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八首经典五绝,别有情致,每一首都美到令人心醉

点墨漫诗意 2024-04-03 03:24:48

登乐游原

【唐】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

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此诗赞美夕阳的残缺遗憾之美,然不细描所见之景,而是直接抒发诗人的感悟,“只是近黄昏”之语颇有哲理,三、四句更是流传千古的名句。一、二句点明诗人登乐游原的缘由,因靠近傍晚而心情不适,因而选择驾车登上乐游原这一长安城内的最高地,排遣胸中烦闷。第三句写登上乐游原之后所见“无限好”之景,心中郁结似乎有所散去。然第四句“只是”二字为之一转,夕阳很美但已靠近落山,如此美景却无法挽留,心中的烦闷和遗憾可想而知。虽未指明为何而“不适”,而所感却已在景中,余味绵长。全诗平白如话,不事雕琢,不用典故,意境开阔,情感一波三折,为李商隐诗作中少有。

滞雨

【唐】李商隐

滞雨长安夜,残灯独客愁。

故乡云水地,归梦不宜秋。

这是一首写羁旅滞留的小诗。全诗以“滞”为诗眼,以连绵不断的秋雨让诗人滞留长安起笔,借助夜雨、残灯的意象,自然而生思乡之愁,至此不过以景起兴、借景抒情的寻常笔法。后两句诗心幽渺,“故乡云水地”看似实写,实则虚写,用云的缥缈,水的灵动,象征故乡乃美丽理想之地,营造一种虽朦胧却真切的感觉,将故乡在游子心中的美娓娓道来。“归梦不宜秋”语似直而曲,明明因秋之萧瑟而起思乡执念,秋日“最宜”思归,诗人却说“不宜”,此似为反语。然异乡秋雨绵绵,故乡又何尝不是,此时的归乡之梦也未尝是美梦,人生不幸,美梦难留,不若滞留长安,以待明日。诗人非因雨而“滞”,而是因自己的理想与追求而滞。

天涯

【唐】李商隐

春日在天涯,天涯日又斜。

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

此诗仿佛是为春而作的一首挽诗。开篇“春日在天涯”,“春日”“天涯”两词并用,点明时令与地点,恰逢大好春景的喜悦与沦落天涯的悲伤融合在一起,以乐衬悲,五味杂陈,抒写羁旅愁思的同时,双关春将远去。次句点明具体时间——黄昏。日暮时分,太阳将尽,万物蒙上昏黄稍暖的阳光,迷蒙萧瑟,人们匆匆归家,此时最易勾起思乡之情。“日又斜”又一天将尽,日日复如此,暗示春景将不常。“莺啼如有泪,为湿最高花”用春日常见之景,点染出新意。只有无泪之物才需有泪之人替哭,诗人却反弹琵琶,偏要没有眼泪的黄莺送春天最后一程,设置悬念,波澜起伏,“最高花”三字方露出一丝痕迹。春之将尽,只剩“最高花”,在日复一日的天涯沦落、春草萋萋中,诗人哪能不流干泪水呢?虽然如此,诗人仍希望送春天最后一程,殷切地嘱咐黄莺替他而伤春。

全诗充满着无尽的愁绪。春日在天涯——愁,天涯逢日暮——更愁,天涯春将尽——愁上加愁。伤春之感、迟暮之悲、离别之痛,都浸润在这短短二十字的诗中,婉曲动人。

忆梅

【唐】李商隐

定定住天涯,依依向物华。

寒梅最堪恨,长作去年花。

此诗作于李商隐任职于梓州柳仲郢幕府后期时。写于一个百花争艳的春天,但此时寒梅早已开过,所以题为“忆梅”。

“定定”,诗人感觉自己永远地被钉在这异乡的土地上,内心充满了强烈的苦闷、难以名状的厌烦,以及无可奈何的悲哀。“依依”,形容面对美好春色时流连的心意和情绪。面对百花争艳的春色,诗人似乎暂时得到了安慰,从内心深处升起一种对美好事物无限依恋的柔情。“寒梅”,象征着诗人不幸的遭遇,而“恨”正是“忆”的发展与深化,正像深切期待的失望会转化为怨恨一样。

全诗意境曲折,但并不给人以散漫破碎、雕琢伤真之感,关键在于层层转折都体现了诗人羁旅漂泊的身世。这样便显得此诗潜气内转,在曲折繁多中浑成统一,达到有神无迹的境界。

细雨

【唐】李商隐

帷飘白玉堂,簟卷碧牙床。

楚女当时意,萧萧发彩凉。

诗人抓住细雨来临之时那一瞬间的微妙感觉,发挥联想和想象,运用比喻修辞,将细雨比作飘拂的帷幕、织纹细密的簟席、巫山神女的头发,正面写雨而不落窠臼,正如纪昀所说,“佳在浑然天成”。

前两句既写感觉,又描摹状态。既写细雨来临之际吹动帷幕,又将细雨绵密轻柔的姿态比作帷幔;既写细雨来临之时气温变凉而收起床上的竹席,又将天空比作碧牙床,细雨比作床上细密的竹席,亦实亦虚,妙不可言。

后两句更是妙绝,因细雨联想到巫山神女“朝为行云,暮为行雨”,又因微雨的丝丝凉意联想到神女沐浴之后产生的凉意,因微雨之细腻联想至神女的发丝,想象神奇大胆而又无比贴切。细雨之形、细雨之声、细雨之温,皆于想象和比喻中生动具象起来,合成一幅神奇瑰丽的画卷,富有浪漫情调。

微雨

【唐】李商隐

初随林霭动,稍共夜凉分。

窗迥侵灯冷,庭虚近水闻。

这是一首咏微雨的小诗。微雨朦胧不易察觉,也不易描摹,诗人颇具匠心地从虚处着笔,借助周围景物的变化,以及人的切身感受,细致地刻画不同时期微雨的形象,富有灵气与生趣。全诗语如贯珠,清新自然。前两句写微雨刚下后不久的情形,“初”“稍”二字自然带出时间的先后。“初随林霭动”描其形,状其空濛细腻与林中雾霭融为一体,难以分辨;“稍共夜凉分”摹其温,写渐渐能够区分夜色之凉与微雨所带来的凉气,暗示微雨已经有了一定时间的积累,为后两句蓄势。后两句写夜深之时,微雨仍没有要停之意。先写室内感受到的温度,虽然隔着远处的窗户,寒气依然入侵,似乎侵袭着摇曳的烛火,“侵”字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微雨虽小,但寒气凛冽,具有攻击性。再写室外,微雨聚成水流,在夜深空旷时发出清冽水声,方知微雨已下多时。全诗紧扣“微”字,不知不觉中已得神韵,诗人写景状物出神入化,可称一绝。

悼伤后赴东蜀辟至散关遇雪

【唐】李商隐

剑外从军远,无家与寄衣。

散关三尺雪,回梦旧鸳机。

诗人的妻子王氏于大中五年(851)秋突然病逝,诗人万分悲痛。同年冬天,他从军赴东川,这首诗就写于赴蜀途中。

“剑外从军远”,点明这次远行的原因是“从军”,即入节度使幕府。寒冬之际,作者孑然一身,行囊单薄,自然使人产生苦寒之思,又自然地使人盼望家中妻子寄棉衣来。可是,诗人的妻子已经不在人间,这种希望只能落空。“无家与寄衣”,蕴意至深。一路风霜,万般凄苦,都蕴含在这淡淡的一句诗中。诗人善于用具体细节表达抽象的思念,用寄寒衣这一生活中的小事,倾泻自己心底的悲痛和巨大的哀思。

“散关三尺雪”是全诗的承转之辞,上承“遇雪”诗题,表现出凄凉漂泊之感;同时,大雪奇寒与无家寄衣联系起来,以雪夜引出温馨的梦境,转入下文。作者在睡梦中看到妻子正坐在旧时的鸳机上为他赶制棉衣。“回梦旧鸳机”,情意真挚悲切。以温馨的梦境反衬冰冷严酷的现实,更见诗人内心痛苦之深。

早起

【唐】李商隐

风露澹清晨,帘间独起人。

莺花啼又笑,毕竟是谁春。

风露之晨,冷清而淡静。诗人独起,掀帘望外,莺啼花笑,早已占尽春天。独起之人,反为迟到之客,自觉悲凉也。“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小诗寓意深而托兴远,不隐僻,不用典,别有情致。

这首小诗与《天涯》(春日在天涯)诗意境相类,但没有那种怆痛欲绝之情。诗中隐含着不平和愤激,失意的诗人害怕孤独,企羡美好的事物,渴望着能分享春之欢乐。但,美好的芳春是属于他的吗?

0 阅读:0

点墨漫诗意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