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白居易和杜牧进士及第后的题诗看唐朝“高考”的录取率有多低

尔诗林 2024-06-09 15:09:08

首先祝今天参加高考的学子们“丹墀对策三千字,金榜题名五色春”。

曾几何时,一年一度的高考被视为过独木桥,是寒门弟子改变命运的唯一机会,尤其是我们这些出生农村的孩子,高考是逃离农村的唯一跳板。

现在每年高考的录取人数多达千万,相比我们当年的几十万人,简直就是天文数字。

而我们当年的几十万人,相对于古代的进士考试,却又是一个天文数字。

有人统计过,唐朝享国289年,总共就出过7448个进士,平均每年不到26人。

白居易和杜牧进士及第后题了一首半诗,可以佐证上面的事实。

为什么说是一首半诗呢?因为杜牧题的是完整的一首七绝,而白居易只题了两句,不算一首诗。

白居易是唐朝三大诗人之一,中唐代表性诗人,他年轻时读书十分刻苦,据他自己的描述,他读书读至口长出疮,手磨出茧,年纪轻轻便白了头发。

功夫不负有心人,贞元十六年(公元800年),二十九岁的白居易进士及第。

唐朝惯例,进士考试放榜后,新科进士有一项庆祝活动,就是到慈恩寺大雁塔题名,所以说“金榜题名天下知”。

一般新科进士题名也就是题下自己的名字,而白居易实在太过兴奋,他题完名后,还意犹未尽地又在自己名字后面添了两句诗,由于只是两句,当然没有诗名,后人于是给起了名曰《句》:

唐.白居易

慈恩塔下题名处,

十七人中最少年。

白居易这首“句”告诉我们,当年进士考试全国总共录取十七人,二十九岁的白居易是其中最年轻的一位。

古时有“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之说,白居易二十九岁还是当科最年轻的,可见考中进士的艰难程度。

白居易生在中唐,录取率这么低,那么到了晚唐会不会高一点呢?

通过下面杜牧进士及第后所写的一首诗也许可窥见一斑。

及第后寄长安故人

唐·杜牧

东都放榜未花开,

三十三人走马回。

秦地少年多酿酒,

已将春色入关来。

杜牧是晚唐著名诗人。盛唐代表性诗人是“李杜”,即李白和杜甫,晚唐代表性诗人也是“李杜”,即李商隐和杜牧,为了区别,后者俗称“小李杜”,就象谢灵运是“大谢”,谢眺是“小谢”。

杜牧从小才华出众,他不但是个文学天才,同时还是一位有政治远见的文仕,在唐朝几千个诗人当中,只有他一个人被司马光写进《资治通鉴》,而且大篇幅引用他的文章。

杜牧二十三岁便作《阿房宫赋》,深刻分析秦朝灭亡的原因。杜牧的《赤壁》和《题乌江亭》,也对历史提出独特的思考。

大和二年(公元828年),二十六岁的杜牧进士及第。

唐朝都城在长安,洛阳是副都,是除长安以外的政治中心,在某些时期,甚至代替长安成为都城,因其在长安的东边,俗称东都。

所以唐朝的科举考试,有时在长安举行,有时则在洛阳。

杜牧参加科考那年是在洛阳,及第后新科进士就要骑上高头大马前往长安参加庆祝活动。

杜牧无比自豪地写了上面这首诗,从诗中可知,当年全国共有三十三人考中进士。

从白居易和杜牧进士及第后的题诗,可以看到,唐朝“高考”的录取率有多低,比我们今天考上清华北大,其难度不知要高多少倍。

如此看来,我们今天的考生还是很幸福的,大家加油吧!

再祝同学们:

金榜高悬当玉阙,

锦衣即著到家林。

0 阅读:4

尔诗林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