置骑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
诗人将历史的细节特写化、文学化,不动声色地将最高规格的专使与荔枝并举,贵妃恃宠而骄、玄宗淫逸误国便可管中窥豹。如此以公谋私,荒唐行事,长此以往,“长安回望绣成堆”的盛况还能维持多久?点到为止的描述背后是意在言外的质问。含而未发,却清晰有力。李商隐《贾生》的写法与本诗相近:“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否定的表达暗含对君主的批评,但更有一片拳拳忠意和对君主履职的期待。可惜杜牧和李商隐一生都未遇上勤政的明君。两人不长的人生都经历了走马灯似的君主迭换,宪宗、穆宗、敬宗、文宗、武宗、宣宗,帝王的兴废生杀皆出于中官(太监)。难怪杜牧经过唐玄宗的“勤政楼”时不禁发出哀叹:“唯有紫苔偏称意,年年因雨上金铺。”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断戟沉埋沙岸,诗人俯身捡起。断戟上的精铁尚未蚀尽,磨洗一看,竟是三国兵器。当年火烧赤壁、气吞万里如虎的壮景如史诗般浮现在眼前:舳舻千里,旌旗蔽空,火光映彻,三国就此鼎立。然而时光流转,万物生灭,白云苍狗,沧海桑田,人与物都变化了、模糊了。此时,“折戟沉沙”像一个道具、一个媒介,带我们穿越时空,到达某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记忆中的那个场景突然鲜活起来,一切都清晰而真实,宛如当年,只等待着我们迈入。
杜牧此时已是四十岁的中年人,为治愈弟弟的眼疾四处奔走,又因党争而离开京城,出放黄州。他饱尝现实辛酸,已不复当年写《阿房宫赋》时的激越飞扬。“四十已云老,况逢忧窘余。”但作为宰相杜佑之孙,杜牧心中那份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壮志隐隐仍在。他曾为《孙子兵法》作注,与曹操注同为“孙子注”中最为人称道的两家。杜牧对曹操的军事才能颇为推崇,因而对曹注多有引用。此诗正是杜牧为曹操翻案的论史之作:若非当年东风助吴,胜局当属曹公。有趣的是,堂皇的史论竟用“铜雀春深锁二乔”的艳丽想象来表述,旖旎风流的诗人本色尽显无遗。
江南春
【唐】杜牧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这首小诗千百年来素负盛名,不仅写出江南春景的明艳秀丽,还写出了它的广阔、深邃和迷离。
起首的“千里”二字将江南的春天长卷般地铺展在读者眼前。浩荡的春风拂过大地,千里繁花盛开。到处是莺啼,无边的绿叶映衬着红花,春深如海。起句开阔,而不失细节,将江南春天的绵延千里、生机勃勃充分表现。
“水村山郭酒旗风”是江南人的生活。临水有村庄,依山有城郭,在春天的和风中,酒旗轻轻招展。诗歌并未描写某个具体的地方,而是着眼于整个江南的生活环境,将江南水乡明净、安宁、健康的生活气息传递了出来。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雨中的江南另有一番风光。南朝遗留下来的数百佛寺为江南的春天平添了历史的深邃。这些金碧辉煌、屋宇重重的佛寺,被迷蒙烟雨笼罩着,若隐若现,似有似无。像一幅写意的长卷,画中随便哪处烟雨都有历史,都有故事,惹人遐思。而画者与观画人也将成为“江南春”的一处新景。
江南的春天明快、隽秀、迷离而又深邃,说不尽的江南美。一首七言绝句能展现出这样一幅丰富而广阔的画卷,真可谓“尺幅千里”了。
泊秦淮
【唐】杜牧
烟笼寒水月笼沙,夜泊秦淮近酒家。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笼”字使寒水冷月交映的感伤气氛笼罩全诗。秦淮河畔本是一片莺歌燕舞,浮丽繁华,却在烟水迷蒙中被消解了。曼妙的欢歌隔着江岸传来,让听者无端感到悲凉。时代正在倾覆,歌女仍嘤嘤呀呀唱着靡靡之音,是该感慨歌女的无知,还是世人的纸醉金迷呢?
杜牧与晚唐的贵胄子弟、官僚大夫一样,也游宴享乐,声色歌舞,并留下风流之名。但自诩有王佐之才的杜牧不仅于此。晚唐宦官专政、藩镇作乱、回纥屡屡入侵,心怀家国的杜牧即使外放出京,也仍关心国事。宰相李德裕讨伐泽潞,抵抗回纥之时,身在黄州的杜牧积极上书,规划出一套攻取泽潞的战策,相当具体。李德裕采纳其言,顺利奏功,但并未引用其人。即便如此,之后转任池州刺史的杜牧仍上书李德裕,论列对付回纥残部的方策。一生关怀国家边务民生,对于王朝面临的问题能提出实际的方略,并切实奏效,其人其志如此,绝非风流倜傥所能概论。
赠别二首
【唐】杜牧
【其一】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
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
【其二】
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
蜡烛有心还惜别,替人垂泪到天明。
“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赠别二首》分别表现了离别的两种心情:留恋与凄伤。“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第一首《赠别》深深赞叹于少女之美,豆蔻般的清新自然,在一片珠光宝气中脱颖而出,明净脱俗。要告别如此青春的美好,自然眷恋难舍,哀婉伤别。
此刻,浓烈的情感在心中五味杂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多情却似总无情,唯觉樽前笑不成。”美好甜蜜,忧伤酸楚,过往的场景一帧帧地络绎奔涌而来;此时的留恋,未来的祝福,谆谆的叮嘱,都在心中翻涌。“别情无处说,方寸是星河。”心中涛澜汹涌,洪波奔流,脸上只是一副惨然木然。“多情却似总无情”,有一种压抑的美感,很真实。
离人“无情”,蜡烛却有心(芯)。蜡滴如泪滴,垂泪到天明。心中的伤感无处纾解,于是移情至外物,以补偿离人欲哭无泪的凄伤。
清明
【唐】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唐代的清明寒食,是家人团聚、游玩观赏、踏青扫墓的大节日。而这个行人却在佳节赶路,心绪不由繁杂。又值雨丝风片,纷纷扬扬,路人冒雨赶路,春衫尽湿,心境就更加纷烦了。于是想要找个酒家,歇歇脚,避避雨,小饮几杯,解解春寒,暖一暖被淋湿的衣服,更重要的是,散散心头的愁绪。
清明的雨与黄梅、秋季的不同。清明的雨是春雨,草木萌发,春回大地。在清明的雨泽滋润下,庄稼地一片油绿,天地间充满生机。“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正是清明时节。因而清明的烟雨凄迷中暗藏着活力,这活力正由牛背上娇憨的牧童表现。吹着横笛的牧童憨态可掬地遥指杏花村。那是一个杏花深处的村庄,还是村名或酒店名?答案已不得而知。但“杏花村”给人美丽的联想,红杏梢头,分明挑出一个酒帘。行人于是沿着牧童所指的方向,找到酒家,欣慰地避雨、消愁,获得满足和快意……然而这一切诗中都没有说,都被包含在牧童天真的一指中,令人遥想无穷,正是此诗妙处所在。
金谷园
【唐】杜牧
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情草自春。
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繁华历史与眼前之景的浑然对接是此诗独有的美。
金谷园是西晋豪富石崇的别墅,极繁华富丽之能事。王嘉《拾遗记》:“石季伦(崇)屑沉水之香如尘末,布象床上,使所爱者践之,无迹者赐以真珠。”诗中的“繁华事散逐香尘”正出典于此,但不知典故者从字面上也能领会诗意:金谷园的繁华、石崇的豪富,都如园中花瓣飘零散落,云烟过眼,唯有尘屑的暗香犹存。于是,历史、感慨与园景彼此交织,三维一体。诗句意蕴丰富,却用词晓畅,典故了无痕迹,正是杜牧诗的高妙之处。
末句更新巧奇绝。“落花犹似坠楼人”,唯美与伤逝夹缠,景致和典故对接,花与人的香消玉殒一齐扑面而来。《晋书·石崇传》记载:“石崇有妓曰绿珠,美而艳。孙秀使人求之。……崇正宴于楼上,介士到门。谓绿珠曰:‘我今为尔得罪。’绿珠泣曰:‘当效死于君前。’因自投于楼下而死。”
全诗繁丽感伤,唯美却不柔靡,笔力能如此矫健深沉,不知杜牧经过洛阳金谷园时,是否也将盛唐已逝的时代悲慨寄寓其中?
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
【唐】杜牧
六朝文物草连空,天淡云闲今古同。
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
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
惆怅无因见范蠡,参差烟树五湖东。
开成三年(838),杜牧第二次来到宣州。八年前,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跟随尚书右丞沈传师第一次来宣州时,可谓春风得意、前程似锦。一晃八年过去了。这八年里,幕主沈传师过世,自己也宦海沉浮、岁月蹉跎。甘露之变后,朝政尽落入宦官手中,更无希望。此次诗人离京赴宣州,心情是消沉的。
故地重游,景物仍是天闲云淡,但自己已不复当年。《大雨行》中说“大和六年亦如此,我时壮气神洋洋”,而“今来阘茸鬓已白,奇游壮观唯深藏。景物不尽人自老,谁知前事堪悲伤”。岁月流逝、人事变迁,六朝、飞鸟、人间早已死生迭代,天与水却仍闲散疏淡。“鸟去鸟来山色里,人歌人哭水声中”,如延时镜头一般将世间的生死荣枯快速推进,唯独青山绿水不变。“今古同”的慨叹寄寓了人已非的沧桑,于是心中眼前一片苍茫,“深秋帘幕千家雨,落日楼台一笛风”。或者就归隐这亘古不变的山水吧,像范蠡一样功成身退。但功尚未成,身如何退?内心仍是迷茫,仿若“参差烟树五湖东”。
全诗诗意低回惆怅,语调却轻快流走、明朗健爽。这就是杜牧,蕴藉宛转,仍能清丽俊逸,哀而不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